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督促越拖拉,越批評越犯錯?家長要小心“超限效應”

正文共:2530字 4圖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孩子越督促越拖拉,越批評越犯錯?家長要小心“超限效應”

一、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寫作業總是特別慢

晚上九點半,接到妍妍媽媽的電話,電話裡妍妍媽媽很是無奈的說:“老師,妍妍的作業還沒寫完,督促她好多遍了,都沒有用,要不讓她明天再補吧。”

其實妍妍是個挺聰明的孩子,就是拖延症太嚴重了,她媽媽經常說,在家裡吃飯要催、起床要催、寫作業也要催,每天都需要不停地提醒、催促,說個十遍二十遍都沒有用。

每天早上起床,總是媽媽去催促五六遍,妍妍才會不情願的從床上爬起來洗漱;吃飯的時候,也需要媽媽不停的督促吃快一點;收拾書包出門,也是在媽媽焦急煩躁的催促下完成。

雖然妍妍媽媽一直在旁邊嘮叨:“做事情要利索一點。”也不停的提醒督促:“快點寫,都快10點了!”有時甚至是批評:“你做事能不能快一點,做好一點!”但是好像一點效果都沒有,妍妍反而更加拖拉了。

孩子越督促越拖拉,越批評越犯錯?家長要小心“超限效應”

二、孩子越督促越拖拉,越批評越犯錯,是他的錯嗎?

其實不僅僅是妍妍媽媽,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後,都會變得囉嗦,愛嘮叨。而孩子卻把父母的嘮叨當耳邊風,甚至你越嘮叨、越批評,她越不改,越拖延。

為什麼父母辛辛苦苦的叮囑嘮叨,甚至批評不僅沒有起到正向作用,反而讓孩子的問題更加嚴重了呢?這多半是“超限效應”惹的禍。

1.什麼是“超限效應”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裡拿走了2元錢。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比如當孩子寫作業或做其他事情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的不斷催促、嘮叨、提醒甚至批評、指責,就會引起孩子的不耐煩,甚至逆反,就會發生超限效應。

2.為什麼會出現“超限效應”呢?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人的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時,會出現自然的逃避傾向、這是人類出於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性的心理反應。

所以父母過多的催促叮囑、指責批評並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孩子的神經細胞處於抑制狀態,從而影響信息的傳遞效果、

所以,時間過長、內容過多或教育方式單調重複等不良管教手段,均可引起孩子的超限效應。

3.超限效應與大腦的關係

大腦是人們思考工作的重要器官,我們可以簡單的把大腦分為新腦、舊腦和腦幹。舊腦是潛意識的基礎,是記憶裡、理解力、創造力、幹勁(積極性)的源泉,也是天生本能的基礎。當舊腦被抑制時,人的幹勁就被抑制,就缺少了積極性。

而超限效應與大腦的工作有關。當父母嘮叨、提醒、批評、指責時,孩子的新腦處於興奮狀態,舊腦被抑制,孩子的積極性也就被抑制,提不起精神,效率越來越差。

4.如何理解父母決定孩子腦功能的強弱

孩子如果一天到晚不安、易怒、不信任別人,那麼新腦便會過分活躍,以致阻礙了舊腦的發展,因此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便會減緩,同時也喪失了幹勁、

軟弱孩子的腦功能:每天被父母嘮叨責罵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新腦過分活躍,如此一來,變阻礙了舊腦的生長,喪失了創造力及幹勁,導致拖拉的越來越拖拉,犯錯的依然會犯同一個錯誤。

有幹勁的孩子的腦功能:有安全感的孩子,舊腦各方面的活動都能產生很強的功能,做事情也有熱情,自主能力強,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能很好的集中精神,自主完成。

舉個例子:

哲哲是一個特別活潑的孩子,但是注意力較差,寫作業時總愛東看西看,玩玩鉛筆、玩玩橡皮。為此被媽媽批評過很多次,媽媽的每一次批評和嘮叨都刺激了哲哲的新腦,舊腦的幹勁(積極性)就被抑制了,即使媽媽在旁邊監督、督促,哲哲寫作業的速度依然沒有多少提高,依然沒辦法集中注意力,甚至開始厭惡寫作業,不想寫作業。

孩子越督促越拖拉,越批評越犯錯?家長要小心“超限效應”

三放棄“狼追型”教育,父母應該怎麼做?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父母的反覆嘮叨、批評、督促對孩子來講只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無異於疲勞轟炸,抑制了孩子的幹勁,往往還會引起孩子的心理極不耐煩或者逆反,產生超限效應。

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注重教育的質而不是量,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

1.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有些話,說十遍和說一遍的效果是一樣的。對待孩子犯的錯,遵循“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的規則。

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會多少有些愧疚、反省,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

督促提醒也是如此,如果一次提醒沒有起到多大的效果,也儘量延長第二次督促的時間。

2.批評要就事論事

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能將以前的錯事也翻出來反覆說,這隻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打不倒你想要的效果。

愛嘮叨的父母通常都會在孩子犯錯時,牽扯進很多孩子之前犯的錯誤或是缺點,比如:“叫這麼多遍還不起床,你就是懶。吃飯也懶,寫作業也慢,什麼都得催”這也是犯了超限效應的禁忌。

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的問題,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更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期待的回應。

3.及時鼓勵比批評有效

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的拖拉、懶惰、粗心大意等缺點,不停地提醒、督促,甚至對孩子大吼大叫、批評責罵,就會產生超限效應。那孩子雖然坐在課桌前,可是他的新腦非常活躍,舊腦受到抑制,根本沒有幹勁,也沒什麼效率可言。

而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及時鼓勵孩子做得好的行為,比如:“你的作業書寫的很漂亮,說明你很認真的在寫字”,這是新腦就會處於平靜狀態,舊腦的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孩子的效率就會提高。

4.讓孩子自己體驗後果

每個孩子都需要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與其父母不停的嘮叨指責引起超限效應,不如讓孩子自己去“吃一塹長一智。”

比如給孩子規定好寫作業的時間,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寫完,就不用再寫了,明天自己去面對沒有寫完作業的後果、

比如孩子起床慢、吃飯慢,那就跟孩子說清楚,遲到的話,媽媽不會幫忙和老師解釋,因為自己拖拉導致上學遲到,這是他最終要承擔的後果。

該孩子承擔的,家長儘量不要過多參與,適當提醒即可。孩子做錯事會受到相應懲罰,也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越督促越拖拉,越批評越犯錯?家長要小心“超限效應”

當孩子拖拉、犯錯時,我們一定要找到孩子拖拉、犯錯的原因,不要一味的督促、梯次那個、批評指責,當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就能更好的解決孩子出現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