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在商場上,有一種談判方式叫做“黑白臉”,一個人堅守原則,一個人從中周旋,以此謀求談判的主動權;但是,這樣的一種談判技巧卻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見,這種夫妻各唱黑白臉的方式依然伴隨了很多兒童的心理成長,那麼,在這樣一種傳統的父母角色分配之下,孩子會不會隨著父母的期待成長為我們所謂的人才呢?

因為曾經任職過兒童教育機構,對於不同的父母和各類的孩子是屢見不鮮,同類型的孩子幾乎都有差不多類型的父母,也有差不多類型的教育方式。在眾多性格類型的孩子當中,有一種類的孩子最不令人討喜,那就是嘴裡花言巧語,實則言行不一的“小人精”。

之所以稱他們為小人精,是因為不到7歲的小小年紀便已經用詞老成,更懂得阿諛奉承、察言觀色,教課老師和幾個家長拍手叫絕、個個稱讚,就在孩子媽媽還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成就感的時候,卻不知受歡迎這個表象並不真實。

在和其他家長、老師聊天的時候,嘴裡把不住門的家長那是一頓反感和批評,稍微理智一點的,也是充滿了擔憂。在這之後的時間裡,家長們因為過於反感而“指揮”各家孩子疏遠了這個“小人精”,我才有機會見證了這對父母的教育方式。

“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由於孩子受到冷落,母親把孩子父親喊來壯大聲勢,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有趣的對話。

“孩子說,爸爸,等會下課我想去吃漢堡”,“爸爸很爽快的答應了”,就在同時“媽媽卻說,不行,我們今天要去外婆家吃飯”,媽媽說完之後爸爸用沉默的方式應許了。

過了一會,同一類的事件再次發生,孩子想要玩泡泡槍,由於會影響到別人上課,“爸爸起先不同意,但是孩子一撒嬌,爸爸馬上就臣服了”,接著,媽媽又上演了黑臉包公式的拒絕,爸爸繼續沉默。

在整個過程中,只要孩子有了需求,這種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便成為了一個套路公式,看起來是讓這個孩子暫時乖巧起來了,但是,我卻發現了孩子的第一個問題,對異性老師很親近,對同性老師卻極其的牴觸和排斥。

“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在孩子心理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母親不僅僅是家長,同時也是男性和女性,而這個小女孩在這個階段當中,是十分需要母親這個女性角色的正面影響的,而母親作為“常駐黑臉”,也讓小女孩對於女性角色產生了心理牴觸,對於同性充滿了敵意。

在兒童心理成長階段,3-6歲頗為關鍵,尤其是在性別認同、個性發展以及價值觀導向等重點發展的心理特徵上,父母唱黑白臉的方式不僅是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矛盾、同性敵意、表裡不一、缺乏道德體驗感,更會讓他們因為無法表達真實的自己而充滿了內心的衝突。

“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才發現,之前他們認為正常的、能夠容忍的,全部都是這種教育方式下產生的“不利因素”。

下課之後,聊天的時候我得知,因為是個女孩,母親自然成了家裡唱黑臉的,而父親則成為了慈祥和善的白臉。在自家的孩子是最棒的光環影響下,父母並未覺得孩子有什麼不好,反而覺得引以為豪,就於一些問題,我並沒有直接說明,而是用提問的方式逐漸引導。

女孩對於各類人的差別對待被認為是孩子的天真、有趣;上課時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下課時卻各種評價別的孩子哪裡不好,穿的多窮酸;上課時缺乏規矩,我行我素;對於同性的敵意等等。這個時候父母才發現,似乎自己的孩子的確少了一些童真和單純,而多了一些如果放到成年人身上也會被討厭的特質。

在教育心理學理論當中,“父母態度的一致性”一直都是不被打破的鐵律,無論父母之間會有什麼矛盾,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形成統一戰線是對孩子唯一有利的搭配。在很多夫妻當中,拉扯孩子搞“站隊”只會讓孩子成為失敗教育下的犧牲品,甚至是“廢材”。

在上面的案例當中,這個女孩還有一個明顯地特徵,那就是無論大事小事,都喜歡依賴他人而再做出判斷,當女孩把各種隨意扔到桌子底下時,母親訓斥讓其撿起來,女孩並沒有照做,而是詢問父親之後才做出了選擇,可以肯定的是,女孩並沒有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形成良好的道德標準,而是在挑戰這個標準並根據不同人的準則來施行。

“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心理發展有個詞叫做“內化”,是人們通過看、聽、想等方式將外部的一些觀點、表象或模仿的行為通過自身“消化”而變成對於自身認知體系,這個內化過程既可能向著正面發展,也可能向著負面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同化和順應作為其中兩個重要的過程,是需要外部刺激同質化影響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父母教育孩子,就是通過教育、模仿以及其他方式來幫助孩子同客觀世界良好價值觀和認知體系內化的過程,而父母唱黑白臉的方式恰好是將這種內化過程變得矛盾而複雜,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是無法客觀判斷的,所以,同化的過程充滿了荊棘,孩子的心理發展自然不會順暢。

所以,心理發展的過程由於無法得到客觀、積極而真實的內化過程,讓孩子形成了撒謊、衝突引發下的情緒問題以及其他人格品質方面的問題。

而這樣唱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不僅僅出現在夫妻之間,更為難以控制和常見的是隔代親的教育方式,父母站在統一戰線,上一輩老人又是另一個戰線,如此拉扯過程中,一樣會給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所以,對於現代很多年輕人來說,如果不能夠與上一輩父母達成教育方面的共識,即使是降低生活品質也不惜自己帶孩子,而我認為,如果有條件,這是對孩子最有利的。

“黑白臉”的教育方式你是否還在沿用?當心孩子的這幾點心理變化

所謂“廢材”當然不是我們希望對待孩子的稱呼,但是,一旦形成不良的人格品質和心理習慣,對於他們今後的人生而言,便是一片陰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