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這是北宋詩人晏殊寫的一首春詞裡最舒暢的一句。只需慢慢讀來,便有一種氣淑風和,春色明潔之感,令人一想起春天這個季節,心情便舒暢無比。

陽曆的4月5日,清明時節的風,應時而來。帶著晴明的氣息,將早春殘留的清寒都化為了暮春之初的和暖。

古人說“春夢暗隨三月景”,步入清明節氣的春天,就像掀掉了一層朦朧的薄紗。斜照弄晴,春意空闊,自然裡隨處一景,都比早先時更加的清新宜人。

若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清明節氣,那便是“溫和”。不冷不熱的氣候,正當最美的風景,都吸引著人們放下室內一成不變的工作,毫不猶豫地與自然來一個開心的“熊抱”。

踏青,是多數人清明節的假期裡一定要體驗的事情。約上知己好友、家人夥伴一同去往鄉村原野或者水秀山清之處,也感受一番古人暢懷于山水之間的怡然樂趣。


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也加快了攀升的速度,此時迎面吹來的,就是真正的“不寒之風”了。這種令人極為舒適的自然溫度,不僅為植物營造了一個最為平和的生長時期,也預示著春耕春種進入了一個大好的時節。

此時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最適合作物林果的種植。農諺裡更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

古代時候,人們喜歡在清明植樹,祭祖掃墓時也常插柳於墓前,柳樹便能成活。“清明時節雨紛紛”雖然多少帶些傷感的氛圍,但也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給養。

清明時節的春天,不再是桃杏梨花的主場,而是有了青綠多彩的痕跡。一眼望去,景色開闊分明,清爽乾淨。所以古人才說“萬物至此氣清而景明”。


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作為一個節氣來說,清明是溫潤如酒,清香明潔的。而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來講,清明,又多了些許傷懷。

這些許的傷懷,是一種難以言明又無法紓解的,對逝去故人的,深深懷念。這片建立在氏族根系之情上的土地,孕育著一群從未敢忘卻先祖的人民。

當清明的祭掃活動來臨時,遠離家鄉的人們又再次踏上故鄉的熱土,滿噙淚水,為故去的親人奉上三杯薄酒,再跪下燒一把黃紙,磕幾個響亮的頭。每一個動作都懷著對生命最真摯的敬畏。

昔人已乘黃鶴去,活著的人更要好好地活。我想這才是我們掃墓祭祖的意義。


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四季以三候之蓄,來暢洩於一春。清明後風吹榆錢落如雨,繞林繞屋來不住。低調的桐花開始盛放,春色又添上一筆淡淡地紫色。這一候叫作“桐始華”。

而後鵪鶉類的小鳥開始跳躍在林間,鄉野裡田鼠不見了蹤影,這是清明的二候“田鼠化為鴽”。

最令人期待的,應是又重現於雲天之上的絢爛彩虹。

從前人們通過對自然物候的觀察發現,每年到了清明時節,消失了一冬的彩虹便會“準時”地出現在天空的一角。於是人們把這個特別的現象定為了清明的第三個物候“虹始見”。


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清明的景色豐富多變,但縱觀起來,又似乎都與“青”字脫不開關係。綠肥紅瘦,氣序更迭,造就了萬物春生。而最能代表青字的植物,當為正值繁盛的麥草。

人們將麥草榨出青汁,和以糯米,包裹上豆沙為陷,製成青團食用,是江南一帶自古以來的傳統。

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濃濃的麥香入口,混合著豆沙的甜香,吃起來甜而不膩。是清明時節特有的風味食點。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節氣清明:春到宜人處,正是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