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沒明白,這兩句詩有什麼好質疑的?夜深了,準備上床睡覺,這時候看到月光穿過打開的窗戶,照耀在地上,把床前地面都映照的白花花一片,彷佛地上結了一層霜。這個意思明白淺顯,非常好懂,我不明白,網友質疑什麼?這一點也不矛盾,李白在這首詩的開頭兩句,用了寥寥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個深夜、月光、一個思念家鄉的人無法入眠的場景。我們再來閱讀一遍全詩吧——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後面兩句的解釋也很簡單:我抬起頭來看到了明亮的月亮,低下頭則思念故鄉。其中“明月”用了兩回,“頭”字也用了兩次。不過這首詩的奇妙在於,這些重複的詞和字,如果你不追究的話,只是朗誦、默誦、咀嚼它的意義,你會忽略掉這些重複,通過簡練的描繪,其場景栩栩如生,所以它仍然會讓你拍案叫絕,認為它是一首好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很早以前我記得有媒體報道過,似乎唐以後有李白詩的鑑賞專家對這首詩的水準有所嘀咕,也即上面我所說的“明月”一詞用了兩回,“床前明月光”和“舉頭望明月”,還把“頭”字用了兩次,即“舉頭”、“低頭”。古人寫格律詩詞,除了合律外,一般造詞造句也力求簡練不囉嗦,場景凸顯,立意與場景相輔相成。李白的這首“靜夜思”總體來說是好詩,品質還是很優秀的,短短四句二十個字,作者就營造出了一箇中秋月光之夜的悽美場景,並刻畫出一個遠離故鄉、在中秋之夜思念故鄉的異鄉人的形象,中秋佳節,這個悽美的月下場景和床上思念故鄉的異鄉人的形象,非常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借中秋抒發思念故鄉之情的立意,可謂昭然若揭。其實也正是詩的意境和情感抒發都可謂上品,所以詩中的一詞一字地重複,追究的人終究是極個別的“專家”。如果這首詩意境、立意或者抒情都很爛,詩整體品質不佳,那麼字詞重複這種低水準的表現,只怕要被後人罵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至於報道說有什麼學者認為,李白這首詩中的床,不是我們常人所說的睡覺用的床,而是什麼胡床,很矮的那種,甚至有什麼學者認為這所謂床,根本和床沒有關係,而是外面的井欄,所以所謂的月光其實是灑在外面的地上。對此學者所言,在沒有得到公認之前,我一概認為是扯談,我還是堅持自己的閱讀和解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李白也不知道,千年後,他這首詩,會被後人拿來如此討論吧!不知道你們怎麼想,我說一下我的想法吧!這首李白的《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很小就會背了,是經典中的經典,無論什麼時候讀,都有畫面感,和淡淡的憂傷,很貼切地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感覺像是無事的人做了無用的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這首詩如果直接翻譯過來,大意是:”我站在床邊,看見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難道詩中的霜,就真的是地上結了一層霜嗎,不好意思,這個理解能力可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詩人來說,用比喻難道不是很常見的事,再說,古人的房子基本都是平房,地是泥土的,也不會像現在的水泥地,如此平整,當月光從窗口灑落在地上,一層白色的月光,看起來難道不是像霜一樣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顯得很矛盾?

這些都不重要,不同的人讀這首詩會有不同的心情與感悟,我們能體會到詩的純淨與優美,藉此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這對我來說,便足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