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期待的“開門紅”剛一開始,就戛然而止了。


林瀟去年12月入行保險業,預想中的規劃,是年初多籤點單子。


這是保險代理人的重要銷售節點,很多人年底拿到分紅、年終獎,有錢來配置投資產品,簽單量好的時候,“開門紅”能持續到3月份。但新冠疫情突然襲來,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


面聊是不可能了,只能轉至線上交流,林瀟明顯覺得,與客戶很難建立信任感,隔著網絡屏幕很難“一錘定音”。


疫情同樣讓更多人有了主動購買保險的意識,想諮詢購買的客戶接連不斷,互聯網保險平臺呈現出另一番模樣:滴滴近日拿下互聯網保險牌照,慧擇保險在疫情期間赴美上市,眾安保險、水滴保險均創下銷售新高,BATJ、蘇寧、小米等流量公司,也早已入場佈局。


疫情下賣保險,在燙手山芋和香餑餑間來回切換。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800萬人遇上“黑天鵝”


整個春節,林瀟都混在寶媽群裡,這裡成為她獲客的主要渠道。


“每天不停私聊這些寶媽們,她們很關心保險,問題很多,但最後都沒消息了。”


按照正常的節奏,林瀟會約客戶在線下見面,細緻耐心地講解保險產品,但疫情來了,所有線下的活動都必須暫停。


2個月的時間,林瀟聊了幾十位客戶,卻只賣出了10份單價不高的醫療險。


“相對於線下面談,線上信任度更難。但銷售都是拼概率的,線上經營如果做的好,潛在客戶基數大,成單率即使不高,業績也會做的不錯。”林瀟對「電商在線」說。


為了擴大基數,林瀟除了泡在各種寶媽群裡,還要自己學習錄短視頻,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保險。


截至目前,全國的保險代理人數量近800萬,他們目前和林瀟一樣,都只能在互聯網上搜尋合適的客戶。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Sammi的落差很大,她在香港銷售保險4年了,按照慣例,她這個時候應該忙的熱火朝天。


近幾年赴港購買保險的大陸客絡繹不絕,疫情爆發後,來往的人數驟減,3月初的數據顯示,內地到香港的遊客只有1000人左右。


這讓Sammi的工作幾乎停擺,很多線上聊得不錯的客戶沒辦法來到香港簽單,疫情也讓客戶的投資更為謹慎。


“平時赴港簽單的客戶,有的保費能夠達到百萬,但現在即使幾萬的小單,我也覺得很珍惜了。”Sammi對「電商在線」坦言。


客戶們開始變得精打細算起來,匯率差價等問題都成了簽約的門檻。


“有一個客戶本來要簽約一款20萬保費的產品,一直糾結在幾千元的匯率差價上,後來我給補上了,就當自己少賺點佣金吧。”


她所在的團隊共有1000多名代理,承擔著公司業績的大頭,主要客戶都是來自內地的高淨值人群。“去年每個月我們團隊的平均保費能做一個億,但今年只有2000多萬,現在整個團隊壓力很大,大家都在嘗試轉向本地市場。”


能否線上展業,也考驗著保險公司的能力。平安等大型保險公司早已實現線上簽單,但一些小企業及外資公司,還在依賴傳統的紙質簽單,他們不得不在疫情來了之後,加速開通了線上簽約功能。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一切都為了保住底薪


受疫情影響,公眾對保險的關注也持續上升,「電商在線」和保險代理人聊下來,發現他們並不缺客戶,關鍵是不知道客戶們在哪。


劉淼在平安工作10多年,積累了足夠的客戶資源,疫情期間過多擔憂“零收入”是沒必要,反而客戶們的諮詢熱情很高漲。


“跟去年相比,訂單的數量反而增加了,但保費總數卻在降低。”


據劉淼的觀察,健康險和醫療險成為當前最受歡迎的產品。這與2003年非典時期如出一轍,當年5-8月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期間,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依然高達309%、265%、158%、131%。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但這些單價不會過千元的產品,與動輒幾十萬的人壽險相比只是杯水車薪。


“越是昂貴複雜的保險產品,就更需要線下的面對面交流,不然客戶很難聽懂,更別提成交了。”


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團隊建設上,她的團隊有100多人,都是學歷背景良好的保險代理人,也是公司的金牌銷售團隊。但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員的流動,新人培訓全部被搬到線上,話術、表情、交流方式等這些需要更深的理解,在線上很難領會“精髓”。


“儘量別推遲展業、彆著急入職、多學習修內功”,成了劉淼對新人這段時間的目標。


這幾年互聯網保險風生水起,但對於壽險公司來說,銷售團隊的“人海戰術”是重要戰略,代理人渠道的佔比依舊是主要營收來源,比重從2015年佔47%上升到2018年59%,年均增速28%,是各種渠道中增長最快的。


不少險企出臺了專門的增員培訓,如華夏保險組織內外勤員工線上學習《微信線上招募教程》、《“朋友圈”巧增員》等資料;中英人壽則通過微贊小程序,上線《用戶裂變研習社》課程,培訓代理人怎麼微粉、怎麼圈層、怎麼快速拓客等。


保險代理人大多低底薪、高佣金,為了保證疫情期間的工資收入,很多公司都調整了業績目標。


“以前銷售低價的醫療險可能算不上業績,但現在這些都可以納入考核了。”劉淼說。


實際上,“保底薪”也不僅是保險代理人的選擇,更成了公司內其他崗位人員的無奈之舉。


李玲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電話客服,疫情期間無法到公司展開工作,為了保住底薪,她不得不背上銷售業績,直接墊資給家人都買了保險。


“我不擅長做銷售,現在也不知道疫情之後我還能不能回到原來的崗位了。”李玲對「電商在線」說。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互聯網保險“火”了


代理人的各自困局,在互聯網保險平臺上卻是另一番光景。


2月13日,慧擇保險登陸納斯達克,成了國內互聯網保險第一股。


這家靠社交媒體撐起的線上保險中介,更像是保險行業的電商平臺,佣金收入是它的主要經濟來源。


梳理發現,近幾年入場的互聯網保險公司,大都以B2C(企業對消費者)、B2A(企業對代理人)等形式向用戶提供保險諮詢、購買等服務,水滴保險、慧擇保險、輕鬆籌、多保魚、薄荷保等都在其中。


資本在這條賽道上表現得毫不吝嗇,2019年,水滴公司共完成B、C兩輪超過15億元融資,多保魚完成超過2億元B輪融資,薄荷保獲得千萬美元A輪融資,輕鬆籌於2017年獲2800萬美元C輪融資。


這場疫情給互聯網保險平臺按下了加速鍵,來自水滴保險商城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單年化保費收入突破了10億元,是去年同期近7倍。進入2月,保費收入或達到去年同期的10倍。


眾安在線也發佈今年前2個月保費收入公告,累計保險保費收入約為25.65億元,同比增長55.17%。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短期的爆發是疫情給了互聯網保險“機會”,但背後更是一種水到渠成。


實際上,BATJ早已拿到互聯網保險牌照,螞蟻保險、騰訊微保已坐穩了業內流量的頭部交椅。眾安在線的背後站著阿里、騰訊、平安,包括美團、滴滴、頭條、小米在內的互聯網大廠都已佈局該領域。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2019年進場速度加快,包括360金融、周大福、東方財富在內的各個領域的龍頭企業,先後拿到了象徵保險中介的保險經紀牌照,進入互聯網保險行業。


緊隨巨頭步伐,許多之前給現金貸企業導流的貸超、渠道商,也於2019年中旬前後,開始給保險經紀公司導流。


“互聯網保險行業自身革新的速度更快,服務人群和半徑更大,方式也更加靈活。保費在幾百元左右的保險,也可採用分期的方式完成支付。”一位險企的管理人員對「電商在線」說。


目前在很多互聯網保險平臺的產品,即便保費僅有300多元,也可以通過每月20元左右的分期付形式購買。這也讓互聯網保險的門檻再度降低,成為抓住下沉市場的重要入口。


疫情期間,各個平臺與互聯網保險的交叉合作再度緊密,以水滴保險與安心保險推出一款贈險為例,除了在水滴保險平臺上線,也與順豐、美團外賣、鬥米、叮噹快藥、哈羅單車、快狗打車等200餘家第三方平臺合作設置了領險入口。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滴滴平臺上設有金融服務的入口)


對於互聯網保險行業而言,這些平臺帶來的或許就是未曾接觸過保險產品的增量用戶。


疫情下800萬保險代理人,何去何從?

疫情下的危與機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公開數據,互聯網保險在2012-2015經歷了快速增長,2015年保費達2234億元,是2012年的近20倍。


自此開始行業也陷入了增長瓶頸,行業滲透率由2015年的9.2%下滑至2018年的5%,保費規模也降至1889億元。


一方面,行業受到的強監管,業務創新的同時也承擔著風險;另一方面,消費者在購買保險時仍然追求熟人關係鏈以及面對面接觸的信任感。


“這種產品不需要代理人也不需要經紀人,平臺就是‘銷售員’,只要平臺流量大,基數大,成交量自然會上去。”林佩說。


這也決定了互聯網保險產品的性價比非常高,但是增值服務就很少,對於健康告知和投保須知裡會有一些隱藏的條款,非專業人士很難看懂,非標品發生理賠糾紛的概率也增加。


“沒有一對一的售後,打人工客服真的效率很低,一旦發生理賠或者諮詢問題,可能會打電話打到懷疑人生的。”林佩說。


疫情給互聯網保險按下加速鍵,但傳統險企們也加快了線上營業的步伐。


“以前還喊著線上將是機遇,現在已經沒時間喊口號了,必須直接來做。”上述保險管理者說。


傳統險企的這場轉型來勢洶洶,為一線隊伍提供了多樣化的線上支持服務,包括線上投保、線上簽約、線上學習等在線銷售及展業平臺,新一代移動保全系統,在線續期服務等,並推出微信回訪、自助理賠、新冠肺炎患者同程查詢工具等客戶服務工具。


這對於互聯網險企來說,自己原本的優勢受到挑戰,不失為很大的競爭壓力。


慧擇保險經濟副總裁宋號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長期行業是否能健康發展,仍依靠企業自身產品和服務,而不是人們一時之需的有限選擇驅動。”


總之,疫情雖然帶來了追光,但也終將過去。到那時,互聯網保險將如何守住增量用戶,又繼續觸達新的市場成了後續問題。


對於800萬保險代理人來說,與互聯網平臺一樣搶奪健康險市場,並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一場貓著過冬之後,他們還將踏上新的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