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場革命都有無辜的受害者——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效忠派”

[美]莫里森 等 著;南開大學歷史系美國史研究室 譯:《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版。以下簡稱《美》。

[美]福克訥:《美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以下簡稱《經》。

名詞解釋:

效忠派,又被稱為託利黨,是指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不支持美國獨立,認為應該繼續效忠英國國王的那些“美國人”。

一 “美國革命是一場內戰”(《美》227頁)——對效忠派的迫害

北美殖民地發佈《獨立宣言》後,支持獨立的“愛國派”人士迅速行動起來,強迫所有人宣誓效忠這個新的國家。不從者即被關押監禁,並沒收財產。(《美》226頁)

愛國派如此迅速地採取這種暴力行動是有理由的。當時在紐約、新澤西、佐治亞、賓夕法尼亞、南卡羅來納和北卡羅來納州,傾向於繼續效忠英國國王的人很可能比愛國派要多(《美》226,227頁)。也就是說,13個宣佈獨立的殖民地中,有6個殖民地裡效忠派可能是多數(包括人口眾多的紐約、北卡、賓夕法尼亞)!因此效忠派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是不是少數還不一定。所以愛國派必須迅速行動,先下手為強。

愛國派強迫幾百萬人迅速站隊,瞬間使人民分為兩個不共戴天的派別。這種情形甚至出現於親人、朋友之間。愛國派對不支持獨立的人進行無情的暴力打擊。因此不少人為了表態,不得不與親人、朋友決裂。一個康涅狄格州的效忠派描繪這種情形:“鄰居反對鄰居,老子反對兒子,兒子反對老子,誰要是不肯把自己的劍插進親兄弟的心窩,他就會被稱為大壞蛋。” (《美》228頁)堪稱美國國父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他的兒子就是一個效忠派。(《美》228,262頁)

除弗吉尼亞和馬里蘭,其餘各州的大地主都是英王統治下的既得利益階層。他們不支持獨立(甚至還包括不少農民)。美國對此的處理方式是沒收他們的土地財產,於是很多地主不得不保持低調,以保住自己的財產。(《美》227頁)“他們(效忠派)受到了排斥,新的國家憲法(此處說法有誤,獨立戰爭時,美國還沒有自己的想法——作者注)剝奪了他們的公民權,使他們在法律上得不到賠償損失的權利。法律強制他們去為他們所痛恨的事業負擔費用,同時還不讓他們有發表言論的自由。凡是受到不忠實於“愛國”事業的懷疑的人,會受到私刑、侮辱、監禁、充軍、財產充公或者判以死刑的處分。整村的王室擁護者被趕到了內地,以防止他們在英國陸軍來到時進行協助

。”(《經》168頁)

那些被沒收了財產,甚至被追殺的效忠派,紛紛被迫流亡。前後流亡出逃的共有約8萬人。而且這還只是效忠派裡的一小部分。(見《美》227頁)他們逃到加拿大、英國本土,向英國政府講述他們遭受迫害的經歷,控訴慘無人道的美國,“不幸這些故事大半是真實的”。(《美》229頁)

二 “英國人為時稍晚地發現,美利堅人最勇於打美利堅人”(《美》229頁)——效忠派的鬥爭

在如紐約州這樣效忠派佔多數的州,很多效忠派參加了英軍,對抗大陸軍。在英國陸海軍中服役的美國效忠派大約有3萬到5萬人。僅紐約一個州就提供了15000人(《經》167頁)。“紐約向喬治三世提供的士兵,比向喬治•華盛頓提供的還要多。” (《美》229頁)

在那些愛國派控制的地區,對效忠派採取了無比殘酷的迫害。效忠派的人都不敢亂說亂動。而一旦英軍出現,他們就像歡迎救世主一樣歡迎英軍到來。但是英軍離開,他們就要倒黴。“如果他們糾集在一支英國軍隊的周圍,英軍就會馬上開拔,把他們留下來聽憑愛國黨人的委員會去處置。”“

在南部,有些內地村莊幾乎人人都是效忠派,但只要康沃利斯的軍隊一撤走,他們就大吃苦頭了。” (《美》229頁)

一些效忠派組成了民兵、游擊隊,對愛國派採取血腥的報復。賓夕法尼亞的效忠派游擊隊,曾夥同印第安人對懷俄明地區的平民實施大屠殺。“而愛國黨人也儘可能地進行了報復”。(《美》229頁)

同時,美國也“傳播了許多虛構的暴行故事,企圖使歐洲輿論反對效忠派。”(《美》262頁)

三 《巴黎和約》與效忠派的結局

戰爭結束,英美雙方在巴黎會談時,效忠派的問題是一個爭議的焦點。英國要求美國返還效忠派被沒收的財產,而美國則對此深惡痛絕。最後達成的協議是:美國同意“懇切勸告”各州返還效忠派的財產,並同意今後不再繼續沒收之。(《美》262頁)

後來美國(當時還只是邦聯而不是聯邦)國會如約“懇切勸告”各州返還效忠派的財產。有幾個州照辦了,但絕大多數州不予理睬。(《美》298頁)

《巴黎和約》曾約定,曾參加過效忠派游擊隊或民兵的人可以在美國合法居留一年,以收拾他們的財產。這一規定並非經常得到遵守。

曾參加效忠派武裝的人,“能在坐一陣牢以後不再被深究,就算是幸運的了。”(《美》298頁)

不過,和約中規定的,今後不得再沒收效忠派財產這一條,倒是得到了遵守。

四 “效忠派”的特殊影響——美國的變相土改

美國對效忠派的處置大部分都包括沒收全部地產。這個行為最初只是為了戰爭,但是卻客觀上摧毀了不少地區的大地產所有權。1777年11月,國會建議各州沒收變賣效忠派的財產。這個提議迅速得到支持。“新罕普什爾沒收了二十八份大地產,包括溫德華斯總督的地產在內。馬薩諸塞州沒收了與英國並肩作戰的那些人的財產,其中包括著沿海三十英里的培培累爾的地產。在紐約州,約翰•約翰孫公爵的五萬畝莊園,菲利普斯的三百平方英里的莊園,摩里斯的家產和許多大地產都被劃分出賣,這些地產通常是劃成面積不超過五百畝的地區賣出的。各處王室和地主的財產都被沒收。賓夕法尼亞所接收的潘恩的地產,價值就幾乎有一百萬英鎊。紐約州所沒收的地產約值三百十六萬西班牙銀元。正像法國革命時期“鄉下的律師和新暴發戶的商人都湧向從前曾驕傲過一時的貴族政治的地位上來的情況那樣,美國在大變革期間和那個時期之後,也有許多剛剛從事農務和會計工作的下層人士湧到哲夏普、德蘭西和摩里斯家族的土地上來。””(《經》169頁)

沒收效忠派的大地產,雖然沒有終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這種大地產所有制,並在客觀上緩解了土地大量集中帶來的危險。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農業的勞動力,避免出租土地的收益率過高,從而成功地避免了資本被束縛在土地上的結局。為美國發展自己的民族工商業,打下了一定基礎。

擺脫英國統治,成為獨立國家,只是在政治上的革命。沒收效忠派的大地產,打擊大地產所有制,才是經濟上的革命。這真正使得北美獨立戰爭為美國贏得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機遇,並將戰爭演變為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