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閒:後疫情時代,保險業發展何去何從?

CFIC導讀

◆4月9日,由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上海市基金同業公會、上海股權投資協會和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辦,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術支持的“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特別專場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

4月9日,由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工作局、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上海市基金同業公會、上海股權投資協會和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辦,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術支持的“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特別專場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

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復旦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保險學會副會長、中國保險學會理事許閒,作題為“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保險業發展”的主題報告。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彭毅,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委員、總裁張鳳明,以及來自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室的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

许闲: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发展何去何从?

領導致辭

许闲: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发展何去何从?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委員、總裁張鳳明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委員、總裁張鳳明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與新冠肺炎鬥爭的特殊時期,我國的情況已經逐漸向好,開始復產復工,但是全球的狀況不容樂觀。疫情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很多國家意識到關鍵物資的生產鏈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分解出去。同時,在疫情的衝擊下,對保險和健康帶來了新的挑戰。醫藥產業,保險行業,都得到了更高的關注度。許閒教授前兩天有一篇文章,就談到了保險行業面臨重構,比如有更多人通過互聯網的渠道購買保險,推出了抗疫的保險新品種(比如醫護人員保險、復工安行險等等)。保險業應適應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推出滿足人民健康生活需要的創新產品,同時也是社會穩定器和分險器,為國家、企業和個人分解負擔,有利於社會經濟平穩運行。因此如何在保險產品的設計、推廣、營銷、理賠、快速響應等方面做得更好、更人性化、更科技化、更便利化,是保險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许闲: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发展何去何从?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金髮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金髮在致辭中表示,在今年新冠病毒肆虐的情況下,保險作為現代社會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險行業在疫情中為患者和家屬以及醫務工作者提供了相應醫療費用賠付和一定的經濟補償,也給予疫區的大量捐贈和支持,並在操作管理上對急需幫助的投保人給予特殊時期的綠色通道,發揮了很大的正面作用。同時疫情下,監管部門也更加關注保險行業發展以及商業健康與養老保險的產品開發,今年3月31號,保險行業協會發布《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修訂版(徵求意見稿)》,對於推動行業迴歸保障本源意義重大。後疫情下,中國的商業養老保險也將出現許多新的變化,這些都使我們對行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主題演講

许闲: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发展何去何从?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許閒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判斷、基於非典的覆盤分析新冠肺炎對保險業的影響、基於非典的覆盤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的短期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的長期影響四個維度深度剖析後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保險業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判斷

基於2019年宏觀數據來預測中國2、3月份經濟的損失,不同的行業受到的衝擊是不一樣的。日用品,像口罩、糧油食品,這些生活的必需品沒有受到很大的衝擊,但2、3月份實物網上的零售額,損失大概是2094.7億元。除此之外,還包括餐飲業,電影的票房,專業的演出,各種大型的賽事活動的取消或者是延緩,以及旅遊業等等。在線教育,內容視頻、衛生醫療板塊,有一些正面的影響,但整體上,2、3月份整個社會的經濟損失大概是13800億元,這是基於2019年宏觀數據的推算。

保險業作為非常重要的現代金融服務業的支柱,同樣受到非常大的影響。這次疫情有很多線上的機會,以前不太熟悉、不知道的險種已經慢慢走入了公眾的視野,比如利潤損失保險,營業中斷保險等,慢慢被市場所熟悉和接受。整個疫情期間,很多銷售人員沒有辦法進行直接面對客戶,抖音、B站各種保險營銷新的現象的興起,都會對保險業有很大的影響。

疫情與保險行業密切相關,經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全民等於是接受了一次非常深度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背後就是整個衛生醫療板塊下一步的發展,醫療衛生板塊跟支付體系是密切相連的。支付體系裡面最重要的環節就是保險機制的建立,沒有保險就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全覆蓋的支付體系。

新冠肺炎對保險業的影響:基於非典的覆盤分析

基於非典的覆盤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行業到底有怎樣的影響?中國保險行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抗風險的能力跟2003年已經有了非常大的變化。整個行業在面對這次疫情衝擊的時候,表現非常出色。2003年的非典對整個保險行業主要有六方面的影響,當時認為說有三個方面是有利的,有三個方面是不利的。但17年以後再看當年的不利影響,其實已經不能明確認為是不利的影響。我們看到了很多新技術的採用,保險行業的抗風險能力沒有像當年那麼脆弱。

第一,刺激了健康險的發展。在非典期間,2003年全年的健康險的保費收入是122.4億元左右,較2002年同比增長了97.6%,而2003年的5到8月份的保費收入比2002年同期增長都在100%以上,增長非常快,這對於分析後疫情時代中國健康保險業的發展有借鑑參考意義,未來,健康險會有一個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在2003年整個行業對健康險產品的開發還是比較單一的,但在新冠肺炎期間,對於健康險的創新或者險種的開發,有了更加飛速的發展。在1月份武漢宣佈希望封城,全民進行防疫抗疫,整個中國保險進行了大量的創新,這些創新分為幾類,一類是很多保險公司把原來的健康保險、原來的責任進行拓展,而且這個拓展是不增加費率的;二類是開發了一些新的險種,這些險種有些是針對特定群體的,比如針對醫護人員、公安、社區一線的工作人員等。這個短期的創新,對於未來中國的創新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推動了產品創新。2003年主要是圍繞五類產品,2020年的產品創新,保險行業的思路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可能所有險種的創新,很多保險產品都不僅是為了覆蓋新冠肺炎,目的是為了培養我們消費者長期的消費意識。很多保險公司都在說,這段時間獲得用戶的數據,等到全面社會經濟活動恢復了以後,會對健康保險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未來健康險,可能會從短期的健康險變成長期的健康險,而且健康險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為其它壽險的產品。而且保險產品不僅覆蓋新冠肺炎單一的責任,對疫苗的開發、新藥的開發也提供了風險的保障。

第三,完善中國的保障體系。2003年非典期間,社保和商業保險的結合並不是非常的密切,但在新冠肺炎期間,社保和商保有了很好的銜接,而且商業保險發揮的作用已經成為社會保險非常重要的一個補充。另外,在提振經濟方面,保險行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是基於保險產品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判斷。在17年後的新冠肺炎,其實同樣也是有利的影響。2003非典疫情與2020新冠肺炎疫情,兩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保險業的檢驗,保險業取得了非常巨大的發展,保險業所發揮的作用更加大。

第四,產品的銷售。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所有的營銷員不能直接的跟客戶進行交流,造成當年壽險的新單業務有一個非常大的下降。但後疫情時代,營銷員可以通過線上給客戶發送電子郵件和講解新單的交易,儘管沒有辦法進行當面的展業,帶來負面的影響是存在的,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來延緩疫情期間對壽險業新單業務的影響。線上工具的存在讓營銷員跟客戶的溝通更到位,解釋、服務也會更好。在這種情況下,後面轉化為實際購買能力的潛力也會表現得更大。當然,也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網上的銷售比不上線下的銷售,有一些業務是沒有辦法通過線上完成。雖然線上能夠取代一些線下的工作,但保險作為一種無形的產品,對於比較標準化的產品,線上的銷售應該是問題不大的,尤其是這次疫情過後,許多健康保險產品,原來很多人不習慣在線上購買,經過這次事件,大家的接受度可能會更高。但還是會有一些產品是大家沒有辦法接受在網上進行銷售的,比如說一些很昂貴的產品,比如為了資產的傳承,這些產品是沒有辦法在線上簡單的進行交易;一些複雜的保險產品,比如說養老產品也沒有辦法進行簡單的線上銷售。但跟2003年相比,整體上很多的保險業務已經能夠藉助線上進行銷售,在線的壽險銷售額其實是在上升的,而且上升的幅度還是比較大的。

第五,營銷員隊伍的發展。2003年的時候,保險營銷員主要來自於人才市場招聘,非典期間人才市場關閉導致保險公司營銷員隊伍擴充受阻,晨會、考核制度和培訓相繼取消,使公司對營銷員的激勵、業務監督以及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管理弱化,展業隊伍素質和展業品質難以提升,進而惡化保險新單業務發展。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保險公司尤其是實力比較強的幾家保險公司,都沒有因為疫情停止人員的招聘,而且標準沒有降,三輪的面試都是在正常進行的。營銷員隊伍的發展並沒有因為疫情受到負面的影響,這幾年保險業的轉型升級,大部分保險營銷員都接受過非常好的教育,或者之前有比較好的工作的這些人逐漸加入到保險行業,保險行業的營銷員已經由質的提升取代原來量的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營銷員隊伍的發展,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悲觀。

第六,在非典的框架下,當年的保險業務發展有受到負面的影響。2020新冠肺炎疫情看到了不一樣的情況,2003年保費收入是3880億元,到現在增速已經超過了十倍;保險密度,當年人均是300元,現在人均的保險密度是3864元;保險佔GDP2.84%,現在是2.87%,保險行業還是在穩步的達成在六年前預設的目標,中國保險業逐漸已經成為全球的第二大保險市場。

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的短期影響

第一,短期業務收入端的影響。在人身保險領域,截止到4月7日的數據,新冠肺炎累計的確診人數是83071人,死亡的人數是3340人。在保險領域有一個行為保險學,當你自己經歷過疫情,經歷過特定的風險以及你周圍的經歷過保險,你轉化為保險實際的購買性要遠遠大於你看了一個新聞事件,但你沒有經歷過這個事件,你實際購買的轉化率是不一樣的,這個對短期會有巨大的影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保險公司都推出了贈險,跟客戶建立的初步聯繫,大家看到這個贈險都會隨手領一份新冠肺炎的專屬保險,後續的轉化率是非常高的。作為保險的從業者,很多公司已經明確的跟自己的營銷員講,下一步展業的對象就是這個階段我們所獲取的用戶數據,怎麼樣把這些數據實際的轉化為客戶的購買能力。

後疫情時代對於健康險積極的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保費收入肯定是會增加的,大家經歷了這個事件,更願意買保險保護自己身體的健康;另一方面,保險行業的發展取決於兩個,一個是保險收入,一個是賠付端怎麼樣控制。整個疫情對於個人健康風險防護的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健康管理的意識、健康管理的能力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這個提升的背後意味著個人健康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可能得到賠付的概率就會下降,下降的背後就是我們賠付成本的下降。通過疫情期間賠付成本的下降,能夠帶動中國健康保險行業費率上給消費者進一步的折讓,推動更多的人群來購買商業健康保險,進一步的擴大商業健康保險人群的覆蓋率。

意外保險領域。因為旅遊業停擺,交通運輸停航停運等,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意外保險收入端肯定是有一定負面的影響。梳理意外險的數據,中國人身意外保險,在整個中國市場份額是比較低的,佔到全行業3%到4%的份額。短期儘管是意外保險有一個負面的保費減少,但對全行業的人身保險、健康保險有非常大的提升,所以短期的衝擊是不大的。

海外工程保險。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擴散,國內疫情緩解下製造業開始逐步復甦,但海外疫情的加重我國承包商在海外項目合同履約、執行、融資、僱員返崗和人員健康管理等方面受到的負面影響。商業保險作為海外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同樣面對海外項目投保延遲、承保責任調整、後續可保項目減少和現場查勘困難等不利局面。

航運保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貨物需求大幅下降,導致全球航運行業航線停航。由世界最大的兩家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航運 Maersk Line 和地中海航運MSC組成的2M聯盟將在2020年第二季度停航亞歐航線和亞洲-地中海航線超過五分之一的航次。由亞歐多家集裝箱航運公司組成的THE Alliance也緊隨其後宣佈了類似的大規模停航計劃。航運業停擺將嚴重影響海上保險的保費收入,包括船殼險、船上貨物險等險種,對傳統海上保險經紀行業、財產保險公司產生負面影響。

出口信用保險領域。境外疫情擴散對我國出口貿易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國外正常經營互動受阻傳遞至我國外貿行業。部分外貿企業出現訂單資金收回困難,訂單被取消,已生產貨物被拒收等困難。出口信用保險作為承保出口商在經營出口業務的過程中因進口商的商業風險或進口國的政治風險而遭受的損失的政策性信用保險,能夠切實保障外貿企業的出口貿易利益。目前,主要通過四種方式為外貿企業緩解風險:(1)擴大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供重點支持服務。(2)開闢理賠綠色通道,做到應賠盡賠、能賠快賠。(3)對中小微外貿企業進一步降低保費費率,允許合理緩交保費,減輕企業資金壓力。(4)擴大保單融資規模,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銀行資金支持。

第二,短期業務賠付端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健康保險。這次中國採用了跟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的救助形式,採用的是國家財政兜底,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能夠覆蓋的基本覆蓋,覆蓋不了的由各個地方的財政解決,如果是異地進行救治的話,由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進行統籌解決問題。整體上對於商業保險公司來說,賠付端的壓力是不大的。這裡會有幾類,一類是對於醫療保險,醫療保險裡面有一些人群出現了可疑的症狀,但實際上檢驗出來並不是新冠肺炎的,這部分社保是不解決的,由商業保險公司來賠付的,但這個賠付的額度是不高的;另一類在疾病保險裡面,很多保險公司都進行了原來險種的責任擴容,對中症、重症、輕症有不同的賠付,整個中國有8萬多人確診,有3000多人死亡,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個賠付端的壓力並不是很大。

人身保險在賠付端有一些壓力。中國壽險的覆蓋率相對比較低,在疫情期間,銀保監發文要求規範保險行業的行為,因為早期很多保險行業都進行事件營銷,包括拿很多熱點的事件做獲客的手段,會製造一些恐慌來獲取消費者的信息。但在這個階段,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的人壽保險的賠付,賠付的額度還是不高的。對於財產保險,賠付端並沒有太大的衝擊,因為整個風險跟財產保險並不是非常相關的,它對收入也影響,但對於賠付並沒有太多直接的影響。

第三,短期業務投資端的影響。對於保險公司投資來說,一個是債券,一個是股票。對於債券來說,在整個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保險公司短期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壓力。因為配置型的債券佔到了目前大型保險公司五到六成的倉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保險公司下一步的債券投資的壓力是比較高的。另外,也是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可以看到會對存量的可供出售的債券投資造成價值的高估,從而會造成其它綜合收益對應的浮盈,但這個更多的體現在財務數據上。另外,結合全球疫情發展的不明朗以及很多人對未來全球經濟的看空,下一步對整個行業來說,有一些債券可能會面臨信用風險的增加,這個是對於短期的負面影響。

在權益類的資產,對保險公司來說相對還是利好的消息,國際會計準則第9號,包括國際會計準則的第17號保險合同,這些新的會計準則未來的共同作用,可能會加速對於藍籌股資產的配置。另外,會看到整個保險行業作為整個金融市場資金的主要輸出方,在整個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對於保險行業來說還是一個利好的消息,我們有更好的投資標的,能夠更容易的找到一些低估的長期投資的標的。而且保險資金在下一步整個中國經濟發展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僅僅是股市紓困的資金,而且是中國經濟紓困的主要供給方,這是保險行業短期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的長期影響

第一,商業邏輯。對於保險行業來說,最大的直接衝擊就是保險行業的開門紅,受到了非常慘重的影響,目前只有兩三家開門紅開得還可以,這個可能都是去年存量數據的體現。國外的保險行業,是沒有“開門紅”的概念,對於中國特定的“開門紅”,也是所有的保險公司非常依賴的,其實它是一個特有的中國文化,或者是特有的中國保險文化。這個特有的中國保險文化,有可能經過這次疫情的衝擊,未來一定會有一些保險公司並不是把它當做非常重要的節日或者是一個重要的項目,這是一個長期的影響。對於健康的保險行業的發展來說,保費收入一定不是隻靠一兩個月就能奠定全年基礎的,公司的客戶,保險的標的風險一年四季都是存在的,不可能說公司銷售就停留在一兩個月的階段。

對於營銷員的管理,未來也會有一個非常大的變化。整個保險業的營銷員的脫落率在50%左右,儘管銀保監為了保護營銷員,也出臺了一些文件,但是經過這個疫情,我們吸收到的這些保險營銷員,一定是能夠勝任未來保險營銷的工作,能夠勝任未來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風險更加複雜化的背景下,對保險行業的理解,對保險產品的理解,對保險怎麼服務消費者的一個理解和承諾,這是整個保險營銷員質的提升。

另外,在整個商業模式下,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影響,我們願意把風險前移。保險人對於保險的理解,在出險的時候進行賠付,但在後疫情時代,大家會發現,現在保險獲客的方式是什麼?線上獲客的方式就是開講座,請一些大咖進行知識的科普或者一線的內容,然後在線下進一步轉化為實際的銷售。提供保險服務不像原來那麼單一了,我們會現在注重更有內容、更有含量的服務供給,這些供給包括更多元化的服務、更多的風險前移,更多的風險管控。未來對於保險行業的影響變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傳統上對保險的理解,就是賠付;還有一部分就是服務,服務應該會成為未來保險定價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保險合同邊際,也是在提供服務時候定價的體現,整個商業模式會有一個很大的影響。

第二,產品創新。細分人群的專屬保險。本次疫情看到了針對防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媒體、快遞員、內外勤員工等的專屬保險。未來,針對不同群體的專屬保險還將進一步深化,比如今年年初,銀保監會出臺《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了積極發展多樣化商業養老年金保險、個人賬戶式商業養老保險,以及發展有助於實現養老金融產品年金化領取的保險產品等政策舉措,並明確了力爭到2025年為參保人積累6萬億元養老保險責任準備金的發展目標。未來針對細分人群老年人的保險產品也會進一步增加。

2020年2月15日,銀保監會下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務的通知》,通知涉及保險業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加大企業財產保險、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業務拓展力度,為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提供更多保障;支持保險機構穩步拓展農業保險品種,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穩定農業種養殖戶和農民生產經營預期。

第三,發展模式。未來整個保險行業還會有一個很大的利好發展,習總書記在召開的針對新冠肺炎期間的重大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會議裡面,提到了很多跟保險密切相關的機制。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一定要融入到整個中國衛生體系建設裡面去,未來中國會有一個模式“大國家大保險”。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用實踐證明了保險業在我們國家社會治理裡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這次疫情以後,中國社會治理,國家發揮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但國家的財政沒有辦法解決太多國家想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下一步怎麼樣運用商業保險機制來幫助減輕國家財政的壓力,怎麼樣藉助商業保險公司的力量,來管理整個國家的社會服務能力是亟需思考的議題。未來商保和社保的結合,未來國家更多的利用保險機制,會對整個行業有一個很大的貢獻。

第四,保險科技。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保險業的數字化轉型。疫情對保險公司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和挑戰,那些早幾年在科技有大量投入的公司,並沒有受到嚴重的影響,中小保險公司可能遭受的衝擊更大。經過這次疫情,保險公司逐漸意識到科技的趨勢已經是不可逆,所以下一步會有更多保險科技的發展和推動,帶動行業轉型和升級。後疫情時代,保險公司會把更大的資源投入到AI的研發、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在保險的應用。行業跟科技相結合,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後疫情時代科技推動保險行業的轉型升級。

攝影:金偉良

統籌:劉欣宜 盧小惠

许闲:后疫情时代,保险业发展何去何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