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钢重组再起“迷雾”

沙钢重组再起“迷雾”

撰文@李福来

2019年对沙钢来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

国内最大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和旗下上市公司沙钢股份,不仅正在遭受来自钢材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外部危机,而且内部长达4年之久的重组也在不断蚕食上市公司的股价。

10月23日,沙钢股份发布了2019年前三季度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与同期相比双双下降。在披露的年度业绩预告中,全年公司预盈也要同比下降超50%。①

“双主业”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大股东沙钢集团,已经背负900亿巨额债务,沙钢股份市值一跌再跌,蒸发400多亿。

留给沙钢的时间似乎不多了。

01

在《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沙钢集团以364.409亿美元(2018年)的营业业绩排名340位,较上年提升24位,居国内钢企第3位,连续第十一年入围世界500强企业。

然而,这家国内的巨无霸民企却承受着来自重组案带来的后遗症。

根据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沙钢集团资产总额1839.93亿元,负债合计924.70亿元,较上年底增加4.08%。其中,流动负债占82.20%,占比进一步提高。

去年年底,沙钢集团流动负债仅为687.43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占35.63%;全部债务为579.23亿元,短期债务占67.68%。②

沙钢集团债务规模增长快速,且短期债务不仅规模大占比也高。在今年4月的发行文件中,沙钢集团承认其面临偿债压力较大、资产负债率较高、短期债务比重较大等风险。

不仅如此,旗下上市公司沙钢股份业绩还不断下滑。

根据沙钢股份发布的2019年半年报显示,沙钢股份实现营业收入62.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82%;对应的净利润为2.85亿元,较同期降幅达55.97%;扣非净利润为2.23亿元,同比降幅为59.27%。

值得注意的是,沙钢股份盈利能力的下降主要受到钢材价格下降叠加原材料上涨影响。

但问题是,在A股31家钢铁企业中,上半年净利润超过沙钢股份的有22家,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低于沙钢股份的有24家。显然,即使在受到行业冲击的情况下,身为国内钢企第三的沙钢股份的下滑幅度依然超出市场预期。

此外,沙钢股份还伴随着经营现金流净额大幅下降带来的风险。

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为—0.61亿元,去年同期为11.96亿元。经营现金流净额为负数,上一次出现还是在2013年!

从后往前推,沙钢股份的股价曾因为重组案的刺激出现大幅上涨,市值最高达577亿元。如果以2015年10月16日实施送转股后的价格来计算(剔除2015年牛市行情因素),当时股价为21.21元/股,截止到今年10月30日,已经跌至6.79元/股,累计跌幅接近70%,市值仅为149.84亿元,蒸发达427亿多。③

集团公司背负巨额债务,上市公司业绩不佳,股价和经营现金流直降,苦受行业波及的沙钢正在遭受重组案带来的“并发症”牵连。

02

“钢铁沙皇”沈文荣主持高达200多亿元的重组“卖壳”行动还没进展,三名神秘“接盘侠”就接连套现离场,可谓是“在伤口上撒盐”。

2015年6月,沙钢股份宣告停牌重组,重组标的资产不仅涉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以及IDC企业的控股股份,还包括境外多项资产。

其中,沙钢股份标的资产为IDC大数据,重组预案中显示沙钢想要收购苏州卿峰的全部股权、德利迅达全部股权或控股权。

苏州卿峰握有Global Switch Holdings Limited(下称GS)49%的股份(公司规模位居欧洲前列的英国数据中心),德利迅达同样以数据中心运营为主业。④

如果收购完成,沙钢股份有望形成钢铁和数据中心的双主业格局。在当时,此方案不仅被整个沙钢集团寄予厚望,也让市场投资者信心倍增。

2017年6月,公司披露正式重组方案,即以229亿元收购苏州卿峰100%的股权,并以29.08亿元收购德利迅达88%股权。

没过多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去年11月16日,沙钢股份披露调整后的重组方案,弃购德利迅达,收购苏州卿峰的交易价格不降反升至237.83亿元。

这单重组方案已经推出4年。据最新的消息,今年公司披露的文件里显示相关工作仍未见实质进展。

通过收购来完成企业从单主业到双主业的跨越转型,重组的工作量必然巨大且极其复杂,高难度的交易方案设计也导致沙钢股份多次延期复牌,长达三年之久。

市场的耐心逐渐被消磨,股价出现调整似乎情有可原。然而,急需提振市场信心的沙钢股份却迎来了最大规模的股东减持,给重组再度笼罩上了一层迷雾。

时针拨回到2015年2月25日,重组案推出前,沈文荣进行了入主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本运作——甩卖股权,原本持有75%股权的沙钢集团突然甩卖55.12%沙钢股份的股权,李强、李非文、刘振光等9名自然人接盘,转让价为5.29元/股。

交易完成后,沙钢集团套现45.96亿元,沙钢股份大刀阔斧的进行资产重组。然而,这9名自然人均未披露受让股份目的。

去年12月21日,刘振光将1.39亿股沙钢股份股权协议转让给沙钢集团,转让价约为8.05元/股,总价款为11.18亿元;

今年2月20日和2月22日,李非文二度减持2600万股,减持价格区间为7.60元/股—7.81元/股,套现约2.03亿元;

除了刘振光、李非文外,另一名重要股东李强也在悄然减持。今年8月6日,李强通过大宗交易一次性减持3000万股,套现约2.09亿元。

三名重要股东合计套现15.30亿元,9名自然人中5人也相继进行过减持。⑤

密集的资本运作、环环相扣的沙钢重组,透露着企业家的野心、投资者的无奈以及股东填不满的金钱欲望。摆在沙钢面前的不是何去何从,而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

03

业绩下降、股价深度调整、接盘者减持,重组案遥遥无期的沙钢股份开始了自我救赎,但这条路似乎是“歪”的。

根据年报显示,沙钢股份2018年的研发费从上一年度的460.57万元增长到5713.02万元,研发人员也从34人增长至377人。

然而从研发费用组成来看,材料、动力等投入从不到3万增至1900万,而职工薪酬直接从400万涨到了3500万。

对于研发费用暴增10倍的原因,沙钢股份解释到,2018年净增了10个研发项目。而且上年仅统计了直接参与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这一次统计还包含了直接参与新产品研发的生产准备、生产操作、产品线上质检等系列人员。

前后一对比,显然沙钢的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业内人士指出,沙钢股份通过更换统计口径来增加研发投入的构成,目的很明确,研发越多减税也越多。⑥

根据年报,2018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利润总额的影响达到了1046.74万元,依照研发抵税的政策,省下来的税费是实打实的。

人被逼到绝境,无路可退的时候喜欢放手一搏,沙钢也开始“险境求生”。

在公布三季度业绩的同时,沙钢股份顺带发布了《关于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告》,拟使用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风险投资。

沙钢股份一直对投资理财表现得较为热衷。2016年以来,公司多次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报告期末,公司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理财产品及其他类理财产品的委托理财发生额合计39.82亿元,其中未到期余额为37.47亿元。且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超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⑦

研发抵税,风险投资,一个节流,一个开源。沙钢股份看似正在改善局面,但都没有围绕主业发力,反倒更像是个犯错的小孩在大人面前耍起了“小聪明”。

坐落在扬子江畔快45年的沙钢,曾经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而腾飞。如今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企,面对钢铁行业的诸多不确定性,旗下上市公司选择“双主业”这条路是对是错,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重组案提出的四年时间里,市场早已今非昔比。

凤凰涅槃而重生,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也许沙钢正在承受“取经路”上的磨难?

①:黄鑫磊,《沙钢股份2019年净利润同比预降超五成》,每日经济新闻,2019年10月23日。

②:朱玥怡,《沙钢集团盈利下滑负债924亿 机构:整体债务负担适宜》,新京报,2019年9月11日。

③、⑤:同花顺财经,《沙钢股份重组迷雾:3年无进展净利锐减3.6亿 三名神秘“接盘侠”套现15.3亿离场》,2019年9月16日。

④:庄键 陈菲遐,《沙钢股份重组迷局》,界面新闻,2018年2月28日。

⑥:谷心禀,《沙钢股份去年研发突然暴增10倍 是真研发还是为了抵税?!》,飞鱼财经,2019年3月10日。

⑦:陈祺欣,《沙钢股份业绩下降怎么办?花50亿去进行风险投资》,界面新闻,2019年10月2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