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看北京,减少制造垃圾都是应该的。​​​​

垃圾处理已然成为当今代社会的一大难题,而垃圾分类则是垃圾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上海实施的垃圾分类规范引起了巨大关注,全国其他地方也纷纷出台了自己的管理规定。作为首都的北京,是大家纷纷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祖国70年生日庆典活动中,飞回家的白鸽,回收塑料制作的红毯,可以完全讲解的气球和礼炮,更是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话题。

北京垃圾分类征询意见的发布也又一个月左右了,而北京对于垃圾分类的到来,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呢?

北京又些社区,已经是很老旧的社区,有一个大乘巷的社区,共有430户居民。1996年,他们就开始了垃圾分类的试点。

对于居民小区而言,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参与和配合。这个小区的家委会通过宣传与鼓励来推动居民参与。他们聘请了40多位志愿者作为“劝导员”,用包括登门入户在内的方式进行宣传。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对居民分类不到位、投放不准确的问题进行纠正。

垃圾分类看北京,减少制造垃圾都是应该的。​​​​

对于厨余垃圾的分类和投放,采取了“扣分”方式。免费发放厨余垃圾袋,通过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可以知道是哪家扔的。每个季度每家有12分,分类巡检员抽检,对于没有做好分类和投放的进行扣分。如果一个季度扣分低于2分,可以参与季度抽奖获得充值话费的奖励;只要12分没有扣完,就可以免费领取下个季度的厨余垃圾袋;如果全部扣完,分类指导员就上门进行指导培训,培训合格后再恢复积分。

通过这些操作,还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小朋友,地调动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现在,社区内的老住户们在潜意识中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整体参与率逐年提升,今年的参与率已经超过85%。

虽然这不像通过罚款来短期推动的“100%参与”那么赏心悦目,但对于居民主动积极地参与配合,这个成绩是值得称道的。

垃圾分类这种事情,奖励、鼓励比处罚操作性更好。有些小区里还安装了一个可回收垃圾分类系统,每家有卡。扫卡后分类投放垃圾,机器会按垃圾重量换算积分,旁边就可以用积分换东西。可兑换的商品,大多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很有实用价值,这也促进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尤其对于老人和孩子们来说,这显然很有乐趣的事情。

垃圾分类看北京,减少制造垃圾都是应该的。​​​​

在大型的商场和超市里,原来的无标识垃圾桶,已经逐渐的替换成了分类垃圾桶,一般间隔50米左右就会有一个双类的垃圾桶,为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在户外,也固定位置摆放了四分类垃圾桶。

相信,对于垃圾分类的到来,北京已经做好了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