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引领强村富民路

 亳州市谯城区积极推进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建助扶贫、扶贫促发展”的工作格局。近年来,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就业,激发内生动力。

  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张桥民族村,下辖9个自然村,总人口979户3405人。全村耕地面积8475.61亩,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落后,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着重在建强队伍、发展产业、脱贫攻坚上下功夫,有效激发组织活力。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以上,降到2017年的0.5%,2018年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的目标,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50万元以上。

  强化基层组织,提升战斗能力

  加强班子建设。张桥村把村“两委”换届作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补齐党建工作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把年轻有朝气、创业有活力的实干型、带动型的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选进村“两委”班子,全面提升村干部致富带富的能力和本领。

  提高干部素质。张桥村第一书记李国文切实扛起抓党建促脱贫的主体责任,利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联席会议,通过集体学习与谈心谈话活动,提高村两委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经常性开展廉政警示教育,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真正实现选好带头人、配强一班人、造福一村人。

  强化党员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确定一个党员活动日主题,组织党员学习实践,拓宽眼界,打开脱贫致富思路;针对流动党员,建立微信党支部,及时了解支部动态,参加支部活动;坚持书记讲党课、干部上讲台、党员有学习,引导党员群众坚定信念、主动作为,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积极争取项目,推进双基建设

  张桥村驻村工作队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项目资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全村道路硬化12条14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安装太阳能路灯141盏;修建下水道工程4200米,实现新建村庄全覆盖;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8000余亩;修建13座桥,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经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安全饮水实现户户通,电网改造全部完成,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为改善村容村貌,张桥村投入20万元在村主干道两旁栽植女贞风景树1800余棵;新建农民文化大舞台,农家书屋藏书量1200册,协调“文化下乡”演出;投资43万元建设村公办幼儿园,现已投入使用,有效解决儿童学前教育问题;修建张桥村卫生服务室,改善就医条件,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深入开展农村“三大革命”,不断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有效净化农村环境。

  拓宽致富门路,发展集体经济

  脱贫攻坚的关键是要发展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村民富裕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贫根,彻底脱贫致富。针对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一书记李国文坚持以党建搭台、经济唱戏为主题,通过产业扶持、项目支撑,大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鼓励群众创业就业、促进村民增收。

  产业种植初见成效。以村集体名义租地10亩发展莲藕种植,连续两年喜获丰收,销往附近各乡镇集市、学校、医院及周边企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相应带动21户贫困户集中租地24亩发展莲藕种植,由村里抽调精干人员负责莲藕生产,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统一租地、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六统一”种管模式,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

  种养结合共促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一班人走村入户开展思想工作,充分利用市、区扶持政策,为70户贫困户141人发展观赏苗木141亩,村里积极与羽翔家庭农场联系签订协议,由羽翔家庭农场提供优质苗木,并负责产前指导、产中管理、产后销售事宜。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张桥村少数民族养殖牛羊的技术经验,协调投资200多万元养殖黄牛、毛驴260多头,存栏山羊近千头,帮助联系拓宽销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协调争取民族发展资金120万元,用于蔬菜和蘑菇大棚建设及蘑菇菌棒、蘑菇种植架的购置,发展大棚蔬菜生产,吸纳17名贫困人口就业,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4万元。

  结构调整带动致富。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村民致富步伐,驻村工作队积极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种植,实现规模效益。目前,亳州远发药业有限公司流转500亩,惠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720亩土地,用来发展中药材种植,且已带动26户村民种植200余亩白术、牡丹、亳芍等中药材。在种植大户规模经营带动下,土地流转费用由以前的300-500元/亩,涨到800-900元/亩,增加了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

  张桥村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各项要求,切实做到“真贫不落一人,资金不落一分,政策不落一项,产业扶贫不落一户,健康扶贫不落一家,春风行动不落一户,帮扶不落一方,双基建设加快推进,不少一村”。坚持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充分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区位优势、政策环境,积极争取民族发展资金,找准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村经济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