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理財,何去何從】:財富膨脹與誰在理財?

【盛世理財,何去何從】:財富膨脹與誰在理財?

搶購黃金首飾的中國人

這是一個富足且膨脹的時代,不知道後世如何評價,然而“盛世”的標籤已經不知不接的流行開來……

財富膨脹的十年

何謂盛世?物質豐裕,國富民強。“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相關統計顯示:

2008年中國GDP為31.9萬億,2016年增長到74.4萬億,後者是前者的2.33倍;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1.58萬,2016年增長到3.36萬,後者是前者的2.1倍。

綜合國力數一數二、一帶一路大力推進、海外併購置業、新“四大發明”、全球旅行和買買買……無不昭示著中國人鼓鼓的錢包。

增加的不止看得見的物品和看不見的精神財富,更有貨幣。在中國,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比社會增加的財富增速更快。貨幣的增發絕不是隻有通脹的一面。

2008年以來,數十萬億的貨幣從央行流出,通過銀行通過政府通過各種交易流向了各類機構和千萬人的口袋。這就是財富。流動性帶來的各種經濟活動,印鈔成了財富創造的催化劑。某種意義上講,貨幣的膨脹造就了財富的膨脹。

【盛世理財,何去何從】:財富膨脹與誰在理財?

全球五大印鈔機2008-2012年數據

財富管理大時代:誰在理財?貨幣超發與富裕階層的焦慮

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激發了人們無限的創造力,加入WTO更使中國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一大批的企業家、生意人、投資者成為富翁。

股市是人們較早接觸的投資渠道,成就了一批人。房市又是中國最近20年最好的投資方式,沒有之一。煤炭等資源的火熱讓“煤老闆”成為了流行詞。互聯網經濟興起的十幾年也是一個造富的過程,誕生了一批年輕的富豪。各種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惠及更多的參與者……

在經濟平穩中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國高淨值家庭數量以及可投資資產總額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方面,我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量從2013年77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126萬億元,據興業銀行和波士頓諮詢的調研,未來五年年均增速將穩定在12%,到2021年達到221萬億元。另一方面,我國高淨值家庭數量2013-2016年以年均21%的速度激增,未來五年會以年均13%的速度繼續增加,2021年將到達400萬戶。(2017互聯網財富管理(行業)白皮書)

從2008年以來,量化寬鬆就幾乎成了常態,貨幣成了刺激經濟的不二法寶。貨幣發行年化接近20%的增速,已經遠遠超過了經濟的增速,二三十年間200倍以上的超發已經成為公開的事實。居民在財富增加的同時也承擔著貨幣貶值的壓力。於是,努力尋找一切能夠抵禦貨幣貶值的資產或手段:股票、房地產、股權、外匯乃至黃金等就是財富擁有者的一個常態。

然而股市的造富神話已經成為過去式,大部分人只有充當韭菜的命,個人炒股發財的可能性越來越越小。房產的投資也開始限制重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後續已經有了政策的回應。

只要看對方向,只要跟進就可以躺著賺大錢機會越來越少,投資越來越需要專業的技能。

更何況,對於大部分財富擁有者來說,在自己領域辛苦拼打已經精力有限,重新搞懂股市、匯市、債市、GPLP等領域裡的門道確實是件難事。理財——和通脹賽跑的一場財富爭奪戰越來越需要專業的團隊來操作。

於是各種私募如雨後春筍,發展迅猛: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79萬億元。我國理財產品數量持續增長,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由2013年12月的44525支增長到2016年6月的68961支。除此之外,我國主要資產配置品種數量以及資管計劃數量也在穩步上升。

互聯網的普及帶來的不僅是理財手段和渠道的增加,更是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的普及和財富管理氛圍的形成。餘額寶橫空出世,天弘基金獨領風騷,互聯網金融的風生水起,一個全民理財的時代到來了……

財富管理市場過山車

2013-2016年我國高淨值家庭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額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從28萬億增長到了54萬億元。未來五年高淨值家庭可投資資產總額將以年均約15%的速度增長,在2021年大概會達到111萬億元。(興業銀行與波士頓諮詢公司《中國私人銀行2017:十年蝶變十年展望》)

這是一個人人都看好的龐大到幾乎沒有天花板的市場,然而比較讓我困惑的是卻沒有幾個很出名的公認的強勢品牌。

財富管理市場的巨大增長潛力吸引了無數的參與者,在短短的時間就讓這個行業經歷了過山車般的歷程。泛亞、e租寶、大大、快鹿、中晉……一大批騙子公司雖然紅極一時,最終轟然倒塌。筆者從2014年開始接觸財富管理這個行業,親歷了這個行業從“蘿蔔快了不洗泥”的瘋狂到“草木皆兵”的肅殺:一說是做理財的、財富管理的,不少人都覺得你是騙子——“理財”幾乎成了騙子的代名詞。2014、2015年你會看到滿大街都是理財的廣告,2016年開始至今,理財的廣告慢慢消失,很多理財公司巴不得作縮頭烏龜,不要任何媒體曝光。

然而中國人理財的需求是真實和巨大的,不會因為出現一些亂像而消失或減弱。


谷社觀察

關於金融的觀察、思考與傳播,為金融行業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