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在中國,諸葛亮的名字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期間,《三國演義》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羅貫中本人有著嚴重的“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在塑造諸葛亮時,也把他描寫成一個近乎完美的人:鞠躬盡瘁,忠君報主,公而忘私,賞罰嚴明,公正平等,單就這些結論,人們還是認可的,也是大家崇拜他的主要原因。但同時,書中無限誇大了他的軍事才能,說他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周易八卦,曉奇門遁甲,這也是民間神話他的一個原因。

羅貫中重彩華章地描寫,首先是他的人格魅力,忠心耿耿,其次是他風流倜儻,灑脫超凡,而作為正史的《三國志》中說他身長八尺,容貌偉岸,這符合大多數人對英雄名士的正面印象。另外,也由於他的身世,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其父,在漢末曾為太山郡郡丞,其叔父諸葛玄任過豫章郡太守,從中看出他出身名望世家,故有非凡之氣度。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歷史小揹簍”認為,諸葛亮的確是一個傑出的人,但只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一個人格近乎完美的人,但不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的數次北伐以失敗告終,就是例證。

首先,沒有識人之明,用人不當。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在228年1月,首次北伐出祁山,諸葛亮不用老將魏延等為先鋒,而以和自己私交不錯的馬謖督領諸軍在前,與魏國名將張郃戰於街亭,結果招致大敗,也葬送了諸葛亮的首次北伐。這次失敗,在於他平素太信任馬謖,個人感情超越了軍事全局。而劉備臨終時曾對諸葛亮說過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當時不以為然,最終街亭大敗,追悔莫及,此時該後悔不聽先帝之言吧,雖揮淚斬馬謖,終已鑄成大錯。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街亭

其次,臨陣指揮不力,缺少應變。

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二次北伐,以幾十倍的兵力竟攻不下一個小小的陳倉城,20多日後糧盡退兵。《資治通鑑》記載:諸葛亮率領大軍包圍陳倉,沒攻下來。讓靳詳以老鄉身份勸降陳倉守將郝昭,郝昭表示深受魏恩,不降,諸葛亮又讓靳詳再次勸告,郝昭仍拒絕。諸葛亮自以為幾萬兵馬,而郝昭才有一千多兵眾,又估計東來的救兵未必就能趕到,於是進軍攻打郝昭,架起雲梯,雲梯燃燒起來,梯上的人都被燒死,郝昭又用繩子繫上石磨,擲擊蜀軍的衝車,衝車被擊毀。諸葛亮就又製做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想置接攀登城牆;郝昭又在城內築志一道城牆。諸葛亮又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裡,郝昭又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後糧盡而退,魏將王雙追之,被諸葛亮斬殺。郝昭因在陳倉抵擋幾萬蜀軍,而被魏帝賜爵關內侯。這一仗可看出諸葛亮行軍打仗,陣法不多,對敵軍的進攻防守缺少預判及應對措施,雖集中優勢兵力竟也沒能取勝,完全是一個普通將帥的普通做法,和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相差較大。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再次,缺乏後援,每次倉促出征,糧盡而返,沒有長遠規劃。

《三國志》中記載,平定成都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並代理左將軍府的事權。劉備領兵外出期間,諸葛亮常被留守成都,兵充糧足。可看出那時的諸葛亮常居於幕後抓後勤工作,督調糧草,徵收賦稅等,如劉邦身邊的蕭何一樣,很少直接參與軍事活動。

在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職,託孤重臣身份,總攬蜀國政治、經濟、軍事全權,位高權重,此時開始北伐,以實現光復漢室之目的。但他沒有顧及蜀國的國力,在三國實力最弱,他的數次北伐,每一次都讓蜀國剛剛積累的一點財力損耗殆盡,而下一次北伐,又要從民間徵收賦稅,無疑加大了百姓的負擔。但同時諸葛亮又缺少一個軍事統帥的膽略,說好聽點比較謹慎,每次出征所帶糧草不多,一旦魏軍堅守不出,不多長時間,蜀軍就糧盡而返,常常做無用功。假使元末的朱升穿越到三國給他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的建議,他也不會接受。屢次征戰無果,諸葛亮也欲發著急,逐漸惡化了自己的健康,最終54歲,在五丈原前帶著無限遺憾離開了人世。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五丈原

《三國演義》中講諸葛亮放過“三把火”。《三國志》中根本就沒提及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而火燒赤壁,則是東吳周瑜之功,諸葛亮和這有點關聯的是,他年僅27歲隻身赴東吳面見孫權,促成了孫劉聯合抗曹,這也是他出山後辦的一件比較體面的外交工作,也是他作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一個具體體現。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劇照。兩人手心裡都寫了一個“火”字

至於他的軍功,史書記載,在北伐中,斬殺過魏將王雙、射殺過張郃,擊退過郭淮。

有人說,為何沒人勸阻諸葛亮不要急於北伐,先發展生產不好嗎?《三國志》中並未記載,諸葛亮法令嚴苛,軍令如山,應該沒人敢反對他定下的北伐國策的,只有在《三國演義》中光祿大夫譙周以天象示警勸過,但被諸葛亮斥責。

真實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蜀國早亡,他是第一責任人

諸葛亮為運糧草發明了木牛流馬。現代人的仿製似乎很離譜

“歷史小揹簍”認為,正因為諸葛亮及後來的姜維連年北伐征戰並次次無功而返,才造成蜀國國貧民窮,老早耗光了蜀國的元氣,成了三國中最早亡國的國家。追究責任的話,諸葛亮應是第一責任人。筆者也曾到成都和南陽兩地的武侯祠觀瞻過,但對他急功心切,屢興北伐是不贊成的。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在蜀國為官,他對諸葛亮有過公允的評價:“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意思是諸葛亮年年用兵不止,屢屢張揚武力。然而諸葛亮的才幹,長於整治訓練軍隊,奇謀制敵方面卻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幹,強於他為將的謀略。陳壽的評價,還是很切合實際的,不知大家如何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