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4月8日0时,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经历了整整76天,这是防疫阶段性重要成果。

江城一晚灯火通明,武汉最难的时候挺过来了。我们不会忘记,这里发生的一切伤痛、坚持与温情。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车辆等待解封

但目前国内外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解封不是解放。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个别景区的游客严重拥挤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天气转暖,尤其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个别人认为“疫情已经过去”,不再像此前那样认真戴口罩,麻痹思想有所抬头……


近期王辰院士一番警告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必须严阵以待,决不可掉以轻心。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王辰院士接受采访

院士警告:仍要保持高度警惕

当年的西班牙流感,前前后后一共有三波爆发,而且第一波的死亡率是最低的。尤其是,第一波爆发的感染者,因为产生了抗体,在第二、第三波时候反而得以幸免,那些第一波时没有接触病毒的人却是频频遭殃。

这正是王辰院士所说的:“一些西方国家施行实质性的“群体免疫”策略,我国后期可能面临被动局面。”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接受采访,谈当前的疫情发展态势和疫情带来的思考,干货很多,值得认真研读。

这次大疫,我们民族必须增长的智慧,就是对医学科技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抗疫战,主要打的是社会组织的仗,而非科技仗。


我国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显,但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也缺乏想象力,所以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对疫情是否反复保持足够警惕。


一些西方国家施行实质性的“群体免疫”策略,以牺牲年老体弱者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人群整体免疫水平的上升,疫情之后能够放心打开国门。


我们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的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必须把临床和预防高度结合起来,这才是人间正道。


中央防疫领导小组已经明确提出,各地尤其是重点疫区,要通过核酸及血清抗体检测进行健康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个警惕是什么?这个警惕就是:我们以为,我们的医疗体系相对完备,足以应对如此规模的疫情了。甚至认为,我们的医疗体系相对成熟,已经可以媲美发达国家水平了。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在这场疫情中,没有人是赢家。甚至我们骄傲的“中国式模范答卷”,背后也包含着经济、社会的重大损失。

我国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显,但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也缺乏想象力,所以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对疫情是否反复保持足够警惕。

王辰院士表示,要“头脑清楚地”想想我们还弱在什么方面,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还薄弱在哪些环节;我们的医疗救治还有什么缺陷;我们的社会体制还有什么不足,这是该“痛定思痛”的。

此院士何许人也?

王辰院士虽不像终南山、张文宏般家喻户晓,但他却是提出了“方舱医院”这一实际举措的关键人物。

王辰院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提出了及早进行医学干预、早上呼吸机等建议,可以说居功至伟,他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遥想2月份时数字蹭蹭往上升,雷火二山根本杯水车薪,一天的新增量就能把医院填满。那种深深的绝望感我们记忆犹新,然后就出现了方舱医院,迅速改变了一床难求的局面。才有了应收尽收,彻底阻断感染源。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正是方舱医院的建立,成为了国内战疫的转折点。王辰院士将之比喻为“关掉溢水的龙头”。方舱医院显然是一种应对大规模疫情的有效“社会措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小的成本控制传染。

对比一下,欧美国家自认为医疗条件优越,为什么还是控制不住?原因有很多,但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居家隔离”这种鬼才方案。不客气地说,居家隔离=没有隔离。更严重的是,居家隔离的结果,必然就是把病毒传染给家人。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秩序有序排队进入超市

王辰院士的曝光率不高,但每一次发言都直指问题核心。

甚至早在三月初,王辰院士便提议,可以将方舱医院变成一种城市建设的规范,未来再建设大型场馆时就应提前考虑,能够将场馆迅速改造为方舱医院。

千万不要忘了,目前这个病还有一系列难题:

1.依然没有疫苗,开发难度大,预期开发进度缓慢。

2.疾病的起源是什么?中间宿主是什么?如何防止动物向人的传播?

3.各地怎么复工,怎么开学,人们的外出活动增多后怎么防控?

还有很多,比如:如果来年冬天疫情又反弹了,我们能不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疫情的爆发?我们是居家隔离还是集中隔离?我们是让经济停摆,让更多人承受失业带来的健康风险和次生灾害,还是让更多的人冒着感染的风险继续工作?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上述所有问题有赖于群防群控,我们如何做好信息公开和健康宣教,确保信息传达透明及时?

国内情况好转,但也不能大意

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关于COVID-19全球影响的一篇论文提出,干预措施的持续性极为重要。

下图的模型中,红色为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疫情传播的情况;橙色曲线是在进行三个月的短期干预后,疫情的传播情况——会出现第二次峰值。也就是说,对于包括中国、韩国在内已经历过第一波疫情的国家,仍然需要持续的干预措施,以避免流行病的复发。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数据分析

从国内来看,尽管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呈现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但是零增长不代表零风险。

截至4月8日黑龙江绥芬河口岸新增25例境外输入新冠确诊病例,累计已输入86例境外输入病例,绥芬河是个小小的县级市,总人口不过7万,它自己可顶不住这汹涌而来的输入性病例,方舱医院、医护支援都很紧急。

除了北上广,就黑龙江的输入性病例最严重了。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近期,一些地方不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或出现已治愈出院患者“复阳”病例,警示人们潜在风险仍然存在,容不得任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

同时,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人员流动和聚集几率明显增加,由此带来疫情传播风险有所加大。

目前国际疫情仍在快速蔓延,输入性风险显著增加。截至北京时间4月9日0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数超120万例,增速迅猛、总量巨大。

我国陆地边界线长达2.2万公里,陆地边境开放的口岸91个,还有数量众多的边民通道、便道、小路,情况非常复杂。近期多省份报告了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病例,从某种角度看,这正是对个别放松心理的严厉警示。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外国转移重症患者

从疫苗研发角度看,目前情况仍不明朗。有分析认为,即便采取最有效、最严厉的新冠病毒遏制办法,也只是减缓病毒传播速度,要从根本上消除全球疫情,最终仍依赖疫苗。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加快步伐研发疫苗。不过,人们对新冠病毒传播规律和变异特点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有关专家曾表示,疫苗研发可能需要18个月乃至更长时间。

这意味着,在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人体免疫之前,我们仍需要尽最大的努力遏制病毒扩散蔓延,仍需要从自身做起,对疫情传播保持警惕。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接种疫苗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局面来之不易。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各地各部门乃至每一个人都应继续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进一步做实做细防控举措,抓紧时机安全推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

国外疫情看印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情况计划主任Mike Ryan3月23日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对抗新冠疫情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未来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印度控制该病毒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截至4月9日上午10点,印度累计确诊5749人,死亡189人,治愈506人。相较其13.7亿的人口,累计确诊病例并不高。但多位专家指出,印度的数字被低估了。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3月24日晚,莫迪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当天午夜起,印度将实行全面封锁,为期21天。封锁期内,所有商店、商业机构、工厂、车间、办公室、市场和礼拜场所都将关闭,州际巴士和地铁将暂停运行,建筑活动也将暂停。

莫迪解释说,这是为了救印度,“如果我们在未来21天无法控制疫情,我们的国家和家庭将倒退21年。”当前,更为世界所关注的,是印度在3月底公布了第一起来自贫民窟的确诊病例,不久该患者死亡。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目前尚无法判断,印度平民窟的疫情传播将是怎样的走向,但已引发了世界的关注。

那接下来会咋样呢?

印度全国基本没法彻底封城,预测封几天就管不住了,因为印度有好几亿人处于生存线附近,家里存粮不够三天,你不让他们出门,他们根本没法活。得了新冠不一定要命,但是不出门真会要命。


印度爆发几乎不可避免。不过印度人会以一种很休闲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正如我们前文说到的,新冠在印度其实不算特别厉害的病毒。而且大家很纳闷为啥印度的确诊人数那么少,富人区的私立医院都做不到充分检查,数据有大幅增长才叫奇怪。


印度也没有治疗能力印度私立医院还不错点,但是也就那样,免费的公立医院还不如我们的社区医院。

看抗疫典范:韩国

不停工不封城,一个月控制疫情,韩国做对了什么?随着全球疫情的大爆发,韩国俨然成为了一个模范生。

2月18日发现“超级传播者”之后,韩国快速爆发,突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疫情国,总统文在寅也差点被隔离。2月29日最高峰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909人。然而陡然增长的曲线变平缓也同样迅速,十几天后,每日新增病例已经控制在了100例左右。截至4月9日,韩国共确诊10384人,死亡200人,死亡率1.65%。

3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出应该“借鉴韩国和其他地区的经验”。3月24日,特朗普也致电文在寅,希望韩国能够向美国提供医疗设备援助。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韩国不下车就可以开展检测

一个月之内控制住疫情,韩国究竟做对了什么?

1、基本原则是公开透明,民众得到大量信息,包括政府正在积极部署的,和政府尚觉得有难度的。

2、大规模检测:1月下旬就在批量生产检测试剂盒,迄今共检测近40万例,检出率2.4%。

3、实行分级治疗,将确诊者分为4类,轻症去“韩式方舱”隔离治疗,把床位留给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患者路径详细信息

韩国没有实行“封城”和“停工”的政策,但是对重点地区入境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等人士进行了严格的追踪和管控。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不下车就能检测,现在已经在美国推广

在大流行中,没有任何地方是孤岛。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漫长战疫,国外其他国家的疫情也纷纷看到了拐点,出现了希望。

写在最后

历史上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无知和愚蠢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染,欧美人面对这次疫情,不是寻求科学的数据和信息,而是像上个世纪前一样凭自身的经验和偏见来应对。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法国电视台记者在直播武汉哀悼仪式的时候说,他们在埋葬小黄人。


特朗普将病毒成为CHINESE VIRUS,更不要说2月份,那些对带上口罩的亚裔暴力袭击和赤裸裸的歧视。


长期的歧视文化,熏陶出内心的无知。尽管现在欧美的死亡率如此之高,像英国、意大利、法国,死亡率将近10%,但是很多欧美人自以为是的观点,这是亚洲人爱得的病。

但是病毒是最公正的,无论你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都会要你的命。这场灾难就像是上帝给这个极速前进的人类社会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一次急刹车,把各个国家、社会机器里不和谐的零件全部撞了出来。

院士提醒:面对疫情,越是“零新增”,越应保持高度警惕!

患者病房

此外,看着国外的疫情肆虐,对比国内的疫情趋缓,渐渐产生了一种暂时的安全感。很多人已经觉得生活已经变得正常了。街上戴口罩的人开始减少了,不少人也已经开始心思活络的准备聚会聚餐。

但是切不可以为疫情过了,形势严峻程度依旧超出我们的想象,我看身边人盲目的乐观,不带口罩,随意的聚餐、我有些莫名的悲伤!我深怕用生命换来的努力,化为空气!还有很多地方很严重,还有无症状患者,被检测的也只是一部分!不能过于乐观!

都忘了疫情其实一直阴魂不散。

就像恐怖片里常有的场景:最危险的时候,不是怪物追着你跑的时候。反而是,你自以为摆脱了怪物,长舒一口气,甚至开始哼起歌来。其实怪物可能已经偷偷绕到身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