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在商场上,有一种谈判方式叫做“黑白脸”,一个人坚守原则,一个人从中周旋,以此谋求谈判的主动权;但是,这样的一种谈判技巧却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这种夫妻各唱黑白脸的方式依然伴随了很多儿童的心理成长,那么,在这样一种传统的父母角色分配之下,孩子会不会随着父母的期待成长为我们所谓的人才呢?

因为曾经任职过儿童教育机构,对于不同的父母和各类的孩子是屡见不鲜,同类型的孩子几乎都有差不多类型的父母,也有差不多类型的教育方式。在众多性格类型的孩子当中,有一种类的孩子最不令人讨喜,那就是嘴里花言巧语,实则言行不一的“小人精”。

之所以称他们为小人精,是因为不到7岁的小小年纪便已经用词老成,更懂得阿谀奉承、察言观色,教课老师和几个家长拍手叫绝、个个称赞,就在孩子妈妈还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成就感的时候,却不知受欢迎这个表象并不真实。

在和其他家长、老师聊天的时候,嘴里把不住门的家长那是一顿反感和批评,稍微理智一点的,也是充满了担忧。在这之后的时间里,家长们因为过于反感而“指挥”各家孩子疏远了这个“小人精”,我才有机会见证了这对父母的教育方式。

“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由于孩子受到冷落,母亲把孩子父亲喊来壮大声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对话。

“孩子说,爸爸,等会下课我想去吃汉堡”,“爸爸很爽快的答应了”,就在同时“妈妈却说,不行,我们今天要去外婆家吃饭”,妈妈说完之后爸爸用沉默的方式应许了。

过了一会,同一类的事件再次发生,孩子想要玩泡泡枪,由于会影响到别人上课,“爸爸起先不同意,但是孩子一撒娇,爸爸马上就臣服了”,接着,妈妈又上演了黑脸包公式的拒绝,爸爸继续沉默。

在整个过程中,只要孩子有了需求,这种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便成为了一个套路公式,看起来是让这个孩子暂时乖巧起来了,但是,我却发现了孩子的第一个问题,对异性老师很亲近,对同性老师却极其的抵触和排斥。

“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母亲不仅仅是家长,同时也是男性和女性,而这个小女孩在这个阶段当中,是十分需要母亲这个女性角色的正面影响的,而母亲作为“常驻黑脸”,也让小女孩对于女性角色产生了心理抵触,对于同性充满了敌意。

在儿童心理成长阶段,3-6岁颇为关键,尤其是在性别认同、个性发展以及价值观导向等重点发展的心理特征上,父母唱黑白脸的方式不仅是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自我矛盾、同性敌意、表里不一、缺乏道德体验感,更会让他们因为无法表达真实的自己而充满了内心的冲突。

“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才发现,之前他们认为正常的、能够容忍的,全部都是这种教育方式下产生的“不利因素”。

下课之后,聊天的时候我得知,因为是个女孩,母亲自然成了家里唱黑脸的,而父亲则成为了慈祥和善的白脸。在自家的孩子是最棒的光环影响下,父母并未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好,反而觉得引以为豪,就于一些问题,我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用提问的方式逐渐引导。

女孩对于各类人的差别对待被认为是孩子的天真、有趣;上课时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下课时却各种评价别的孩子哪里不好,穿的多穷酸;上课时缺乏规矩,我行我素;对于同性的敌意等等。这个时候父母才发现,似乎自己的孩子的确少了一些童真和单纯,而多了一些如果放到成年人身上也会被讨厌的特质。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当中,“父母态度的一致性”一直都是不被打破的铁律,无论父母之间会有什么矛盾,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形成统一战线是对孩子唯一有利的搭配。在很多夫妻当中,拉扯孩子搞“站队”只会让孩子成为失败教育下的牺牲品,甚至是“废材”。

在上面的案例当中,这个女孩还有一个明显地特征,那就是无论大事小事,都喜欢依赖他人而再做出判断,当女孩把各种随意扔到桌子底下时,母亲训斥让其捡起来,女孩并没有照做,而是询问父亲之后才做出了选择,可以肯定的是,女孩并没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而是在挑战这个标准并根据不同人的准则来施行。

“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有个词叫做“内化”,是人们通过看、听、想等方式将外部的一些观点、表象或模仿的行为通过自身“消化”而变成对于自身认知体系,这个内化过程既可能向着正面发展,也可能向着负面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同化和顺应作为其中两个重要的过程,是需要外部刺激同质化影响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父母教育孩子,就是通过教育、模仿以及其他方式来帮助孩子同客观世界良好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内化的过程,而父母唱黑白脸的方式恰好是将这种内化过程变得矛盾而复杂,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是无法客观判断的,所以,同化的过程充满了荆棘,孩子的心理发展自然不会顺畅。

所以,心理发展的过程由于无法得到客观、积极而真实的内化过程,让孩子形成了撒谎、冲突引发下的情绪问题以及其他人格品质方面的问题。

而这样唱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不仅仅出现在夫妻之间,更为难以控制和常见的是隔代亲的教育方式,父母站在统一战线,上一辈老人又是另一个战线,如此拉扯过程中,一样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对于现代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不能够与上一辈父母达成教育方面的共识,即使是降低生活品质也不惜自己带孩子,而我认为,如果有条件,这是对孩子最有利的。

“黑白脸”的教育方式你是否还在沿用?当心孩子的这几点心理变化

所谓“废材”当然不是我们希望对待孩子的称呼,但是,一旦形成不良的人格品质和心理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而言,便是一片阴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