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有机水稻、鸡鸭成群…… 景德镇这个85后 返乡办农场

近日,记者来到浮梁镇茶培村浮梁强龙生态家庭农场采访。一位皮肤黝黑,身穿军绿色衣服,脚穿着一双解放鞋的青年面带笑意向我们走来,他就是我们的采访对象——许晓龙。

大棚蔬菜、有机水稻、鸡鸭成群…… 景德镇这个85后 返乡办农场


大棚蔬菜、有机水稻、鸡鸭成群…… 景德镇这个85后 返乡办农场


许晓龙是一个85后,是土生土长的浮梁镇茶培村人。从2003年开始,他便跟随着村里的乡亲们一同前往浙江务工,在近12年的外出务工生涯中,他打过杂工、到工厂做过服装、在工地搬过砖,甚至进下水道清过淤泥......这些经历让他得到淬炼,变得更能吃苦,性格也更加坚韧。凭借着这股韧劲和善于思考的头脑,许晓龙从普通小工做到技术监理,再到后来成立了自己的二手车买卖租赁公司,事业做得顺风顺水。

在外闯荡十多年,小有成就的他内心却始终无法割舍自己的乡土情节。无数个梦中,村里的田野、小溪、山峦,还有那些和蔼可亲的乡亲走进他的梦境,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这位游子萌生了返乡创业的设想。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对父母、妻子和盘托出后,却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穷乡僻壤能干成什么事?”“创业风险大,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面对家人的质疑,许晓龙却说:“父母给了我生命,茶培村孕育了我成长,现在是时候回报他们了。”他知恩图报的念头感动了父母,打动了妻子。知道拗不过他,家人只好转而支持,随后,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茶培村,开始崭新的创业之路。

大棚蔬菜、有机水稻、鸡鸭成群…… 景德镇这个85后 返乡办农场


茶培村虽地处近郊,但相对比较闭塞。回乡后的许晓龙在村子周边四处“考察”,寻找机会。茶培村旁山坳里的一片荒山和连片的田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山荒在那儿可惜,地里只是村民自己种点口粮和蔬菜,经济效益也不高,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生态农场的念头在他脑海一闪过。当即,他一户户上门跟村民谈想法、算细账,征求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很快,他的真情实意打动了村民,230亩荒地和闲置田地,以每年每亩200元的价格签订了租赁合同,期限为15年。

大棚蔬菜、有机水稻、鸡鸭成群…… 景德镇这个85后 返乡办农场


空间有了,许晓龙开始大展拳脚。为了少走弯路,他多次聘请专家到场进行技术指导,哪个地方养殖业做的好,他就去哪儿学习,哪个地方水果种的甜,他就到哪儿取经。通过不断地拜师学艺与苦心研究,他的企业慢慢步入正轨。目前,共建起了800平方米的猪舍,500平方米的鸡、鸭舍,养殖了2000多只鸡、鸭,种植了50亩的猕猴桃,30亩的大棚蔬菜,90亩的有机水稻,部分农产品已走向市场,因品质优良而受到市场青睐,农庄业态效益逐步初显。

许晓龙不甘于此,他说:“只靠传统农业发展肯定不行,要两条腿走路,才走得稳、走得远。”他的目标是把强龙生态农场打造成集种植、养殖、采摘、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游景点。目前他正在着手打通城市消费者购买田间地头农产品渠道,转变农业生产销售理念,引入互联网技术,探索“认养一只鸡”,“认领一块地”的经营模式,实行可视化操作,同时尝试利用抖音平台,直播农场养殖情况,加大消费者的监督及信任度,提升农场知名度,最终实现“互联网+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发展产业。


大棚蔬菜、有机水稻、鸡鸭成群…… 景德镇这个85后 返乡办农场

目前,浮梁强龙生态家庭农场共吸纳茶培村村民30余人就业,并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其中残疾人8人,贫困户4人,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和残疾人就业。除此之外,借助营销优势,农场还敞开收购村民的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不愁销路的很多村民都借助这个平台,不断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增加收入。

创业的同时,许晓龙还打算成立养殖商会及基金会,实现会员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美好画卷,带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他的农场经营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