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大清帝國走向沒落,到底是慈禧之疚還是另有其人呢?

宇宙中的基本法則似乎就決定了所有的一切都有生命的週期:誕生,發展,繁榮,衰落,滅亡。從古埃及,巴比倫到羅馬,到中華帝國的朝朝代代。

十八世紀末,古老的東方帝國還處於乾隆帝的統治時期,當時第一批英國訪問團第一次踏入這個古老神秘的帝國,那時的英國人對中國是充滿興趣的,特別是《馬可波羅遊記》裡對中國的記載,極大刺激了英國人的探索慾望。在英國人的眼裡,中國是一個遍地黃金,滴水成油的福地。可當他們第一步踏上了這片土地,展現給他們的卻是窮困潦倒和落後的樣子。

古老的大清帝國走向沒落,到底是慈禧之疚還是另有其人呢?

大清帝國

當時清政府還特意安排了很多老百姓來歡迎外國訪人,對英國人盡地主之誼,展現了東方的好客之道,給了英國人寬帶。在英國人的眼中,這些老百姓是如此瘦弱不堪,和自己國家的人口各項素質進行對比,差距頗大。且此時的國人,經常在大街上搶收英國人的殘羹剩渣,能搶到都會激動多半天,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底線只求能飽腹。

古老的大清帝國走向沒落,到底是慈禧之疚還是另有其人呢?

馬嘎爾尼訪華

乾隆也是一位歷史上明君。乾隆統治時期,政治開明,朝野清廉,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可以和前朝的開元盛世、貞觀盛世相論了。大清,在這樣的一位明君手裡,走向是世界的巔峰。乾隆盛世看起來是完美無缺,可為什麼在英國人眼裡卻毫無價值呢?甚至是中國禍起蕭牆處呢?

古老的大清帝國走向沒落,到底是慈禧之疚還是另有其人呢?

乾隆

歷史要追溯到十四世紀左右了。當時的歐洲和中國比較,中國明顯是優勝於歐洲各國。歐洲人每天的食物,也不像現在一樣牛排西餐,能有一碗熱湯一塊麵包就能讓他們滿足了。但隨著之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偏移,亞洲和歐洲發生了絕對的倒向。

工業革命爆發前夕,一個普通的家庭農場裡的僱工,每天的飲食也不過就是牛奶麵包,在週末偶爾會出現點肉蛋類食物。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變化,英國人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一個普通家庭,肉蛋類高蛋白食物可選擇性越來越多,經濟水平進步不少。

古老的大清帝國走向沒落,到底是慈禧之疚還是另有其人呢?

中世紀的歐洲農場

同一時期的中國,百姓依舊是青菜粗糧為主食。肉蛋奶幾乎不考慮。災年時期,也就只能考野菜飽腹。乾隆年見,雖然百姓日子較富足,可吃粗糠和淡粥的人還是不少。相關史料記載,大清逢災年時期,百姓的收入更是入不敷出,甚至有些人要買賣子女來過日子。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國人的整體素質也較差。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

古老的大清帝國走向沒落,到底是慈禧之疚還是另有其人呢?

18世紀的中國

當英國的船隊到達中國的沿海,因為不熟悉具體路線,只能求助當地的駐軍。駐軍的總兵答應幫助英國人給他們帶路。很快,總兵帶領一群百姓走了過來,只見這些百姓穿的破破爛爛,精神萎靡。見到總兵後當場下跪,乞求總兵大人不要帶他們走。因為離家很遠的緣故,帶路會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但總兵並不會因為這個而心慈手軟。給了他們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執行命令。這些苦力沒有足夠佣金,連路費都不夠,甚至有人想偷跑,但被抓回來一頓毒打。

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是你我所能接受的,人權主義如同擺設。歐洲提倡人人平等,很好的處理了百姓與上層貴族的關係。表面繁華的大清實際上卻只是面子工程,英國訪團看見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多年之後,《馬可波羅遊記》不再熱門,英國人也對大清蔑視。乾隆盛世並非中國時代發展指必須,反而是逆天而行。鴉片戰爭的爆發,全部歸結到慈禧的腐敗,有些不近人情,乾隆他有不可逃避的責任。

參考文獻:《馬可波羅遊記》《馬戛爾尼訪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