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七歲稱神童,十四歲中進士做官,宋仁宗為他罷朝兩日是為何

最近《清平樂》熱播,將晏殊這位隱沒於太平盛世背後的

富貴宰相從幕後拉到了臺前。在此之前,我們可能僅僅會揹他的幾首詞,對他的事蹟略知道一點,他的整個面貌還是模糊的。


晏殊:七歲稱神童,十四歲中進士做官,宋仁宗為他罷朝兩日是為何

晏殊


春風得意,少年成名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朝已經建立三十多年,前朝的刀光劍影已經伴隨著血跡漸漸湮沒;亂世凋敝的民生漸漸復甦,如原上的春草,開始煥發出新綠;四海生平,吏治清明,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這個新建立的王朝展現出一幅蒸蒸日上的圖景。

但凡一個王朝開始走入盛世,都會出來一批英才。唐代有隻活了二十六歲卻能寫出《滕王閣序》的天才王勃,宋代以文立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之高前所未有,怎麼可能不出現一個神童呢?

這一年,在撫州(今江西撫州),有一位小吏晏固正焦急地等待他的孩子出生。他不過是一個節級,只希望孩子能夠平安降生,長大後不至於挨餓受凍就好。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寂靜,孩子誕生了。

孩子名晏殊,字同叔。起這樣一個名字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晏殊果然如自己的名字一樣,生來就與一般的孩子不同。七歲他就可以提筆寫文章,鄉里都流傳:“我們這裡出了一個神童。”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年),他不過十四歲,曾經做過丞相的張知白在江西做官,晏殊的名聲已經在鄉間流傳地十分廣泛了,於是張知白將這個孩子作為神童推薦到朝廷。

誰也沒想到,這樣的一個行為,舉薦的不僅僅是一個神童,而是開啟了北宋一朝的文采風流、爛漫華章。

真宗自然是高興的,這樣一位神童的到來,當然是自己和前朝兩位皇帝精心治理的結果。於是他召集千餘名進士在殿中廷試,其中就有這位年紀幼小的晏殊。晏殊在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人當中考試,這本身就足夠令人矚目了,他氣定神閒、絲毫沒有慌亂緊張,拿著筆很快就寫完了卷子,這樣更是讓真宗對他非常嘉賞,而過兩天的複試則讓真宗對他更為欽佩。複試的詩、賦、論題目晏殊在家自己曾經做過,高考押對了題,要是放到現在,很多人肯定是內心竊喜,飛快地答完題目,然後等待名校的錄取書吧?但是晏殊卻非常誠實,上奏皇帝,說:“我自己學習的時候,寫過這個題目的賦,請給我換一題吧。”

這樣的晏殊,年少有才學,而且為人誠實正直,真宗決定要選他為後世的宰輔之才。晏殊作為讀書人的榜樣,此後確實平步青雲,從太常寺奉禮郎開始,一直做到相當於宰相的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務。

晏殊:七歲稱神童,十四歲中進士做官,宋仁宗為他罷朝兩日是為何

晏殊


三度外放,尊師興學

晏殊做官的經歷,在宋朝,乃至於在整個封建時代,都算是一帆風順的。所以他給後人的印象非常簡單——富貴宰相。但實際上,人生若是無風無浪,那也不會有什麼意思。晏殊的人生也是有一些波折的。

他經歷過三次貶官。第一次在仁宗天聖四年(1026),他三十六歲,此時劉太后垂簾聽政,掌握朝廷的實際軍政大權。天聖三年(1025),劉太后想要任用自己的親信張耆為樞密使,晏殊上書反對,因而遭到劉太后的厭惡。過了一年,晏殊因在玉清昭應宮門口毆打送笏板遲到的侍從,導致侍從牙齒脫落而被御史彈劾,貶謫去宣州,後來改為應天府

晏殊到了應天府,並沒有沉淪,而是看到當地的學校因為五代的戰亂而廢棄,於是大力興學,

興辦睢陽書院(後來與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齊名),延請范仲淹來當教員。這一舉措開啟了興學尊師的風氣,《宋史》評價“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這一次貶官曆時兩年。

第二次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他四十三歲,時任參知政事。此時李宸妃與劉太后都已去世,他因為撰寫李宸妃的墓誌銘,未能將李妃生下仁宗的事實如實寫出,所以以吏部尚書去亳州(今安徽亳縣)做知州,二年後遷知陳州(河南睢陽)。這一次貶官為時五年。

第三次貶謫在仁宗慶曆四年(1044),當時他已經五十四歲,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諫官孫甫、蔡襄上書說晏殊用官兵為自己營造房舍,被貶為工部尚書,去潁州(今安徽阜陽)做知州。晏殊自己可能始料未及,這次貶官竟然長達十年之久。他

從潁州到陳州、許州、永興軍(今西安)、河南各地做官,到仁宗至和元年(1054)六十四歲的時候才因病回到朝堂。此時的晏殊已經滿面塵灰,白髮蒼蒼,再也不是當年那個鎮定自若的神童,而上天留給這位老人的時光也不多了。他在京城過了不到一年的世界,病入膏肓,於至和二年(1055)正月去世

對於晏殊後兩次的貶官,《宋史》是為他辯護的:“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宣借者,時以謂非殊罪。”因而晏殊本人這幾次的貶官客觀來說,他並沒有什麼過錯。而相對於其他人,他的貶斥之地也都在王畿五百里之內,都是民豐物阜的地方,這或許也是仁宗對他的格外照拂。


晏殊:七歲稱神童,十四歲中進士做官,宋仁宗為他罷朝兩日是為何

晏殊


知人善任,清廉奉國

晏殊一生比較順利,因而也讓人留下了他在政績上平平的印象。實際上,他也是頗有見識和才幹的。他所提拔的人有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宋祁、宋庠、韓琦、張先、梅堯臣等人,這些人不僅在仁宗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光耀千古的典範,不能不說他目光如炬、慧眼識才,他為盛宋風流打開了一扇非常寬廣的大門。

他在朝廷上也有獨當一面的能力。真宗駕崩的時候,劉太后臨朝聽政,宰相丁渭、樞密使曹利用想獨自想太后上奏言事,其深層目的是想要獨攬朝政,朝堂上對此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是晏殊奏請太后垂簾聽政,使太后不能看到發言的是誰。這才讓兩宮並立、垂簾聽政的局面得以確定下來。

西夏元昊曾經進犯陝西,當時的晏殊上奏提了幾個意見,對擊退西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是撤銷內臣監軍,給軍隊統帥足夠的自主權,第二是招募、訓練弓箭手,增強兵力;第三是將宮中積存的物資收集起來援助前線,第四,將其他機構佔用的資源收集起來,充實國庫。這些政策合理而且可行,都被採用,成為擊退敵兵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在政治上能夠知人善用,也能出謀劃策,自己私下裡為人清廉高潔,所以在他病重的時候,宋仁宗想要親自去探望他。晏殊上奏說:“臣又老又病。不足以讓陛下為我憂心。”晏殊去世的時候,仁宗因為沒有去探病感到非常悔恨,因而罷朝兩天來紀念他,賜給他諡號“元獻”

晏殊:七歲稱神童,十四歲中進士做官,宋仁宗為他罷朝兩日是為何

宋仁宗


詞開兩宋,雍容典雅

晏殊的著作很多,但是大多散佚,後世所能看到的《珠玉詞》是經過歷史的淘洗留下來的遺珠。晏殊對宋詞是具有開山意義的。清代馮煦推他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上承南唐二主、馮延巳,下啟歐陽修、秦觀等,是北宋第一位詞家。他的詞從來“不蹈襲人語”,氣度都是雍容華貴、閒雅俊逸的。

他有意識地為雅詞張本。當柳永被仁宗黜落之後,見了晏殊,晏殊就問柳永:“賢俊也做曲子詞嗎?”柳永回答說:“我也像晏相公一樣作曲子。”晏殊頗為不屑地說:“我雖然也作曲子,但不曾寫過‘綵線閒拈伴伊坐’這樣的豔詞。”(

《畫墁錄》)晏殊的詞都是端莊秀麗的,從來沒有庸俗輕狂的那種風格。對於柳永流連青樓瓦舍、所作的淫詞豔曲是嗤之以鼻的。

晏殊為富貴閒人,但他對富貴的理解從來不是暴發戶式的,他從不覺得滿篇“金玉錦繡”這樣的字眼有多富貴,他評論李慶《富貴曲》裡的“軸傳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時說:“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真正的富貴是他自己詩詞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種,講究的是氣象。

富貴當然是人們一生的追求,但是這樣的生活如同蜜罐,對一個詩人的成長卻是不利的。“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好”,詩人們一邊詛咒貧困不得志的生活,一邊又得益於這種生活對他們的錘鍊,從中汲取寫作詩文的養分。司馬遷說: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對於晏殊來說,他沒有十分不順的經歷,也沒有辦法接觸下層人民,他的生活圈子都在貴族士大夫之中,所以端莊嫻雅即是他的優點,也成了匡住他的成就的一個籠子。他的詞風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對於一個神童來說,我們所見的詩詞或許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他的天質。


晏殊:七歲稱神童,十四歲中進士做官,宋仁宗為他罷朝兩日是為何

晏殊

最後選幾首晏殊的詞: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踏莎行》: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消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垂揚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


《木蘭花》: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錚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詞中,我最喜歡這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經的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而且因為它的畫面衝擊感非常強烈,西風吹殘落葉的時節,孤身一人獨自登樓,極目遠望,卻望不到所思所想,這種畫面讓人感覺孤寂、但又有點悲壯。

從晏殊的一生來看,《清平樂》相當真實地還原了史實,對我們以比較客觀的視角來了解仁宗和他的時代是非常有幫助的。

關注我: ,一起看劇學文史知識吧

主要參考文獻:

《宋史》

《二晏詞箋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