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來了我到底要怎麼辦?


夏天來了我到底要怎麼辦?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夏季養生重在精神調攝,保持愉快而穩定的情緒,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熱助熱,火上加油。心靜人自涼,可達到養生的目的。

天地萬物都有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運動和變化的規律。人們想健康長壽就應該很自然地“應天順時”,遵循這個規律。儘管現代科技十分發達,可以局部改變人體的新陳代謝,但仍然沒有可能改變大多數人的生命法則。

夏季養生要點

夏季染病,大都當即發作,故有“六月債,還得快”之說。但有一種病是有所潛伏,到秋季才發作,如延至冬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心病”。也即《內經》所說的“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這裡說的“心病”,並非現代醫學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古書上所提及的“心”,實際上是相當於今天人們常說的“精神”)按中醫的“五行”說,夏季是“火旺(夏主心,夏天心火很旺)、土相(脾胃處於‘盛’的地位)、木休(肝處於相對的‘休養’狀態)、水囚(腎易‘虧’)、金死(肺易‘虛’)”。心“火”一“旺”,“火克金”,所以容易造成“肺(金)虛”;本是“腎水”克“心火”,而“心火”很“旺”時,就容易出現“心火”對“腎水”的“反侮”現象,故“腎水”易“虧”。對於一般人來說,在夏天,防止“肺虛腎虧”很容易接受,而對於正處於很“旺”地位的“心”是否要重點保養,就往往掉以輕心了!


夏天來了我到底要怎麼辦?


夏季養生四要務

一是健脾除溼。溼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溼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溼及淡滲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二是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三是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四是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艾灸等外治方法來治療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艾灸補充體內元陽,祛除體內寒溼邪氣方可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夏天來了我到底要怎麼辦?


夏季養生三忌

一、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

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飲食,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食用此類食物。夜間亦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症。

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是喜歡食鹹之人,鹹味引茶入腎,消爍下焦腎陽,使人易患手足疼痛之痺症。因此,夏季飲茶,應在餐後飲為宜,有飢餓感則停飲。

二、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男性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洩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則變生原因不明的發熱證。同時,即使是熱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後避風,對小兒尤其如此。

三、忌夜臥貪涼:

古代曾有一人,因其家人代代均不長壽,特來請教養生大師彭祖。彭祖隨此人到其家中細細查尋,發現這家臥室中的牆壁上有一個孔洞,這個孔正對著睡覺之人的頭部,彭祖就讓人把那個孔堵上,自此以後,那家人果然長壽了。原來,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天長日久,則陽氣散盡而斃命。因此,我們現代人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對小兒甚至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否則,易患手足抽搐、口噤不開、風痺等症。諺語有“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

夏天來了我到底要怎麼辦?

《黃帝內經》中記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可見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之本。夏季天氣炎熱,人體的陽氣浮於外而虛於內,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讓暑溼入侵人體,因此,在消暑過程中,有下面4點需要注意——

1、冷飲

在夏天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喜歡用“冰鎮冷飲”來消暑,殊不知過度吃冷飲會阻遏體內陽氣,出現咽喉疼痛,甚或耗傷陽氣而生病。脾胃虛寒之人就更要少吃。

2、涼茶

天氣潮熱,廣東人有“熱氣”的說法,更喜歡用涼茶來對付熱氣。一有上火情況,便自行服用各種清熱瀉火藥或喝涼茶。專家指出,一般涼茶性質寒涼,體內有熱時可以清熱,無熱時則易傷陽氣。

3、空調

夏天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候,出汗很多,毛孔張開,要是貪涼,比如出汗後就吹冷風或者空調溫度太低,人體衛氣不固,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

在空調房裡,最好也披一件小外套保暖,尤其是腹背部要保暖。房間裡的空調溫度不要低於26℃。如果本身體質虛寒怕冷,也可以穿上長袖衣服,以免空調的涼氣從肌膚入侵而生病。

4、水果

西瓜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但西瓜不可多吃,尤其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西瓜,溼氣重,損傷脾陽。

除了預防外,下面還有三種提升陽氣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1、灸法昇陽第一法。

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竇材把自己喻為扁鵲再生,寫了一部醫書《扁鵲心書》,書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他認為:"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毖傷"。

關元穴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故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具有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的作用。


夏天來了我到底要怎麼辦?


除了灸關元以外,還可以用艾條灸足三里、三陰交。方便的話還可以用一個艾灸盒灸一下腎腧穴,此穴可以緩解疲勞,溫補腎陽,有強腎壯陽之功效。

2、善能昇陽

道家名著《太上感應篇》中對"第一語善;第二視善,第三行善。善"作了三個定義:

語善,就是要求我們說一些鼓勵人、激勵人、柔和的話,我們至少不能出口傷人。

視善,就是要讓眼睛經常去看美好的事物。以此養目調心。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天地交換能量,升發陽氣的過程。

行善,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順手幫人家一把,人家回過頭對你說聲謝謝。這個時候你心裡一定會感覺到暖暖的,這種暖就是陽氣升發的表現。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的行為其實都是行善。

《禮記·禮運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管是語善、視善還是行善,都是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3、喜則昇陽

古人說,喜則陽氣生。

喜能昇陽,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沖喜"。按照道家醫學的觀點,沖喜是很高明的昇陽方法,沖喜沖掉的是身體的邪氣,換回的是正氣,過去的人用辦喜事的方法來治病或者轉運。

實際上衝喜是藉助外在的環境改變病人的身心狀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稱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能夠保持一顆歡喜心,對身體的滋養是比吃什麼靈丹妙藥都管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