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命運最多舛的"女詩人",一生與多位男性有糾葛,才華更不簡單

說起蔡文姬,大家肯定知道她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才女,只是可惜命途多舛,在她早年的時候,家道興旺是大家閨秀,可以在父親的庇護下生活,只可惜後來就不是這樣了。歷史上影響了這位才女的男人有很多,公元208年4月4日,三國傳奇才女蔡文姬從匈奴返漢,戰亂時期蔡文姬被董卓部將虜獲至匈奴長居12年,曹操與其父一向交好,且頗惜文姬才華,故造使以金璧贖回接到中原,因此才有了後來那句"最喜歡的是孟德大人。"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才女自幼多才情,從小就聰明,《三字經》都記載過她

文姬才情非凡,擅長文學、音樂、書法,現有《悲憤詩》二首和《胡茄十八拍》流傳於世。 ​​​給了她此等詩情的老師無疑是她的父親,蔡邕是大文學家同時也是音樂家、辭賦家,同時也是蔡文姬的父親。老蔡對自己的這個女兒向來嚴厲,而女兒也是自幼聰慧,《三字經》裡面說:蔡文姬,能辯琴。意思是說老蔡在彈琴時候看見了貓在抓老鼠,根據這個畫面他就想到了董卓專權,想到這裡琴聲不免決絕了一些,文姬在隔壁就聽出來父親的琴聲中似乎帶有戰爭之意。另一說是,蔡邕彈琴時候,琴絃斷了一根,文姬能聽出斷的是第幾根。反正不管哪個說法,都能證明蔡文姬是一個極其聰慧的女子。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一、董卓與蔡父的關係複雜,亦恩亦敵,文姬當如何看待老董?

後來董卓半威脅半懇求,就想讓蔡父前來給他支撐門面,蔡邕不去,董卓說你不來我殺了你全家。蔡邕無法,只好前來,沒想到董卓卻一日升他的官職多次,最後官拜左中郎將,跟隨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最早期的時候蔡文姬的生活也還算可以,因為父親的官職還挺高,所以在當地都有名望,在父親大人的幫助下給女兒尋了一門好親事,文姬本人又是著名的才女,所以剛開始小兩口感情還挺好,夫唱婦隨,可時間不長,衛仲道就死了,小蔡成了寡婦,就回到了老蔡身邊。小蔡守寡回家那一年,董卓專權,天下大亂,匈奴左賢王入主河東,還有人說董卓是個色魔,對小蔡動過心思,不過這個史料上並沒有記載清楚,因而只是一種猜測。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可是在史書上的記載是,後來文姬的父親蔡邕為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而死於王允之手,這直接導致了蔡文姬青中年的慘淡生活。因此,無論如何,董卓肯定是蔡文姬的一位敵人而非朋友。

二、小蔡與"孟德哥哥"的那些事兒,孟德親自花錢贖"姬"

在董卓進兵洛陽後,蔡文姬逃到了老家,但卻被匈奴擄走,這一擄就是12年,在異國他鄉待了十二年,從她所寫的《悲憤詩》可以體會到蔡文姬的淒涼,屈辱和無望。這十二年裡,蔡文姬天天盼著回家,每當有中原人來胡地,她總會像他們打聽她父母的下落,畢竟她父母是她當時活下去的唯一的精神支柱。在這十二年裡,他還為左賢王生下了兩個孩子。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曹操安定北方後,念起當年和蔡邕的舊情就親自花錢把這位友人的女兒贖了回來,本是好意,可這又讓蔡文姬體會到了人生一大痛:與子分離。這對每個母親來說都是致命的。忍著強痛蔡文姬還是回到了中原,待她回了後發現自己的爹孃像她噩夢裡那樣死掉了,剛剛經歷與子分離現在又得經歷與父母雙亡的痛,蔡文姬人生達到了低谷。曹操一心為蔡文姬著想,甚至為她找丈夫,為她張羅婚事,可她丈夫並不愛她,她也不愛她丈夫,畢竟這是湊合來的,沒有任何感情基礎,但可憐小蔡當時的親人都已經不在,只得安安心心做好當時婦女的本職,服侍丈夫。但丈夫並不領情,因為外人對她的看法他也瞧不起蔡文姬,但蔡文姬依舊用心服侍,沒有半句怨言。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大概過了一年多,丈夫因為犯了某事惹怒了曹操,曹操打算殺了他,蔡文姬在大堂前哭著磕頭請求放過,曹操心軟於是放了他一馬,由此她丈夫對她感恩戴德,之後他倆也是敞開心扉,二人之後也是有了一兒一女,也算是過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蔡文姬的代表作《悲憤詩》也是這段時間的產物。畢竟回憶自己的過去是需要勇氣和陪伴的,只有丈夫真正愛她願意保護她,她才敢去揭自己的傷疤。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三、才女詩句蘊含深意,多處細節顯露才情

在蔡文姬流傳下來的這些詩句中,也有很多細節值得我們注意。當時董卓雖死,朝廷卻仍不能安靜,這是因為他手下的軍隊還多著呢,都沒有措置得妥帖。排布這件事,是要有些政治手腕的。王允雖然公忠,手腕卻缺乏。沒有下一道赦令暫安他們的心,然後徐圖措置。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總之,從董卓入洛陽以後,到獻帝遷回洛陽之時,漢朝的中央政局,可說全是給董卓和他部下的人弄壞的。這件事,別有一個深遠的原因在內。我們且看蔡文姬的詩:

"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這十個字,是西涼兵罵俘虜的話。

這一首詩,寫盡了西涼兵野蠻的情形。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詩中有"來兵皆胡羌"一句,可知當時西涼兵中,夾雜了許多異族。原來羌人的根據地,本在今甘肅東南部。戰國時,才給秦國人趕到黃河西邊。羌人就以今青海省城附近大通河流域為根據地。西漢時,中國又經開拓,羌人又逃向西邊去了。到王莽末年,乘中原內亂,又渡過大通河來。後漢初年,屢次反叛,漢朝把他打平了,都把降眾遷徙到內地。一時來不及同化,又貪官汙吏、土豪劣紳都要欺凌剝削他們,於是激而生變。從安帝到靈帝七十年之間,反叛了好幾次。漢朝這時候政治腐敗。帶兵的人都無意於打仗。地方官則爭先恐後,遷徙到內地。涼州一隅,遂至形同化外。後來表面上雖然平定,實際亂事還是時時要發動的。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從蔡文姬的一首詩中就可見,後漢時西涼兵的擾亂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問題,其中實含有很深遠的民族問題、文化問題在內,蔡文姬詩中的這番見解已然算是非常具有"女政家"的風範了。

三國命運最多舛的

當我們總述蔡文姬的一生時,會發現,這位歷史上的奇女子小時候受盡寵溺,才華橫溢被人賞識。有過真摯的愛情可惜並不長久,一生遭遇過人生兩大巨痛,與子分離父母雙亡,在異國他鄉也是屈辱了整整十二年。如此看來,倒真是應了那句老話:越是悲慘的經歷越能激發出流傳千古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