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平乐》读懂宋朝,由元亨之名谈北宋“避讳”之风。


从《清平乐》读懂宋朝,由元亨之名谈北宋“避讳”之风。

12集,怀吉(梁元亨)登场,应对得体,被问姓名,他的回答是:“梁元亨,元亨利贞的元亨。”

这句话犯了忌讳,因仁宗名为“赵祯”,祯贞同音,不可直呼皇帝名讳,因而被罚。

现代人看到这一幕可能觉得严苛,可是在北宋,“避讳”乃是极其重要礼仪。

古代社会有“名讳”,举凡对君主和长者,不可直呼其名,在书写的时候也必须进行改字、改音或减少笔画等方法予以回避,即称为“避名讳”。

比如,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北岳恒山改称常山。为避东晋简文帝之母郑阿春的名讳,富春改称富阳。为避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隆州改称阆州。

《容斋三笔.十一》讲:“本朝(宋)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一个例子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之祖名赵敬,为避讳谐音,北宋诏令全国讳“敬”之同音字“镜”为“照”,由此宋镜从此均称“照子”。

还有一个例子,在杨家将里的杨六郎,《宋史》说他最初叫杨延朗,1012年因避道士赵玄朗之讳而改为延昭,因宋真宗将其尊为圣祖。

至于本剧这个段落设计,应该为编剧朱朱,从“三光日月星”的故事演绎而来:

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中原。翰林学士苏东坡奉命招待。辽使者出一联:“三光日月星”,要苏东坡来对。辽使者认为,这是副绝对。没想到,苏东坡立刻对了好几个,其中一个是:“四德元亨利。”

辽使问:“《周易》里‘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字?”

苏东坡答:“最后一字是先皇圣讳,臣不能随口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贞”,亦成妙对。

又及,其实有的读书人在这个“避讳”的事情上面非常双标,有点儿欺负我们阿祯。

胡瑗在延英殿给仁宗讲《周易》,读至“元亨利贞”,不避赵祯的名讳,左右闻之,无不相顾失色。但也是这位胡瑗,仁宗令他修纂国史,他却坚辞不就。理由是,胡瑗的祖父名修己,他要避其名讳,国史岂可修哉? 可谓双标界的达人了。(《宋人轶事汇编卷九》,嘉祐初胡瑗侍讲,至“元亨利贞”,帝为动色,瑗徐奏曰:“临文不讳。”)

附:

太祖 赵匡胤 避讳字:匡、筐、洭、眶、恇、劻、眶、胤、靷、引、鈏、酳。

太宗 赵炅(太祖弟)初名匡又名光义 避讳字:光、义、炅、颎、炯、耿、扃、憬、颖、皛

真宗 赵恒,初名德昌改元休又改元侃 避讳字:恒、峘、姮、佷、侃

仁宗 赵祯,初名受益 避讳字:祯、桢、贞、侦、寊、媜、征、浈、旌、症

  

三光日月星的出处:

【子部·宋元笔记】 宋朝·岳珂《桯史》-卷二/学津讨原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