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理财,何去何从】:财富膨胀与谁在理财?

【盛世理财,何去何从】:财富膨胀与谁在理财?

抢购黄金首饰的中国人

这是一个富足且膨胀的时代,不知道后世如何评价,然而“盛世”的标签已经不知不接的流行开来……

财富膨胀的十年

何谓盛世?物质丰裕,国富民强。“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相关统计显示:

2008年中国GDP为31.9万亿,2016年增长到74.4万亿,后者是前者的2.33倍;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8万,2016年增长到3.36万,后者是前者的2.1倍。

综合国力数一数二、一带一路大力推进、海外并购置业、新“四大发明”、全球旅行和买买买……无不昭示着中国人鼓鼓的钱包。

增加的不止看得见的物品和看不见的精神财富,更有货币。在中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比社会增加的财富增速更快。货币的增发绝不是只有通胀的一面。

2008年以来,数十万亿的货币从央行流出,通过银行通过政府通过各种交易流向了各类机构和千万人的口袋。这就是财富。流动性带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印钞成了财富创造的催化剂。某种意义上讲,货币的膨胀造就了财富的膨胀。

【盛世理财,何去何从】:财富膨胀与谁在理财?

全球五大印钞机2008-2012年数据

财富管理大时代:谁在理财?货币超发与富裕阶层的焦虑

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无限的创造力,加入WTO更使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大批的企业家、生意人、投资者成为富翁。

股市是人们较早接触的投资渠道,成就了一批人。房市又是中国最近20年最好的投资方式,没有之一。煤炭等资源的火热让“煤老板”成为了流行词。互联网经济兴起的十几年也是一个造富的过程,诞生了一批年轻的富豪。各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惠及更多的参与者……

在经济平稳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净值家庭数量以及可投资资产总额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我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从2013年77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26万亿元,据兴业银行和波士顿咨询的调研,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稳定在12%,到2021年达到221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高净值家庭数量2013-2016年以年均21%的速度激增,未来五年会以年均13%的速度继续增加,2021年将到达400万户。(2017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白皮书)

从2008年以来,量化宽松就几乎成了常态,货币成了刺激经济的不二法宝。货币发行年化接近20%的增速,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的增速,二三十年间200倍以上的超发已经成为公开的事实。居民在财富增加的同时也承担着货币贬值的压力。于是,努力寻找一切能够抵御货币贬值的资产或手段:股票、房地产、股权、外汇乃至黄金等就是财富拥有者的一个常态。

然而股市的造富神话已经成为过去式,大部分人只有充当韭菜的命,个人炒股发财的可能性越来越越小。房产的投资也开始限制重重。“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后续已经有了政策的回应。

只要看对方向,只要跟进就可以躺着赚大钱机会越来越少,投资越来越需要专业的技能。

更何况,对于大部分财富拥有者来说,在自己领域辛苦拼打已经精力有限,重新搞懂股市、汇市、债市、GPLP等领域里的门道确实是件难事。理财——和通胀赛跑的一场财富争夺战越来越需要专业的团队来操作。

于是各种私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1.79万亿元。我国理财产品数量持续增长,理财产品存续数量由2013年12月的44525支增长到2016年6月的68961支。除此之外,我国主要资产配置品种数量以及资管计划数量也在稳步上升。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不仅是理财手段和渠道的增加,更是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普及和财富管理氛围的形成。余额宝横空出世,天弘基金独领风骚,互联网金融的风生水起,一个全民理财的时代到来了……

财富管理市场过山车

2013-2016年我国高净值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从28万亿增长到了54万亿元。未来五年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总额将以年均约15%的速度增长,在2021年大概会达到111万亿元。(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中国私人银行2017:十年蝶变十年展望》)

这是一个人人都看好的庞大到几乎没有天花板的市场,然而比较让我困惑的是却没有几个很出名的公认的强势品牌。

财富管理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吸引了无数的参与者,在短短的时间就让这个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历程。泛亚、e租宝、大大、快鹿、中晋……一大批骗子公司虽然红极一时,最终轰然倒塌。笔者从2014年开始接触财富管理这个行业,亲历了这个行业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疯狂到“草木皆兵”的肃杀:一说是做理财的、财富管理的,不少人都觉得你是骗子——“理财”几乎成了骗子的代名词。2014、2015年你会看到满大街都是理财的广告,2016年开始至今,理财的广告慢慢消失,很多理财公司巴不得作缩头乌龟,不要任何媒体曝光。

然而中国人理财的需求是真实和巨大的,不会因为出现一些乱像而消失或减弱。


谷社观察

关于金融的观察、思考与传播,为金融行业创造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