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导演用巴克劳书写了一部伟大的政治小说,这部小说中强大的生命力,是对抗当代极右翼人物的怪异所必需的一种美德。-法国《电影手册》


《巴克劳》是继2016年电影《水瓶座》之后,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又一力作,该片参与戛纳金棕榈的角逐,并最终成功荣获了评审团奖。

《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巴克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巴西村庄巴克劳,突然有一天,巴克劳居民发现了他们的村子在地图上消失了。与此同时,两个骑摩托车的异乡客突然来到村里,打乱了原有的和平和安宁。

巴西特有的民族风情展示和无法预知的剧情发展,让影片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而其展露出的血腥和杀戮,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感叹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超强的表现形式。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的,"巴克劳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巴西社会的缩影,我觉得巴克劳应该什么样的人都有,这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巴克劳并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正是这种对于整个社会的思考和映射,让影片中充满了对当今右倾势力增长的担忧。这种忧虑情绪滋生了一种强烈的厌恶情绪,最终通过魔幻主义色彩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宣泄。虽然这种意淫式的发泄看起来显然是徒劳的,并不能真正意义地改造社会,但是它从侧面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这显然是一种希望。

01.魔幻现实主义的根源其实是历史本身,这是影片无法摆脱的基调

解释现代社会的答案都藏在历史里。巴克劳有自己的历史,甚至有自己的历史博物馆,他们对自己的历史十分骄傲。-小克莱伯·门多萨

《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小克莱伯·门多萨曾经以影评人的身份工作了十三年,在筹备这部电影时他一直是在思考,到底用一种如何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他试图通过一种方式,向人们传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正如同他在介绍这部电影时所说的那样,"这个电影传达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历史是最被低估的"

小克莱伯·门多萨在表述历史时引用了一个特定的场所,那就是博物馆。博物馆作为影片中特定的意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同在电影艺术里,意象被定义为是一种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投射情感的一种介于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或者符号。此时,博物馆作为历史和现代的结合点和承载者,其实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既是民众心中的图腾和信仰,也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路径。

在解析这这种设置时,小克莱伯·门多萨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故事里的历史博物馆是我们后来添加进去的,像巴克劳这样被遗忘的小村庄是不会有地方历史博物馆的。我们在电影里设置的是,这个村庄虽然小,但有根,这个根就是历史。

"

正是基于这种情感基调,导演前半部分用轻喜剧式的民族志风格,书写了一个民族曾经的传统和骄傲。魔幻的超现实主义在让人赞叹之余,也对产生这种奇妙风格的风俗人情产生了巨大的好奇。这片土地和在她身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和关键。而影片中摩托车手对博物馆的不屑,村民对博物馆的尊重,以及美国白人对它的亵渎,都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引发了意识形态上的巨大争斗。

02. 现实和魔幻的冲突:这一切并不是没有任何依据

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东西,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加西亚·马尔克斯

《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影片一开始的切入点非常有趣,通过太空进入活动场景。卫星视角俯视地球,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进入了一个非常局限的村庄。中间多次使用了类似飞碟一样的无人机视角,观察着人们的各种行为。这种高科技元素和村民们对于传统的坚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让影片弥漫了一种魔幻主义的色彩,更是让剧情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这种神秘主义色彩也体现在了村民吞食一种无名果实上。对于将果实塞入口中的特写镜头,在影片中共出现了三次。整个动作显得非常突兀和诡异,对于吃进去之后会发生什么的未知感,让人甚至有些毛骨悚然。显然电影到最后也没有阐述这种果实的意义,但是很明显这种果实会产生一种类似"神力"的效用。

《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影片一开始因为女族长卡梅蒂塔去世,身在外乡的特里萨返乡参加葬礼。回来以后老人就递给了她一颗果实让她吃下去。这其实就是对外乡人特里萨的一种感召,当熟悉的果实味道充盈在嘴里时,瞬间就将自己彻底回归到了这个群体里。而村民决定保卫自己家园时,每个人也都吞食了一颗果实。他们相信这种古老的果实可以让他们充满力量。美国白人女人受伤后,老人也是给她喂进去了一颗果实,希望"神力"可以帮她能挺过去。这三次吞食果实的行为,虽然看似诡异,但是却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吞食果实的形式,应该源自一种古老的仪式,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古人一样,村民们相信吞食之后会有一种特殊的"加持"作用。这一点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草药的迷恋。迷恋本身显然已经脱离了植物药性的本身,而是一种传统力量的传承,这一点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03. 暴力与反暴力的冲突:捍卫方式并非一直都是暴力

暴力是我最想表达的问题。我们有枪文化,巴西有很多社区都是一片灾难的三不管地带,没有人在意。-小克莱伯·门多萨

《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严格意义上讲该片洋溢着小克莱伯·门多萨的暴力美学,这种暴力从一开始其实就有暗示。

特里萨从外乡返回把克劳参加葬礼,遇到了一个满载棺材的卡车,因为事故车上的棺材散落了一地,并且被水罐车连续碾压了好几个,公路上随处可见的棺材为后期的复仇和杀戮埋设了伏笔。

这种暴力充满了直接,突兀和意外风格,这些特征也是小克莱伯·门多萨暴力美学的重要特征。无论是摩托车情侣在会议桌上"因为杀了自己人"而被突然射杀,还是两个美国人围着草房子对于裸体老人展开围杀时突然被爆头,这种突然而来的血浆让整个画面鲜血淋漓,让观众也是沉溺在惊吓的刺激之中。

这种简单直接的暴力风格正如同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之前所说的,"是我最想表达的问题"。这和巴西的社会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暴力问题一直是巴西社会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在世界最暴力的20座城市中,其中高达7座来自巴西。由于黑帮势力与恐怖分子的猖獗,巴西每年有6.4万人死于枪击。正是这种深深的暴力痕迹,让影片中充斥了这种暴力文化。

不过,小克莱伯·门多萨特别强调过一个情节,"美国女孩受伤倒地,如果在其他电影里可能会拿一把刀直接杀了她,但是巴克劳居民没有杀她,反而救了她,这种情节是我想要拍摄的,而不是冲过来一个人直接用铁锹把她开肠破肚。"可见其实这并不是一部一味强调杀戮和宣扬暴力的影片。在暴力和反暴力之间,小克莱伯·门多萨想用一种方式来权衡。而对待受伤女孩的方式,恰恰给出了他的答案。这种反暴力的思想在暴力肆虐的大背景下,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04.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这可能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意淫

历史的错误总是在重演的。这个电影早在十年以前就开始酝酿,但这十年之间,局势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小克莱伯·门多萨

《巴克劳》: 透过超现实主义的迷雾,这只是对右翼势力的一次意淫

电影的结尾,勾结外国人的政客和进行杀戮玩乐的美国头目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种惩罚和复仇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巴克劳村民的境遇。他们依然面临着缺医少药,甚至是水资源缺乏的境地。不法政客和外国头目被惩处,其实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对于这个村庄的绝境其实并没有改变。这一点和小克莱伯·门多萨所说的

"历史的错误总是在重演"是相呼应的。

最终的复仇也只是停留在一场无可奈何的意淫上,对所有人其实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这一点是《巴克劳》是对局势进行深刻剖析后做出的委屈求全。巴西社会自由党领导人博索纳罗的宣誓就职,被媒体看作是巴西出现的首位右翼总统。从他的政治主张不难看出,他有着非常极端的行为作风,无视气候危机,打压文化,侮辱种族甚至是女性,和外国势力狼狈为奸。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在国内却赢得了超过75%的支持率,他提出"巴西至上"的口号,迎合了大部分的民众诉求。

正是右倾势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让小克莱伯·门多萨在影片中的发力变得软弱无力,虽然是完成了情感和血浆的宣泄,但是在发泄之后,所有问题依旧无法得到解决。这种只是眼前的情绪解脱,看似是对右倾势力下了血战到底的战书,但是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高潮,对于其挑战的右倾势力来说,真的只是一次不痛不痒的意淫。不过,《巴克劳》的诞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照射出来一道光,这本身其实就代表了一种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