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之路 砥礪前行

即便按照易中天先生的研究來說,中華民族也至少有3700年曆史,而且炎黃子孫有數次成為世界王者。從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到不列顛日不落帝國,因為牛頓理論和瓦特發明蒸汽機,工商業文明逐步征服了東亞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農耕文明,中國就是近現代最明顯的受欺負的地方之一。強大的美利堅是從1894年成為世界霸主的,重視教育,延攬全球人才,用無孔不入的媒體和藝術表現形式給全世界洗腦。一方面佔領科學技術制高點,一方面肆意發售美元,無人能敵,幾乎都是人世間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久而久之,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權和公民社會普遍認為自己的發展道路是唯一標準和正確的選擇,不時輸出凡此種種的治理體系和價值觀。各個地方都有趨之若鶩的人群,許多已經不能自拔,極難出離,甚至對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毫無理性地攻訐。

中華民族走向復興是必然的;即是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成為引領者,也沒有殖民、納粹的文化基因。鄧小平曾經說過永遠不稱霸,應當不是權宜之計。我們數千年受儒釋道文化侵染,骨子裡缺乏這種東西。總是以德報怨、與人為善、講信修睦、扶貧濟困,講究以人為本,喜歡和諧共處。這無疑是一個治理體系的主流思維方式。

問題在所謂的現代文明過程,化繁於簡表現出一種老二難以生存的夾縫尷尬。於英、蘇、歐盟和日本之後,中國已經成為老二,而且歐美精英勢力已經不相信中國不會稱霸。除過千方百計阻撓以外,它們更擔心一個嶄新的帶著中國特色的崛起模式,因為它們的有產者比例比較大。

我們的復興之路至少需要做好五件事。首先是維持必要的軍事影響力;其次是是在確保大體公平情況下明確一下物權法體系,安內很重要;第三要搞好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第四要力所能及幫助普通家庭和廣交世界朋友;最後要始終不渝保持戰略定位和定力。不經歷風雨,不知道人情冷暖;不充滿希望,不可能篳路藍縷玉汝於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