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1936年的伦敦,在苏富比拍卖行,50年前由剑桥大学捐赠的一批被认为是“不具备科学价值”的牛顿手稿在等待拍卖。结果,这批手稿被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够得,牛顿生前留下的一些秘密随之流传了出来。这次拍卖成了牛顿研究的一个分水岭,牛顿从此由圣坛回到了人间。

凯恩斯在研究了牛顿手稿时,发现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信息:尽管牛顿是一位备受尊敬、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但是他一生花在研究炼金术的精力,远远超过了他研究科学的时间。而且,他还用许多时间去研究《圣经》中的预言,寻找炼金术中的最高秘密——“哲人石”(点金石)。

1942年,在牛顿诞辰300周年的纪念会议上,凯恩斯发表了《牛顿其人》的主题演讲。在这次演讲中,凯恩斯把牛顿描绘成为一个与以往传记中,完全不同的并且极受争议的形象。凯恩斯认为,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相反,他是最后一位炼金术士。一石激起千层浪,凯恩斯的这篇演讲,可以说打开了学术界重新审视牛顿的大门,成为后来众多牛顿研究者的起点。

正如英国诗人蒲柏所写的那句著名诗句:“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在光明中。”是的,牛顿把宇宙的奥秘揭示给了人类,让我们能明明白白地看清万物的运动,这是他天才的贡献。不过,有趣的是,牛顿本人的真实面貌却一直隐藏在黑暗之中,这样说或许有点让人吃惊,但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这本书,打破了以往人们对牛顿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大量牛顿手稿研究的基础上,把牛顿还原成一个凡人来塑造。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巨人与炼金术士形象并肩而立的牛顿,一个伟大的智者、现代科学先驱与神秘的、情绪性的神秘主义者共存于一身的牛顿。而且这本书没有回避牛顿的相关争议,在详细描述牛顿的科学生涯和个人生活中,为我们勾勒了牛顿多彩的而丰富的一生。

本书的作者迈克尔·怀特,英国著名传记作家,牛津大学多佛尔勃鲁克学院科研部主任。他曾担任多个科学节目的顾问和撰稿人,著有《纳尼亚世界的构建者》《魔界的锻造者》《霍金:科学家的一生》《达·芬奇: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家》等多部非虚构传记作品。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一、出生在林肯郡的遗腹子

1、早产儿牛顿

1642年12月25日,圣诞节的早晨,牛顿诞生于英格兰东部林肯郡一个名叫伍尔索普的小村子。牛顿初来人间就具有了多重身份,他是个早产儿,生下来只有三磅重;牛顿的父亲艾萨克·牛顿,在牛顿出生三个月之前病逝,享年只有36岁,所以他还是一个遗腹子。

牛顿的家族在当地属于自耕农,但是祖祖辈辈都没有受过教育,牛顿的父亲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牛顿的母亲汉娜·阿斯库出身牧师家庭,汉娜的大哥威廉·阿斯库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也是一位很有见识的牧师。

为了纪念亡夫,汉娜给儿子也取名艾萨克·牛顿,她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个名字日后竟然会名垂千古,家喻户晓。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说一说牛顿诞生的年代,这是一个沐浴在文艺复兴胜利之光的年代。文艺复兴打碎了中世纪宗教的桎梏,让自然科学获得了新生,社会科学和技术开始受到重视和推崇。这是一个新旧交替、人才辈出的时代。

举个例子来说,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定律,提出了力和加速度等物理学概念,并且在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从这一年到1619年这十年间,德国的开普勒总结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材料,提出了关于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1620年,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出版了《新工具》,倡导通过实验等方法直接研究自然,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再之后,法国的勒内·笛卡尔在1637年创建了解析几何学,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但是这些科学上的众多发现,还是相互孤立的,时代呼唤着一位集大成者,提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于是,上帝说:“让牛顿诞生吧。”

然而,正如亚圣孟子所说:“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牛顿的童年是孤独而痛苦的。在他3岁时,他的母亲汉娜迫于生计,改嫁给63岁的富有牧师巴纳巴斯·史密斯,牛顿不得不托管给外祖父母照顾。

母亲的改嫁让牛顿感到自己被抛弃了,这种痛苦的烙印影响了牛顿一生。牛顿在19岁时,曾如此回忆他童年对母亲和继父的憎恨:“威胁我的姓史密斯的父母亲,要把他们连同房子一起烧掉。”

可以说,母亲的改嫁是牛顿孤僻、易怒、不合群甚至神经质性格的主要因素,这种性格让牛顿总是觉得周围的人想加害他。更重要的是,母亲的改嫁极大地影响了牛顿对女人和婚姻的看法,这样牛顿一辈子基本远离女人,终身都没有结婚。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2、聪慧少年

牛顿6岁时在外祖母家附近的斯托克村读小学。和伽利略等物理学巨匠一样,童年时代的牛顿非常顽皮,学习也不用功,并没有显露出任何天才的迹象。在大家看来,牛顿只是一个孤僻古怪的孩子。唯独有一点,小牛顿特别喜欢动手做一些东西。一有空闲,他就躲在屋子里制作一些风筝、日晷等小机械。

1653年,牛顿的继父去世,母亲汉娜带着三个牛顿同母异父的子女回到了牛顿身边。1654年,12岁的牛顿来到格兰瑟姆读公立中学,并且寄宿在当地药剂师克拉克的家中。这位药剂师对牛顿的影响非比寻常,那个时代的医学和炼金术关系密切,牛顿的药剂师房东可以说是他在炼金术方面的启蒙人。同时,克拉克先生家里藏书丰厚,每个周六牛顿都会饶有趣味地阅读克拉克先生的物理、哲学、数学藏书。在克拉克先生家的住宿经历,是牛顿首次接触基础科学和炼金术,这为他日后成为正统科学家和炼金术士埋下了伏笔。

而且,这时的牛顿开始对配制药品发生了兴趣,并开始动手实践,他喜欢用自己配置的药品治疗自己的各种头疼脑热。这个习惯伴随牛顿终生,晚年已经是科学大师的牛顿,还痴迷于自己配药治病,他自己经常服用鸦片酒,还喜欢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渐渐地,中学生牛顿的聪慧引起了格兰瑟姆中学的校长和牛顿舅舅的注意,这两个人不时叮嘱牛顿的母亲要好好栽培牛顿,最好能在中学毕业后送他到剑桥大学读书。

然而,自从牛顿的继父去世,母亲汉娜再次成为寡妇,她带着和牧师生养的三个孩子回到伍尔索普的娘家。因为家多了好几张嘴要吃饭,生活就变得拮据起来,而且地里的农活也需要人来照理。

于是,在1659年,牛顿不得不退学返乡,帮助母亲料理自家的各种活计。虽然牛顿很不甘心,但牛顿作为长子,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他知道家里生活困难,只得离开格兰瑟姆中学。

如果不是幸运地遇到那件事,牛顿恐怕真的会当一辈子农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恐怕也要推迟几年。那么,到底是哪件事挽救了小牛顿呢?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二、发现三大成就的讲席教授

1、进入剑桥学习

上文我们说过牛顿有一位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的舅舅,名叫威廉·阿斯库。威廉牧师慧眼识才,他确信让牛顿继续上学深造会更有出息。他对自己的妹妹苦苦相劝,让牛顿报考剑桥大学。而且,牛顿在家务农期间,因为在干活的时候也不忘读书,自家的羊群跑到邻家的田地去吃秧苗,这让他的母亲贪了不少官司,赔了不少钱。

也许是舅舅的苦劝,也许是母亲终于认识到儿子的确不适合务农,终于,牛顿或许报考剑桥大学。在准备考试期间,牛顿又遇到了一位贵人,也就是牛顿房东克拉克先生的亲戚汉弗莱·巴宾顿先生,巴宾顿先生是剑桥大学的一位院士,他为牛顿提供了很多备考书籍。

就这样,在几位贵人的鼎力相助下,牛顿入学剑桥的道路被铺平了。在1660年的秋天,牛顿返回格兰瑟姆中学为考取剑桥大学做准备。1660年底,牛顿通过了剑桥大学的入学考试。次年,也就是1661年6月4日,牛顿告别伍尔索普老家,踏上了去剑桥大学的路。

牛顿当时考入的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是剑桥最大的一所学院,始建于1645年。为啥叫“三一学院”呢?这其实就是取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基督教义。学院的传统是培养英国精神贵族为主要目标,所以三一学院的毕业生大多要兼任神职,还有很多毕业生就像牛顿的舅舅一样,终生担任牧师。

牛顿因为家境贫寒,是以“减费生”的身份注册入学的。所谓的减费生就是要勤工俭学,要为那些有钱的学生或者研究人员干些杂活来补贴学费。牛顿侍奉的研究人员,正是房东卡拉克先生的那位亲戚汉弗莱·巴宾顿先生。当时,那些贵族学生谁也没有把牛顿这个乡巴佬放在眼里。不过,正是这个衣着普通、貌不惊人的“乡巴佬”,后来成了剑桥大学创校以来最大的骄傲。

就这样,年轻的牛顿逐渐融入了剑桥大学的环境,他最开始的指导老师叫本杰明·普雷恩,是牛顿舅舅的朋友。普雷恩虽然很用心教导牛顿,但是很快他就发现牛顿掌握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过了其他学生,而且这家伙还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他隐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为了培养这个特殊的学生成才,普雷恩把牛顿推荐给了巴罗教授。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2、遇到恩师

说起牛顿的恩师巴罗教授,他可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物。1663年12月,也就是在牛顿进入剑桥大学的两年后,毕业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一位名叫亨利·卢卡斯的权贵,决定捐款成立一个以讲授自然科学知识为核心的教授职位,这个教授职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卢卡斯讲席教授”,每年轮流讲授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课程。

这对几百年来,没有开过自然科学的剑桥来说,的确是一种新气象。在2018年3月去世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博士,就曾在1979年至2009年任卢卡斯讲席教授,后来又获得了荣誉卢卡斯讲席教授的头衔。

那么,首任卢卡斯讲席教授,就是时年33岁的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家巴罗博士。巴罗1630年出生在伦敦,有神童之称。14岁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0岁获得博士学位。巧合的是,巴罗的名字也叫“艾萨克”,这次更换门庭,让牛顿登上了一个更高的知识境界。可以说,正是巴罗教授的提携,让牛顿正式踏入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巴罗教授指导牛顿系统阅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以及胡克的《显微图》等书,让牛顿基本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数学和光学知识。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3、初露锋芒

时光荏苒,1665年,23岁的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牛顿得到机会,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可以在剑桥继续深造四年,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继续研究。然而1665年的初夏,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伦敦,当时伦敦46万人,已有10万人死于这次瘟疫,剑桥大学怕受到波及就停课放假了。牛顿就在1665年的6月返回故乡伍尔索普避难,在他母亲的农场里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诸位可不要小看牛顿返乡的两年。从1665年到1666年,这是牛顿创造发明最为旺盛的时期。1665年初,他发明了二项式定理,同年11月,发明了正流数运算法也就是微分运算。1666年1月,他研究颜色理论,凭借一个简单的三棱镜,把普通的白光分解成了七色光,光谱学诞生了。同年5月牛顿发明了反流数运算也就是积分运算。与此同时,牛顿还开始研究重力问题,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从开普勒第三定律中推到出,行星维持轨道运行所需的力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成平方反比关系,这就是平方反比定律。

牛顿返乡赋闲的这两年,被很多传记作者们视为牛顿创造自己主要科学成果最重要的两年,著名的有关苹果落在他头上,从而促使他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有关这两年牛顿的经历,无一例外地都来自晚年牛顿的自述。平心而论,牛顿那些伟大的科学贡献不可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全部完成。我们只能说在家赋闲的两年,是牛顿日后那些重大成就的初步孕育。

就像苹果的故事,一个苹果无论是砸到牛顿头上还是别人的头上,都不能让牛顿在那时用数学公式完整表述万有引力,但是类似的现象却能让年轻的牛顿,对让苹果下落的力和让月球绕轨道运行的力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认识,让牛顿模糊地认识到这两种分属于地上和天上的力学原理是一样的,进而对物体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距离成平方反比的关系,产生了一种比较初步的认知。

1667年,蔓延全国的瘟疫减弱,牛顿在复活节不久回到了剑桥大学,10月1日他当选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次年3月16日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669年,牛顿恩师巴罗教授成为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教堂牧师,他主动让贤,向遴选卢卡斯讲席教授继承人的委员会,推荐了自己的学生牛顿

。1669年10月29日,年仅26岁的牛顿就晋升为卢卡斯讲席教授,他由此成这个今天还存在的著名教职的第二任教授,而且是这个教职自设立以来最年轻的教授。

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卢卡斯讲席教授之后,牛顿接着进行他的光学实验,他发现了太阳光并非单色,而是多种光的合成。光谱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让牛顿相信伽利略发明的折射式望远镜必然会有色差,也就是在透镜周围会出现的杂乱的彩色光轮。这促使他开始研制反射式望远镜,以求消除色差。

1671年,牛顿向英国皇家学会提交了他的反射望远镜,他的发明震惊了皇家学会的会员们,甚至也震动了欧洲大陆的科学界,连英王查理二世也对他的发明爱不释手。1672年1月11日,牛顿因为这一个革命性的发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牛顿的反式望远镜仅仅6英寸长,却能把远处物体放大38倍,而当时2英尺长的折射式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14倍。至今,所有的天文望远镜,采用的都是牛顿的反式望远镜,而民用的望远镜几乎都是折射式望远镜。

1672年2月6日,牛顿在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后,受到激励,为了表明自己的感谢和诚意,他向学会报告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就是名噪一时的《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堡读了牛顿的论文,不禁拍手叫好,他立即把论文刊登到学会会刊《哲学会报》上,并组织会员们对论文进行评议。哪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论文引起了人们激烈的争论。它带给牛顿的声誉和麻烦不相上下,它甚至引发了牛顿和另一位物理学家的大论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三、痴迷炼金术的物理巨匠

1、光学大战

上文我们说到牛顿的光学论文刊发后,竟然给牛顿带来了很多麻烦,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光学之战”。

这场大论战不仅让当时的学术界鸡犬不宁,甚至还留下了一句被人误解至今的名言。啥名言呢?我们今天,很多人在表达自己谦虚的时候,往往都喜欢说这么一句话: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从字面上的含义不难看出,这是说自己取得的成就是得益于前人的铺垫。很多人知道,这是牛顿说的。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牛顿在说这话的时候可不是表示谦虚,而恰恰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事情还得从那篇论文讲起,牛顿不是给学会递交了一篇证明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论文吗。结果遭到了物理学家胡克的反对。说起来,这位胡克也不简单,我们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弹簧的弹力和弹簧长度变形的量成正比。这个规律就是胡克发现的,这就是胡克弹簧定律。除此以外,胡克在光学、力学、建筑学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早在牛顿还是一位大学生的时候,胡克就已经是皇家学会的实验主任了。

那为啥胡克要反对牛顿的论文呢?最初是出于纯学术观点的讨论。牛顿说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而胡克则认为光是一种波。事实上他俩说的都对,因为光和我们看到宏观层面的东西不一样,它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两种属性,它既是波又是粒子,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波粒二象性”。

可是,后来这场争斗到最后越来越白热化。胡克觉得丢面子,指责牛顿的很多内容是抄袭他的论文;而牛顿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用嘲讽的语气在回信里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假如我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你们这些巨人的肩膀上。

要说这话的确是骂人不带脏字。因为当时的人都知道,胡克不仅不是啥巨人,他还是个有点驼背的矮子。这话其实挺损,这相当于把胡克的观点,连同他的肉身缺陷都埋汰了一通。

这场光学大战,以牛顿的暂时妥协告终,因为1677年,牛顿敬爱的恩师巴罗教授不幸去世,享年只有47岁。紧接着牛顿好友,厚道的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堡也病故了,这个职位由胡克接任。1679年6月,牛顿母亲病危。接二连三的打击,让牛顿无心再和胡克论战。

他返回家中处理母亲后世,和家里农庄的事情。等他处理好这些事情再次返回剑桥之后,一场有关平方反比定律的悬赏,却让他重新杀回了力学战场。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1684年1月,在光学大战中略胜一筹的胡克,向当时的皇家学会主席雷恩和天文学家哈雷声称,自己已经发现了天体在距离平方反比的力作用下的运行规律,但是他给不出数学证明。于是,雷恩决定悬赏征解。

天文学家哈雷是牛顿的好朋友,因为这件事在当年8月份专程去剑桥,向牛顿请教这个问题。牛顿听明白了哈雷的来意,就告诉哈雷天体运动轨道是椭圆,这个他在好几年前就计算过。为了证明自己的计算,在当年11月,牛顿写出了论文《论运动》,证明了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作用下,物体的轨道是椭圆。哈雷读了《论运动》,赞叹得直拍大腿,因为他多年苦思的答案,竟然让牛顿轻易解出来了。牛顿不仅解决了天体运行的动力学问题,还提出了天上的行星和地面的物体,是遵循同一个规律在运动。

哈雷意识到自己发现了一座壮丽的冰山,而《论运动》只是冰山的一角,他鼓励牛顿把他的力学研究成果整理出全书出版,最终牛顿被说服了。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2、时代巨著

从1685年到1687年春天,牛顿用整整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开天辟地的划时代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7月,这本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以拉丁文出版问世。这部五百多页的皇皇巨著,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体系,经典物理学体系由此横空出世。可以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仅是牛顿一生中最伟大的智力成就,也是整个人类智力最伟大的成就。因为正是从这里,人类思想获得了可以用理性解决任何问题的勇气和自信。

《原理》这本书出版后,让牛顿名声大振,同时,牛顿开始把研究兴趣转移到了始终没有放弃的炼金术上。

开篇我们说过凯恩斯曾经细心研究过牛顿手稿,他在《牛顿其人》用了一些非常夸张的说法,说在牛顿写《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这些日子里,他那炼金术的炉火也没熄灭,一直在搞他的神秘主义研究。

实际上,从现存的牛顿手稿披露来看,牛顿从1667年的春天就开始修习炼金术,并于1669年底,开始了炼金实验。其后近30年的时间中,牛顿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炼金术的研究和实验。他去世的时候,其藏书中有169册关于炼金术的书籍,而他留下的关于炼金术的手稿竟然超过了100万字。

事实上,与牛顿同时代的大科学家波义尔、巴罗、巴宾顿等人,都曾痴迷过炼金术。而牛顿之所以痴迷炼金术,除了受当时大环境影响,更主要的是他希望从炼金术中,发现宇宙的真理。现在学术界,有一种说法是,牛顿之所以能够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和他的炼金术实践密不可分的。牛顿在炼金中看到物质转变的过程,让牛顿得以“观察坩埚中的引力和斥力,并看到了在宇宙这个大坩埚中让物质与物质是如何相互吸引的”。

其实,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神秘学和科学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在这种背景下,牛顿觉得在探求真理的路上,没有一个研究途径是不该探索的。由此,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探寻真理的人,沉迷于炼金术之中就不再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牛顿痴迷于炼金术,他制得了“轩辕十四锑”——将锑元素和铁作用起来制得的一种具有漂亮光芒的晶体。搞炼金术研究的人都相信这是制造点金石的原料。牛顿在 1670 年制得轩辕十四锑之后,又扩大了自己的实验室,想要为获得点金石继续努力。

然而 1677—1678 年冬天,他的实验室失火,烧掉了大部分仪器和手稿,对牛顿打击颇大。之后牛顿又陆续从事炼金术实验,但是成果甚微,直到后来英国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又让牛顿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领域。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件让牛顿的人生轨迹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呢?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四、一言九鼎的学会主席

1、银色时代

1688年的2月6号,不得人心的英王詹姆斯二世被推翻,自由党和保守党拥立詹姆斯之女玛丽和她的丈夫威廉为英伦之主,史称“光荣革命”。新的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需要成立代表民意的议院,剑桥大学有三个议员名额。

牛顿众望所归,在1689年作为剑桥大学的代表,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不过牛顿在议会里非常低调,也比较谨慎。据说他在议会里从来不发言,有一次,他破例站了起来。大家以为这位科学伟人有重要的话要讲,全场立马肃静。哪知道,牛顿站起来后只说了句:“应该把窗户关上,因为有穿堂风”,就坐下不再说话了。

牛顿的议员生涯只做了一年,1690年因为议会解散,牛顿又回到了剑桥。从1690年到1696年,这是牛顿的“黑色年代”,也就是他一生比较低谷的时期。因为在这段时间,他在自然科学上没有新的建树,在炼金术上也是白忙活,没有任何收获。

直到1696年的3月,牛顿收到了一封意外来信,让牛顿的后半生从此迎来了“银色时代”。

这封信是牛顿的学生查尔斯·蒙塔格写的,蒙塔格出身贵族家庭,他父亲是一位伯爵。蒙塔格在1679年考入剑桥三一学院,他非常崇拜牛顿,牛顿对这个好学的学生也颇为赏识。

蒙塔格很有财政金融天赋,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政界,还曾和牛顿一起担任国会议员。由于才干出众,1696年年仅35岁的蒙塔格就出任了英国财政大臣。当时,英国财政状况急需整顿:军费激增、物价暴涨、货币制度混乱。许多老百姓把银币的边角减掉,当作外快。这让市面上流通的银币残缺不全,此外大量含银量不足的银币也在流通。这样一切都严重干扰了货币的正常运转,英镑信誉受到打击。

蒙塔格决定改革财政制度,收回全部旧币,用新币代替。但是这个措施的实施,需要铸造大量金属货币,对技术和工艺要求都极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蒙塔格想到了老师牛顿,他写信给牛顿,希望牛顿能出任皇家造币厂的总监。

于是1696年3月,牛顿离开生活了35年的剑桥大学,迁居伦敦,走马上任,从此成为官场人物,开启了他辉煌的银色时代。

牛顿在财政部的后院建起10座熔炉,把回收的旧币溶化,然后把得到的贵重金属运往伦敦塔,在那里铸造新币。牛顿的工作干得非常有成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新币的产量提高了8倍,每周可以产出银币12万英镑,很快就缓解了市场上货币紧缺的情况。

除此之外,他还化身侦探,采取严厉手段,侦查捉拿伪币制造者,对偷剪银币的盗窃集团,给予沉重地打击。

1699年牛顿升为造币厂厂长,紧接着1701年牛顿再次成为国会议员,他正式辞去卢卡斯讲席教授的职位,并且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皇家学会会长的宝座。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2、成为学阀

1703年,3月3日,皇家学会的秘书胡克去世,享年68岁。此时的皇家学会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急需一位牛顿式的救星来拯救。同年,牛顿当选为皇家学会的理事,不久就成为皇家学会会长,牛顿时代来临了。

之后,在1705年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爵士,这让牛顿的社会地位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此时的牛顿已经从一个乡村穷小子,变成了英国炙手可热的大人物了。财富、地位、荣誉,这些他从未想过的东西,一下子都向他涌了过来。也许是想拼命维护现在拥有的一切,也许是久在官场让牛顿变得专断,牛顿开始向一个独裁者的身份蜕变,开始变成一个气量狭小、贪婪自私、打压同仁的学阀。

牛顿在历史上与别人有三次最激烈的论战,一次是上文我们说过的和胡克的光学之战。剩余的两次是和弗拉姆斯蒂德、莱布尼茨之间的争吵。

在每次争吵之中,牛顿表现出的恶毒、专横,以及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对方的行为,让今天的我们倍感吃惊。

弗拉姆斯蒂德是英国著名天文学家,1675年他接受格林威治天文台观测员的职位。牛顿与弗拉姆斯蒂德的恩怨,是因为牛顿在研究引力理论时,经常需要引用弗拉姆斯蒂德的彗星和月亮等观测资料。但是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后,牛顿在书中丝毫没有提到弗拉姆斯蒂德的工作,这极大地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

事实上,牛顿压根就没有看得起天文台观察员工作的重要性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后来二人发生了激烈的相互攻击,牛顿使用了一切手段打压弗拉姆斯蒂德,他不仅在《原理》的后来版本中把这位天文学家的名字删去,还利用机会把他从皇家学会会员的名册上除名。

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争吵,更是显出了牛顿的学阀姿态。他和莱布尼茨因为微积分的发明,争吵了近40年,直到莱布尼茨去世还不罢休。牛顿甚至在1712年成立了一个自己任主席的委员会来调查和裁决这场争吵,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委员会只用6个月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发表了所谓的调查报告:牛顿先生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者。

事实上,莱布尼茨在1684年开始发表微积分论文,他的论文成稿时间是在1675—1676年间,莱布尼茨提出微积分的角度,和牛顿是有所不同的。牛顿微积分的出发点是运动学,而莱布尼茨主要是通过几何学和哲学的探讨,导出了微积分,而且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符号比牛顿的要简明。

平心而论,牛顿和莱布尼茨是分别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正所谓殊途同归,他们的研究路径不同,但是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

但是,牛顿利用皇家学会的资源打击莱布尼茨,这种吃相真的很难看。甚至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霍金都在《时间简史》中委婉批评过他的“老祖宗”,说牛顿对莱布尼茨的谴责和做法是有失风度,有失公正的。

非常讽刺的是,牛顿的微积分在牛顿之后就没有什么发展了,而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却被他的弟子,瑞典著名数学才子伯努利兄弟发扬光大,传之后世。直到今天,我们大学教科书上讲解微积分的符号都是采用莱布尼茨的发明。


《牛顿传》: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牛顿


回顾

1727年3月20日凌晨一点左右,伟大的科学巨人艾萨克·牛顿爵士在睡眠中安然离世,享年85岁,英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把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当时正在英国访问,他目睹了牛顿的葬礼,十分感慨牛顿所得的殊荣。

如果您有机会去英国伦敦旅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一个不能错过的经典景点。在这座恢弘的建筑里,长眠着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在内的英国历代君主,以及乔叟、哈代、狄更斯等英国众多领域的伟大人物。

在教堂正殿镀金圣坛的一侧,有一座用黑色大理石建造的庞大石棺,科学巨子艾萨克·牛顿爵士就安葬在那里。他的塑像斜靠在石棺上,肘下垫着厚厚一摞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他最伟大的作品。牛顿的塑像表情庄重,注视着前来瞻仰他的后人们,仿佛想要向来访者们诉说他强劲的、近乎神性的科学思想。

通过这本传记,我们不仅了解到那些惊人的科学成果是怎么被发现的,同时也了解了牛顿很多复杂、矛盾的行为,以及他那曲折的性格都是如何形成的。虽然牛顿当时的很多行为,让后人感到非常费解。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牛顿看来,他在数学、力学、光学、炼金术等方面的研究,其实并无冲突,这些学问都是为了追寻世界的本质和宇宙的终极奥秘服务的。

正如与牛顿同时代的科学家雷恩爵士所说:“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的确,无论是凡人还是圣人,他们真实的人生并不都是那么美丽光鲜,牛顿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接受了牛顿独特的天才和怪异的行径时,我们接触到的才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牛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