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記得,小篇在學校任職時,校方請了一位國家級的親子閱讀大師,進行親子閱讀分享。在聽他的分享,我明顯感覺到他臉上流露出他對他的孩子的滿意,對自己教育方式很滿意。

因為他的孩子在孩提時候,社交能力、寫作能力就比同齡人超出了太多,甚至還比部分高齡厲害。

小篇很是羨慕,也想讓自家娃超過別人,於是乎就前去請教。

她說:“其實很簡單,就是平時有意無意給孩子多聽聽故事、兒歌,去圖書館看書,孩子也很喜歡。隨著時間的積累,孩子的詞彙也增長了,自然就把語言能力提升起來。”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話,也是存在很多的學識。小篇也將這個經驗告知了急於改變、提升自家孩子的朋友。在他經過長達一年的練習,他發現到他的孩子並沒有任何起色變化。於是乎,小篇聯繫了專家,告知了情況,她說:“水稻在3-4月份要播種,5-6月份插秧,7-8月份除草,9-10月份收割,每個階段都需要農民留意。

那麼孩子的成長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敏感期,家長也需要注意,在每個時期,要孩子相對應的刺激,才能更好的激發孩子能力。同樣,我們也需要最適合的時候給孩子聽適合的故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開發兒童的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聽到這邊,小篇不禁覺得我們給每天給孩子聽故事,聽對了嗎?

根據專家所說的敏感期,查閱了資料,也給大家整理出八個敏感期,歡迎大家來收藏。

1.語言敏感期(0-6歲)

在這個時期,家長應經常與孩子使用普通話溝通,講故事,促使孩子語言的發展。

2.秩序敏感期(2-4歲)

在這個時期,家長對於生活習慣、秩序、順序,都要有相應要求,幫助兒童建立起內在秩序。

3.感官敏感期(0-6歲)

感官分為:視聽嗅味觸五個知覺等,用於熟悉環境、瞭解事物。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4.對細小物品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孩子會小洞裡的各種昆蟲,衣服上的細緻圖案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培養孩子思維細緻的好時機。

5.動作敏感期(0-6歲)

1.5週歲的孩子是活潑好動的最活躍的時期,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歷,使其大小肢體都得到協調發展,促進左右腦的均衡發展。

6.社會規範敏感期(2.5-6歲)

2.5週歲的幼兒開始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向社交活動方向偏移。這也就要求家長要與孩子建立正確的社會生活規則,促使其遵守社會規範。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7.書寫敏感期(3.5-4.5歲)

這個時期,孩子們會進行前書寫的練習,好比說繪畫,就需要握筆,在這個時期可以讓孩子掌握一些握筆技能。

8.閱讀敏感期(4.5-5.5歲)

在這個時期,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繪本讀物,佈置舒適的閱讀環境,讓其在舒適、充滿書香的環境進行閱讀,不僅能讓幼兒養成閱讀的習慣,也有可能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人。

那麼根據這幾個敏感期,我們在回想一下,又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讓孩子天天聽故事真的有用嗎?很明顯這樣做是不行的。那要家長要如何避免走進讓孩子天天聽故事的誤區呢?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1.細心觀察幼兒的需求,根據需求來給孩子挑選適合的兒歌或者故事

因為孩子的年齡較小,明辨是非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家長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習慣,瞭解孩子的需求,徵求孩子的想法,在給孩子適合的繪本。

2.正確的時間聽適合的故事、兒歌

根據敏感期時間設定,聽適合的故事。家長不能在孩子2歲的時候,讓其聽四大名著吧!這樣會促使其對閱讀產生反感。

3.家長要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切忌操之過急

有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優秀,於是乎就讓一歲多的孩子聽滿是文字的書,兩三歲就要會唐詩三百首,生怕孩子比別人落後。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恆古至今所有作為家長的一個終極目標吧!也因此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尤其在這個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人才輩出的時代,每個家長都給孩子報鋼琴、英語、美術、舞蹈、閱讀、珠心算、編程、補習等各種班。但殊不知孩子的敏感期是如何的,這樣盲目的報班,是在害著孩子。

“想讓孩子不輸起跑線,我天天給他聽故事”,為何現在說我錯了?

其實,家長沒有必要這樣,只要留心觀察孩子的敏感期,並在敏感期,有效地進行培養,孩子依然會很出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