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說起炫富,古人可是走在我們前列的。最出名的炫富故事,莫過於石崇與王愷比富。

石崇為了炫富,建了一座堪比皇宮的別墅——金谷園。這還不罷休,聽說王愷吃完飯,用糖水洗鍋,他就命家人用蠟燭代替柴火。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偏偏就要比他的多,做了五十里的錦步障。王愷用赤石脂來刷牆,石崇就用花椒刷牆。

王愷是晉武帝的舅舅,晉武帝得知他們比富的事情後,暗地裡偷偷幫王愷,賜給他一棵兩尺高的珊瑚。王愷剛把珊瑚拿到石崇面前就被石崇給打碎了,王愷連連惋惜,覺得這一次自己贏了,石崇心裡不舒服,所以才要把這麼好的珊瑚給毀壞。石崇卻嗤之以鼻,把家裡的珊瑚拿出來任王愷挑。高三四尺的珊瑚都有好幾棵,像王愷那棵珊瑚的就更多了。

在這個比富故事中,石崇似乎是贏家。不過,石崇與王愷比富能得到皇帝的支持,這還真是一件稀奇事,或許是因為王愷是皇舅的緣故,或許晉武帝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看到石崇的財富堪比皇帝,卻沒有辦他,不得不說,石崇實在是幸運。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另一個炫富故事的主角,就沒有那麼幸運。這個人叫沈萬三,我們去周莊吃的萬三蹄,據說就是沈萬三招待貴賓的必備菜。沈萬三富可敵國,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修建都城時,沈萬三捐助了三分之一。對此,沈萬三洋洋得意。之後,沈萬三又提出要拿出百萬黃金替朱元璋犒賞三軍,這一提議並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首肯,反而惹怒了他,一氣之下,找了個理由將沈萬三發配到雲南邊錘,財產也被全部沒收。

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做人還是要低調,炫富容易引來災禍。可是,為什麼很多人還是對炫富趨之若鶩呢?其實,本質上是自卑心理導致的。

與弗洛伊德並駕齊驅的心理學大師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說:“自卑是人類所有改善處境所做努力的根源。”這麼看,自卑是個好事,那石崇和沈萬三都已經成為首富,為什麼還熱衷於炫富呢?原因很簡單,內心的自卑並沒有因為財富的積累而消失,依舊在心底持續發酵。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為什麼說自卑是我們的通病呢?

三個久未謀面的同學相約去聚會,第一個走進來的人,西裝革履、趾高氣揚,大聲講著話,時不時地訓斥一下服務員。第二個人,在飯店外面張望了一下,拉了拉衣服走了進來。第三個人,一進來,就目光躲閃,坐在角落裡,靜靜地聽著另外兩個人聊天。

說實話,這三個人,內心都存在著自卑。只是表現形勢不同,有人要用大聲講話來抵消內心的自卑,有人用逃避來回避自卑。

這些自卑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對比心理。我們不僅拿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做對比,還常常拿自己與別人對比。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說:“你看看張小花每次考試都考第一,你就只能在中游晃盪。”妻子對丈夫說:“你看看老王都年薪百萬了,你還守著月薪8000的工作,有意思嗎?”

我們常常拿自己與更高的人去對比,帶來的是更大的心理落差。為了填補這種心理落差,自然要在某些方面彌補回來。這種彌補就是一種尋求優越感的過程。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在小品《有事您說話》中,郭冬臨扮演的小職工,因為職位低,被人瞧不起,就開始想辦法尋求優越感。他的優越感,就是刷存在感。整天掛在嘴上的是“有事您說話”,別人一張嘴,他誰都認識,什麼事都能辦成。最後,科長讓他去搞幾節火車皮,他竟也滿口答應了。事實上,他誰都不認識,幫人買火車票,嘴上說的是哥兒們送過來的,事實上是他排了一夜隊,最終還是從黃牛黨手裡買的高價票。

在別人眼中,他做的是傻事,可是他覺得自己職位低,總是被人瞧不起,分東西時分到的都是最差的,為了擺脫這種自卑,他開始去強大的環境裡尋求庇護,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咱不能讓人說咱無能”。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會遇到自己辦不到的事情。面對自己難以逾越的目標,有人腳踏實地,制定策略,最終即便沒有達到,也擺脫了當時的艱難困境,擁有了堅定的信念。有人望著目標帶來的壓力,就會採取一種迴避的策略,就像小品中的郭冬臨一樣,他沒有認識到付出努力就能改善自己的處境,而是想通過“傍大款”(這個大款是虛擬的)來解決自己的處境,獲得別人的仰慕。

其實,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尤其是在酒桌上,有人大聲吹噓自己認識某某領導,和某某領導吃過飯,有什麼事打個電話就能解決。飯後,他騎著三輪車回家了。那些領導不過是在電視裡見過,實際上他根本就不認識。

那為什麼他們不實事求是,而是要做出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呢?這就是自卑在作祟,為了擺脫自卑追求一種優越感,他們會給自己“加戲”。也可以說,這些人是想追求在人群中的存在感。就像小品中,郭冬臨收到了科長送的賓館裡的一次性牙刷都覺得是對自己的肯定。

自卑本來是督促我們努力的原動力,卻成了這些人尋求優越感,“誤入歧途”的原罪。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為什麼我們都想追尋一種優越感?

我們在朋友圈裡常常會看到有人今天在泰國度假,明天在巴黎血拼,看起來風光無限。真相是她一個月3000塊錢,那些圖不是盜來的,就是PS的。可是,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她認為將自己偽裝成一個有錢人,就能獲得別人的認同感。本質上,她存在著價值感低、自我效能低的問題。她應該做的是努力去工作,精進自己,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而不是經營好朋友圈,給別人一種虛假的表象。

很明顯,這種炫富的人,就是內心的自卑導致了安全感的缺失。

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從六七歲開始就偷東西,12歲就和男孩在外面過夜。阿德勒在與她聊天中得知,她並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與那些男孩們待在一起,但是她想引起母親的注意。因為父母關係緊張,對她的到來,母親很不情願。兩歲時,父母離婚,她長期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從小,母親對她的忽視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為了尋求安全感,她想到的辦法就是給母親製造各種麻煩,想看到她抓狂的樣子。小女孩刷存在感的方式看似特別,卻是因為從小母親沒有給足她安全感造成的。

就像石崇在當時已經是妥妥的首富,假使有福布斯排行榜的話,他也遙遙領先,為什麼卻要與王愷比富呢?緣於石崇的不安全感。從小,他家庭富裕,過慣了富家子弟的生活。可是,一切都在父親去世時戛然而止。父親將財富分給了幾個兒子,唯獨讓他淨身出戶。從富家子一下變成貧困戶,他的心理落差有多大,尋求安全感的願望就有多強烈。

鉅額財富只是讓他找尋到了物質上的安全感,內心卻依舊處於匱乏中,炫富只是填補內心匱乏感的工具。這種匱乏就像是永遠也填不滿的巨大的黑洞,吸引著他只能靠炫富來找到一點點優越感。

我們誤以為內心的優越感,能夠抵消自卑心理。其實,這不過是引導自卑走向了自卑情結。對於“自卑情結”,阿德勒是這麼解釋的,人在面對不能夠解決的事情時,所做出的無所適從。

這種不安全感,也是一種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為了刷存在感,他們就會變著花樣地引起別人的注意。有人用的是名車名錶,有人用的是“傍名人”,有人用的是製造麻煩……

只是這種優越感是一種幻象,當泡沫破滅的時候,真相浮出水面,他又被打回了原型。這就更加印證了他自卑的心理,覺得想獲得別人的認同,就需要通過非正常的途徑,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奮進。

對於優越感的追求,是每個人都想達到的目標,只是內心匱乏的人,缺乏安全感,自我存在感不強,容易誤入歧途,這種方法永遠都不能讓他達到真正的優越感。只會讓內心更加匱乏,變得更加軟弱。

就像著名的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靈的軟弱無力。”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炫富?

我們將如何超越自卑?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只有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它長得矮小、單薄。很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它們都長勢茂盛,充滿活力。這種現象叫做共生效應。

植物會在競爭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人類是有思想的動物,在競爭中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導致產生兩種行為:一種是積極的行為,激勵自己更加努力。一種是消極的行為,怕失敗,就選擇了放棄或逃避。其實,人人都有自卑心理,自卑本是讓人更加努力,變得更加優秀。有些人卻走到了反方向,生出了攀比心理,不是不願參與競爭,就是進行不公平的競爭。那我們應該如何超越自卑,獲得自我實現呢?

1. 接納自己

自卑的根源是對比,越對比越自卑,每一個階段,及至於每一個階層,你都不可能站上頂峰,總有比你強的人,正所謂“山外有山,樓外有樓”。

接納自己的現狀,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當然這裡的接納不是給自己的墮落與放棄尋找藉口,而是認清目前的形勢。

接納自己是奮進的開始,不是放棄的源頭。比如,你現在每次都考60分,接納自己就是我現在只能考60分,那我就要制定計劃,搞懂難題,做錯題集等等方法,將分數先提高到70分,而後一步步提高到90多分。

這是真正的接納自己,而不是說,我的能力只能考60分,多了我的能力就達不到了。那就這樣吧,也不用努力了,就維持現狀,這就是對接納自己的誤解。

那些炫富的人就是不接納自己,從而給自己描述了一幅幅藍圖,自以為已經站上巔峰,實際上不過是自己為自己描畫的泡沫而已。

接納自己也是重新獲得自我認知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或許曲折,或許艱難,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就是走在了擺脫自卑的道路上。

2. 獲得自我認同感

自卑感強的人,常常是價值感低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藉助於外界,不相信自己,不認同自己,總是自我否定,自我懷疑。這樣就會導致自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自卑—逃避-舒適圈變小-自卑。

自我認同感,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允許自己犯錯,找到自己的優勢,並且加強它。當體會到優勢帶給自己的信心時,自我認同感也會慢慢得到提升。自我認同感提升後,自卑就會真正地成為超越的力量。

比如,工作中,你的能力一般,可是你做的PPT總是與眾不同,那就可以在PPT上多下功夫,讓它成為你的優勢。

3. 自我實現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過一個需求層次理論,他將人生的需求分為五個階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在滿足了物質與精神需求之後,我們就會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自我實現,就是敢於承擔應有的責任,為了自己的抱負、理想勇於攀登,超然獨立,不活在世俗的眼光中,不為外界的評價而困擾。

當我們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時,就會專注於內心,對自我的滿足不依賴於外界環境,這樣自卑感就會變成一種超越的力量,能夠看清生活中最本質與真實的東西,炫富在我們眼中已經成為跳樑小醜。

假如沈萬三能夠將百萬黃金捐出來,而不是犒賞三軍,那麼朱元璋會欣然接受,沈萬三的家產也能得以保存。

也正如亦舒所說:“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已更憂秀,過更好的生活。一定程度的自卑是有益的,是激發我們努力的動力,過度自卑就會讓我們失去奮鬥的勇氣,躲在舒適圈裡自怨自憐。合理利用自卑,讓它成為前進路上的鋪路石,產生超越性的力量,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

就像阿德勒所說,“人的一生,完全沒有必要尋求別人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