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豪郭沫若提议并最终改掉的陕西地方名称,您觉得改的咋样?

1964年5月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文中列举了日本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在文字改革方面的成绩,指出我国要 头赶上,‘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拟声词和外国的人、地名可以用拼音写等等。’”文章发表后,被当时在杭州疗养的胡乔木看到,对于郭沫若的看法很赞同,就致信给了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提出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随后这封信被刘澜涛转给了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于是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出《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要求高度重视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推动汉字简化和整理工作新进展。最终:

清代陕西“盩厔匡兴”(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叁两银锭

盩厔县改为周至县(《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

郿县改为眉县

郃阳县改为合阳县

鄠县改为户县

雒南县改为洛南县

邠县改为彬县,

鄜县改为富县

葭县改为佳县

沔县改为勉县

栒邑县改为旬邑县

洵阳县改为旬阳县

汧阳县改为千阳县。

醴泉县改为礼泉县,(原名醴泉。醴,汉语词语,意为甜酒、甜美的泉水。取名为醴泉县,皆因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如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由上海水路北行,应袁世凯邀请赴京议事,途经烟台作短暂停留。21日他参观了张裕公司,并为张裕题写了“品重醴泉”四字。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学养与才情,也反衬出今人的无知)。

很多周、秦、汉代沿用至今的称呼,至此走进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