書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我看王寶釧的愛情與婚姻

我讀到蔣勳老師書中提到的《武家坡》時,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以為這又是一個我從未聽說過的民間故事。於是耐心去讀:“說的是一個丞相家有三位小姐,養尊處優,金枝玉葉。大女兒、二女兒都很愛財,貪婪,攀附權貴,可三小姐王寶釧不一樣......”讀此,方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那個在寒窯裡等丈夫等了十八年的王寶釧的故事麼?是那個我們三秦父老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秦腔劇目麼?

小時候常聽父母在家中唸叨此戲,從小到大,這出戏也不知跟著他們看了多少遍了。所以該劇的故事情節於我可以說是早已爛然於心了。只是我依稀記得該劇的名字好像叫《五典坡》?也好像叫《探窯》吧?怎麼這裡又叫《武家坡》了呢?於是忍不住去請教了一下我那秦腔迷的父親,方才知道,原來關於王寶釧的戲曲故事有很多劇種,不光是秦腔專屬。京劇、豫劇、越劇等都有其唱詞,也因此才衍生出了不同的劇名。而《探窯》只是其中的一段唱腔。原來如此!

“有一天,王寶釧拋繡球選婿”,結果繡球打到乞丐薛平貴,家裡不准她嫁。可是她覺得,一個女子不能侍二夫,繡球拋到誰,誰接到就嫁誰。

愛情裡義無反顧的都是女子,可是王寶釧的故事幾乎都是荒謬的,就因為她丟了個球,就義無反顧了。薛平貴後來在出徵路上被陷害,而王寶釧則在寒窯中苦守了十八年“。

讀到這裡,我不由地將目光停歇下來,將書反扣在桌前,開始思襯起這個故事的內容來。為何蔣勳老師說王寶釧的故事是荒謬的?為何我從來沒有這麼覺得?對我而言,戲劇也罷,電影電視劇也罷,似乎很少會對故事的情節產生質疑。或者說,在我看劇的過程中,就覺得劇中的內容是真實的。看到動情處我會潸然淚下;開懷處也會與戲中的人物一同大笑。只是看過就罷,很少會將自己的心逗留在劇中。然而此刻,我卻為了蔣勳老師的這句“王寶釧的故事幾乎是荒謬的”而逗留,並忍不住較起真來。

難道一個人順應天意有什麼不對的麼?我並不知道拋繡球選夫婿的事情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也疏於搜尋資料去考證。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制度卻是事實存在過的吧。這種將自己置於被動地位,單憑父母做主,或者說交由別人來安排關乎自己一生命運的婚姻體系,相形之下,我到覺得拋繡球選夫婿這種方式會更顯人情味,或者說更能體現人權些。雖然這其間會存在許多未知的風險,因為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瘸子?瞎子?地痞無賴?三六九等......你並不知道自己手中的繡球將會砸中怎樣的一個男人。

但是在那樣一個婚姻無法自主的年代,對於一個待字閨中的女孩子而言,我想,拋繡球無疑給了她一個自主選擇的機會。不管最終她用繡球砸中的男人是誰,那都是她自己的選擇,她都會心甘情願地“認命”。

所以單從這一點上,我倒是很敬佩王寶釧這種義無反顧的精神。因為這種順應天意、隨遇而安的選擇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況且以王寶釧的身世背景來看,她並非一個貪戀物質生活的人,否則她一定會像她的兩個姐姐一樣,交由父母給她安排一個權貴人家嫁了。

因此,在我看來,她是一個感情至上的人。與這普天之下眾多女子一樣,她內心想要得到的不過是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白首偕老的婚姻。因此,她能夠孤單一人在寒窯裡苦守十八年,翹首等待著她的丈夫薛平貴。我認為這是符合她的人生目的的。所以我並不認為王寶釧的故事有何荒謬。

接著往下讀——

《武家坡》的故事很荒謬。王寶釧的丈夫薛平貴在西涼國娶了一個公主,變成駙馬爺,過上了很好的日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太太這十八年是怎麼過來的。於是他回來試探,看妻子到底貞潔不貞潔......

蔣勳老師再一次提到這個故事的荒謬,讓我也不由地再一次陷入了深思。

到底它荒謬在哪裡?是劇情荒謬?還是現實生活原本就是荒謬的?荒謬在一個已經娶了二房的男人竟然回來試探自己的老婆是否忠貞?那麼試問現實中,有幾個男人不擔心被自己的老婆戴“綠帽子”?更別提那思想守舊的封建社會了。所以薛平貴的試探行為不過是天底下大多數男人的本能反應吧,沒有什麼荒謬可言。要說荒謬,在我看來,“綠帽子”才是最大的荒謬,是對女性人身的一種歧視與不公。

那麼,是故事的結局——讓王寶釧這個苦守了十八年的女人苦盡甘來,最終過上了榮華富貴的好日子。讓人感到荒謬?

說實話,年少時看到這出戏的結局,內心總是歡喜的,是替王寶釧感到高興的。總覺得她的等待是值得的,因為她最終等來的是一個功成名就、鮮花著錦的男人,可以保她後半生衣食無憂的男人。

然而,如今再看這出戏,或者說從書中走出來,內心卻是五味雜陳的。

因為站在一個女性的角度,內心不免會對王寶釧十八年來,那漫長的、孤寂的等待生活感到同情與憐惜。倘若她等來的是一個同樣等了她十八年的單身男人,或許,她的等待是值得的,是有意義的。然而她等來的卻是一個攜妻歸來的丈夫!只是在那樣一個男人可以妻妾成群、女子三從四德的年代,她只能選擇忍氣吞聲了。

其次,對於兩個分居近二十年、且渺無音信的夫妻而言,想要開啟新的婚姻生活,其艱難程度不想而知。更何況,丈夫的身邊還多了一個與其共同生活了十八年的厲害女人。正如張愛玲對這部戲所表達的那份同情,她說自己每次看到這出戏的結局就好難過,一個已經人老珠黃的中年婦人,在一個掌有兵權的小太太底下做皇后,什麼權力都沒有,多麼悲慘......

再說薛平貴這個男人,在我看來,十八年後他能給予王寶釧的,除了感動,恐怕也只有餘生的物質保障了。因為他的愛情早已給了西涼公主。其次,站在男性的角度,他或許也會覺得,能夠提供給自己的女人最豐厚的物質生活,便是給了對方這一世最大的回報與幸福了。

倘若因為這樣的結局而感到荒謬,那我倒認同蔣勳老師所說的荒謬了。因為,劇情完全忽視了一個女人的內心需求,沒有人去想過,一個女人一生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我想,她等的並不是一場榮華富貴,因為榮華富貴於她,早已是過眼雲煙。她等的,不過是當初那個接住了她手中繡球的男人,那個她自己選中的丈夫。哪怕他一生一貧如洗,一如當初的乞丐。她想要的,不過是一個一生能夠與她朝夕相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