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鈴先生:駕著金色的三輪馬車奔跑的赤腳大仙

我和王金鈴先生年齡相仿,都是學英語出身,但他是個讓人敬佩的奇才,是個在神州大地上駕著金色的三輪馬車奔跑的赤腳大仙。金色,就是光耀照人,成績顯赫。三輪馬車,意指三個文學領域。即文學翻譯、文學創作和賦體創作。先說文學翻譯,因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始,他的翻譯便知名於世,於是美國著名作家歐文·華萊士的家族,秉承華氏生前遺願,授予他華萊士全部約三千萬字的作品獨家翻譯權和專有出版權。此舉轟動世界文壇,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他創作的百萬字的長篇小說《虞舜大傳》,突破了世界上史前小說的零記錄。他還是個辭賦大家。赤腳大仙,意指他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寒,常常光著腳上學,甚至在雪地裡行走。苦難對於有志之士是磨刀石。艱難困苦,培養了他不畏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正是寒門出才子,“梅花香自苦寒來”。

王金鈴先生:駕著金色的三輪馬車奔跑的赤腳大仙

賦,古代重要文學樣式,非詩非文,介於兩者之間,中國獨有,在外國找不到大致相對應的文體。賦,不但文字上要求凝練,還需有詩韻、平仄、對仗等要求,所以難寫,也就成為小眾,能寫的人少而又少。盛世賦興,雖然當下賦體文有復興之勢,但有影響的賦體文可謂寥寥。

王金鈴先生先前的《奧運賦》,擊敗各路士林高手,一舉奪魁。作為人文奧運的標誌性作品,被國家鐫鑄在國之重器奧運紀念鐘上,並作為永久紀念物安放在北京奧運村。他創作的《辛亥賦》,作為“全球華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論壇”推選的“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標誌性作品”,亦被全文雕刻在孫中山先生浮雕銅肖像背面,安放在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展架供人們觀瞻,獲得文學以外的意義走進歷史。《奧運賦》《辛亥賦》等作品,一脈相承,都是呼應重大歷史節點,成為賦文體創作的標誌性作品。這些作品的題材、內涵因為緊貼時代、反映時代的重大事件或重大關注而吸引讀者,而又因為吸引讀者又使賦這一文體重新回到文學的聚光燈下,重新煥發出蓬勃耀眼的生命力。

王金鈴先生:駕著金色的三輪馬車奔跑的赤腳大仙

天下大同,是中國古代先賢的偉大理想。《絲綢之路賦》是站在當下,溯古志今,而且是滿懷激情地歌頌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偉大的時代大聲地點贊,再次體現了一個作家面對國家重大倡議的熱情關注,對時代充沛的激情,對現實的一份責任心。作為一個時代的歌者,他一如既往,追隨時代腳步,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絲綢之路賦》總體上突出的印象是,作者宏闊高遠的大視野,也就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可謂“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它蘊藉深厚、縱橫恣肆,可謂“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全賦2200字,涵蓋了上下五千年,70多個地域古國,近百項重大歷史事件,五十個代表人物。所站的高度,不是“一覽眾山小”的泰山之頂,而是站在詩人李賀寫作“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這首詩時的月亮之上。站在月宮俯瞰中國,九州小的像九個模糊的小點,而大海像一杯水。僅舉一例以說明。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座寺廟。朱士行是開創風氣的先鋒,西天取經第一人。法顯不但是天竺取經第一人,比唐僧早200多年,且陸路去海路回,歷經十三年,途經三十餘國,可謂“一帶一路”的先行者。鳩摩羅什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奇人,有古印度血統的西域人。他對佛經的翻譯,極端負責,準確達意,所以臨終前,他在眾人面前敢發誓:“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他圓寂後果然應驗了他的誓言,“形碎舌存”。這種宗教精神,也就是敬業精神,值得弘揚。唐玄奘不但是佛經翻譯家,且其佛學造詣,甚至名震古印度。六祖惠能,勇於創新,是推動佛教中國化第一人。佛教東傳,2000年的歷史,作者畫龍點睛般談了5個人物和一座寺廟。能用近百字濃縮、把握二千年的中國佛教史,令人歎為觀止。

王金鈴先生:駕著金色的三輪馬車奔跑的赤腳大仙

我想王金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可用古人所說的“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來表述。因他常說,不寫便罷,要寫就要對得起歷史,對得起讀者,更要對當下“帶路”偉業發揮其文學應有的正能量作用。正因為他有要下筆“就應認真面對”的精神,他先定十項撰寫原則,然後大量閱讀。兩年前他向友人透露,光作筆記資料就有三十多萬字了。此外,還要究源流、考同異、核虛實,還要向專家友人請益,等等。但幾稿下來,自稱仍不滿意,有時還要推倒重來。此賦2200字,花費了五個年頭。一年365天,5年是1825天,差不多是一天寫一個字多一點。這使我想起了嚴復先生談到翻譯時的艱難困苦:“一名之立,旬月踟躕。”這些足以說明王金鈴對寫作的恭敬之心,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義者宜也”,“行而宜之之為義”。正是有恭敬之心,認認真真、兢兢業業,才能做到“字不妄也”,用字得當、正確。

還值得稱道的是,《絲綢之路賦》採取了賦、注、譯三位一體的文本形式。這是一個不應被低估的文化貢獻。一般地說,由於賦體必須採用文言,又要凝聚大量史實、典故,一般讀者不易看懂,所以註釋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這篇《絲綢之路賦》,涉及的地域、史實、典故更多,而且一般讀者又知之較少,所以註釋尤為必要。作者王金鈴先生花費巨大精力所做的註釋,不但能幫助讀者讀懂原賦,而且能夠使人瞭解絲綢之路的歷史,並且獲得多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

王金鈴先生:駕著金色的三輪馬車奔跑的赤腳大仙

近年來當下中國,賦成為了一種非常熱門的文學形式,商潮湧動之下,賦的社會需求非常之多,各類企業,各種商業的節點,都會出現對賦的強勁需求。很多大的企業,都希望能給自己留下一首大賦,甚至還有一首專門寫足療的賦。在當下商業社會,商家是願意為一首賦出高價的,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

我們的王金鈴先生,不為金錢利益所動,選擇背對喧譁,避開 塵世,甘於寂寞。他就是柳宗元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所描繪的這樣一個當代老翁。青燈黃卷,板凳一坐五年冷,在清冷和寂寞中“獨釣寒江雪”。為了更高遠宏大的志向,這種追求孤寂、不屈不撓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所以此賦不但體現了作家緊隨時代的社會責任感,他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力,更體現了已屆耄耋之年的作者,“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壯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態。

王金鈴先生的《絲綢之路賦》,在絲路文學長廊中將佔據令人矚目的一席。如何使用好該賦,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今後要做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