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聖誕老人是真是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問“聖誕老人是真是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前段時間,《奇葩說》辨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一時間,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是為人父母的義務,也是為了避免孩子錯誤模仿,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保護孩子的童心,父母守住自己的童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場美麗風景。”

雙方觀點,不分伯仲,各有各的道理。

事實上,童話的真假,在不同年齡段,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其中的關鍵,也不在於真假,更多的是,如果去看待和解讀童話中的故事。

當我們心中時刻保持一顆童心,每天都能生活在童話世界裡,單純快樂的活著,而父母需要做的,則是用正面積極的態度,讓孩子從童話中,得到生活的儀式感和陽光向上的感悟。

01

去年平安夜當天,忘記給剛讀一年級的兒子買聖誕禮物。

彼時,我想著,平常並不注重這些的“風一樣的男子”,應該不會計較的。

不成想,第二天聖誕節一早,他睜開眼睛就在床頭四處翻找裝禮物的“襪子”,正巧,他表妹又打電話過來,只聽見電話裡,小姑娘興奮的說:

“哥哥,聖誕老人昨天來我們家了,還送了好幾個玩具給我。”

“聖誕老人,有沒有送禮物給你。”

只見兒子臉上的表情從羨慕不已,到滿是失落,掛了電話後,兒子疑惑的問:

“媽媽,我昨天晚上作業很認真的寫完了,聖誕老人是不是不喜歡我,他為什麼不給我送禮物。”

心裡十分懊惱,沒有提前給他準備禮物,思索著怎麼給他解釋,他似自言自語的說:

“我知道,聖誕老人是假的……”

看著孩子失落矛盾各種情緒交織的樣子,我告訴他:“聖誕老人可能在路上堵車了,你的禮物晚一點應該會送到。”

送他上學後,立即去給他買了心儀已久的玩具,晚上放學回家的他,第一時間衝進房間,拿出“聖誕老人”送的禮物,跑到我面前,打電話給表妹,興奮的說,聖誕老人的禮物送到了。

彼時,我才意識到,於孩子們而言,“聖誕老人”的真假並不重要,而是把“聖誕老人送禮物”的童話當成了一種希望。

當孩子問“聖誕老人是真是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有了童話,孩子不必考到第一名,就能得到心儀的玩具;

有了童話,孩子不必當眾表演節目,就能得到來自外界的表揚;

有了童話,孩子可以無所顧及的向爸媽提要求。

同事張姐曾心酸的提起,有一年聖誕節,她問女兒想要什麼聖誕禮物,女兒說什麼都不要,只希望爸爸回家再不要玩手機了。

與其說,聖誕老人是孩子心中的希望,不如說是“聖誕節”的到來,讓孩子感受到,在這一天,可以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讓他們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希望,並勇敢為之付出行動。

有位名人說過,一個人成年後的遭遇,皆來自童年。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各種磨難,身體上的艱辛,心理上的煎熬,而支撐他們繼續下去的力量,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童年時儲存的力量。

02

凡事都有兩面性。

正如許多父母擔心的,當孩子對“聖誕老人們”的童話過於崇拜時,勢必物及必反,但只要引導得當,也能像春天的陽光般,照進孩子的心裡。

《奇葩說》第6季新辯手星悅,小時候很喜歡哈利波特,希望加入到哈利波特的世界,一直堅信,11歲生日,也能收到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有一次,和爸爸一起讀到“哈里波特遇到食死徒”章節時,彼時,還分不清童話是真是假的星悅說,被這樣的情節嚇得睡不著覺,只好跑去找爸爸。

很幸運,她的爸爸沒有狠心的告訴她,哈利波特和食死徒根本不存在,而是緊緊地抱著她說:“的確很嚇人,但沒有關係,因為哈利波特那麼厲害和強大,他一定能克服困難的。”

之後,小星悅就釋懷了,有了哈利波特的“保護”,一夜睡香香的睡到天亮。

在她後來的成長中,只要想到11歲時,能夠進入哈利波特的魔法學院,就彷彿有一個美好的新世界等著她。

當孩子問“聖誕老人是真是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然,11歲生日時,她不可能收到霍格沃茲的錄取通知書,也很難過,但爸爸依然安慰她,可能是海德薇(信使)迷路了。

對於11歲的孩子而言,是否真有哈利波特其人,是否有霍格沃茲魔法學院,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定斷。

正如星悅所說:自己之所以相信這個美好的故事這麼多年,是因為她有一個願意陪她相信的爸爸。

從某種程度上講,孩子渴望的不僅是“聖誕老人們”的禮物,更盼著得到來自父母的信任和愛。

當這兩種感受注入到孩子的身體和心靈中時,也就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了一條溝通的“綠色通道”,孩子更願意相信和理解父母的話。

當一個迷戀奧特曼的小男孩不想寫作業時,父母可以告訴他,奧特曼小時候,也經常不願意寫作業,以此來表示對孩子的理解。

當一個喜歡小豬佩奇的小女孩不想吃飯,父母可以告訴她,佩奇是個“小食神”,你想不想和他一樣呢。

不難發現,每個孩子們如數家珍、愛不釋手的動畫和童話人物,幾乎都是正義的化身,是力量的代表。

這些虛構的童話和動畫人物,不僅給童年的夢增添了夢幻色彩,更激發了他們對力量的嚮往,渴望成為像動畫人物裡那樣的人。

區別在於,父母該如何引導。

03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委員郝濱說過:

“如果家長能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優秀的童話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非常有助於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

對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還有共情能力等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孩子問“聖誕老人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時,父母與其一邊擔心孩子會被“聖誕老人們”帶偏,一邊憂慮剝奪了孩子的童趣,不如讓孩子自己去判斷結果。

當孩子問“聖誕老人是真是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若是孩子一直追問,不妨對孩子說:

孩子,無論你長到多大,聖誕老人都是我和你之間的小秘密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和女兒圓圓之間,就有個關於“聖誕老人”的秘密。

尹建莉老師和丈夫把“聖誕節”當成圓圓的另一個“兒童節”,在平常的日子裡,總是留意女兒想要什麼東西,等到“聖誕節”時,便當成聖誕禮物送給女兒。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接觸到的人和知識越來越多,對“聖誕老人”存在越來越懷疑,一次次追問,他們卻始終沒有告訴女兒,聖誕老人到底是真假,而是用兒童的思維,讓“聖誕老人”的童話繼續留在孩子心中。

直到女兒長大成人後,已經知道了“聖誕老人”根本不存在,也沒有揭穿父母的這個謊言,而是繼續配合收禮物,甚至機智的調侃“姥姥就是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如同尹建莉老師和女兒之間的小秘密,心照不宣,又密不可分。

“聖誕老人”的存在,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她的關注和寵愛。

這種體會,就如同吃到了天底下最好吃的糖果,其中滋味,無論用什麼樣的言語都難以形容,和父母在一起時,就像糖果的味道。

孩子,“聖誕老人”就住在你心裡,真假自辨

關於童話的真假,傅首爾說過:

“每個人在每個年齡段對童話的解讀都不一樣,如果你在很小的時候,就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這相當於一種劇透,是快進了他的成長,不告訴,是為了陪著他一起去分辨去思考,這種成長的驚喜,才是母子一場的驚喜。”

“聖誕老人們”的出現,雖然是作家們的文學創作,但也是來源於生活中的真實人物,讓人們通過童話另一種方式,去理解和詮釋人生的真相。

真正的童話,是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讓孩子更簡單、更直白的看到人間的善惡到頭終有報、不幸與幸運均來自個人的選擇和努力。

“聖誕老人”的真假不是問題的關鍵,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去看待和解讀,才是其中的核心。

而孩子更加關注的,始終是父母能夠把他們當“大人”一樣,去討論童話中的人物和情節。

這是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平等的機會,也是給予他們獨立思考的錘鍊。

好的教育,也正是如此,不是揭曉答案,而是讓答案從孩子心中慢慢生長。

當孩子問“聖誕老人是真是假”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繪本《極地特快》的作者奧爾斯伯格所說的:

“否定聖誕老人的存在,意味著在每個臨近聖誕節的日子裡,我將再也無法體會等待節日來臨的歡樂。這種感覺不像成長,而像失去了某種東西——就像是被趕出了奇蹟的國度,然後聽到大門在身後關上了。”

童話就像一扇通往未來世界的大門。

如果父母由於自己的憂心,而關閉了這扇門,對孩子來說,無疑一種遺憾。

在去往未來的路上,有了“聖誕老人們”的陪伴,挫折和困難也會顯得輕盈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