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浙東運河文化園項目開工

紹興網—紹興日報

在水鄉紹興的北部,一條河流已經靜靜地流淌了2500多年。她起於柯橋錢清,穿過紹興古城,終於上虞永和,綿延百餘公里。這就是浙東運河紹興段。

一部運河演變史,半部紹興發展史。紹興,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繁榮。運河支撐了紹興的歷史,興旺了紹興的經濟,輝煌了紹興的人文。

今天,該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紹興給出的答案是:打造一個集文博、文創、文旅於一體的浙東運河文化園。

近日,這個文化園項目正式開工。與此同時,布展與建設並進,文博區的浙東運河博物館、淡水魚水族館的陳列大綱也已新鮮出爐。

15億打造浙東運河文化園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將來就是文博區,這裡要建一個浙東運河博物館和一個淡水魚水族館。”從紹興古城出發,沿著鳳林西路,行至與柯橋區交界處,就是浙東運河文化園項目現場。在越城區水利局副局長張寅的帶領下,記者走入其間。只見不遠處,七八臺樁機正幹得熱火朝天。兩年後,這片337畝的平整土地上,一個集文博、文創、文旅於一體的浙東運河文化園將拔地而起。

在越城區水利局局長章國榮的辦公室裡,記者看到了這個浙東運河文化園建成後多個角度的效果圖。

去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突出中國大運河不同河段特點,建設浙東運河博物館等一批既相互銜接又各具特色的運河博物館。浙東運河文化園既符合《綱要》規劃,同時對弘揚運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城市新地標和推動“浙東唐詩之路”文創大走廊等文化旅遊項目,加快大城市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浙東運河文化園的項目總投資為15億元,整個項目主要分文博、文創和文旅三大區塊。

文博區以運河博物館為主館,輔以淡水魚水族館。佔地面積約100畝,總建築面積約4.3萬平方米,主要用於展示浙東運河文化、淡水魚類科普展示與教育。

文創區以運河文化創意產業用房為主體,共有獨立文創樓7幢,每幢文創樓2層,總佔地面積約80畝,總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主要用於培育和發展浙東運河文創產業。

文旅區以垂釣競技中心及文旅用房為主體,總佔地面積約157畝,總建築面積約3.8萬平方米。其中,垂釣競技中心按國際垂釣競技標準建設,垂釣池直徑160米,佔地約2萬平方米,共設國際標準釣位200個。文旅用房主要用於休閒酒店。同時還配有社區活動中心。

那麼,建好的浙東運河文化園將會是什麼模樣呢?

“我們希望打造的是一箇中國的、紹興的、現代的、傳承傳統的運河歷史文化片區。以中國傳統建築格局為依託,通過對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的融合創新,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材料,打造富有中國文化韻味、帶有濃厚江南韻味的標誌性文化建築。”章國榮告訴記者,這個項目以“水波為筆,帆船為墨,水墨丹青,千年畫卷”為設計理念,將運用“古韻今作”手法營造“煙雨江南,千帆競過”的古運河藝術形象,隱喻大運河的繁華,以及運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記者在設計方案裡看到,浙東運河文化園的建築形態以百舸爭流的形象整體出現,同時以一條白鷺形態的軸線整合起來。建築群組充分尊重運河周邊自然生態,院落式建築、錯落式建築體量,與周圍景觀環境相融合,整體形態古樸、靈動,凸顯水墨江南的白牆灰瓦,靈動輕巧。

部分展陳大綱基本敲定

3月底,一場以浙東運河博物館陳列大綱為主題的研討會在紹興市行政中心舉行。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副會長、紹興市鑑湖研究會會長邱志榮進行了專題彙報。

浙東運河博物館的陳列將分成六個部分。第一部分主題為:中國大運河與浙東運河;第二部分主題為:滄海桑田,文明之源;第三部分主題為:千古名河,水運偉績;第四部分主題為:富興百業,海內巨邑;第五部分主題為:人文薈萃,各領風騷;第六部分主題為:承前啟後,璀璨前程。

“這個展陳大綱,有時間上的深度,有空間上的廣度,有文化上的厚度,有戰略上的高度。”會上,展陳大綱得到了相關負責人的肯定。

在此之前,展陳大綱也得到了國內多位專家的認可。“這個框架總體很好,也很全面,仍需進一步突出的是浙東乃至浙江的特點,唯此為大。”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張廷皓這樣說。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研究院教授、中國水利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魁一也認為,紹興創辦浙東運河博物館有紮實的學術研究作為基礎。“這個陳列大綱內容豐富、詳實,所敘述的內容都有大量的文獻考證,體現了編寫者的學術功底。”故宮博物院資料中心原主任、博物館數字化專家胡錘說。

與此同時,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瞭解到,由他們負責的淡水魚水族館的陳列大綱也已經敲定。

根據紹興市悠久的漁業歷史及其對中國漁業的貢獻,以及紹興當今豐富的漁業資源,該水族館將以生態、人文、發展為主線,通過館園(水族館和園區)結合、自然與人文歷史(漁業自然與漁業人文歷史)結合、標本與活體(標本展示與活體養殖)結合等方式,打造成一個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趣味性俱強的專業水族館。

“具體將分為序廳和水鄉漁史、起源與演化、水鄉與資源、活體水族、互動展區這五個板塊,其中活體水族部分最具可看性。我們將通過20組魚缸展現紹興本地不同生態系統(溪流、湖泊、江河、溼地、河口)中的水生動物,同時以各洲分類,通過16組活體養殖展示國內外的淡水水族,讓觀眾不出國門就能領略國內外各地不同水域各類水族的生活場景。互動展區也是值得期待的,觀眾們可以通過電子釣魚、河底歷險等互動遊戲,像魚一樣游泳,或者進入淡水世界中最兇猛的魚類之一鱷雀鱔的模型嘴中試試它的咬合力,還能利用模型、投影技術等,瞭解中華鱘。”紹興市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戚正樑告訴記者。

文物徵集及魚種收集已成當務之急

“時間緊迫,從3月1日正式開工到今年底前,文博區的主體建築要竣工。明年底,文博區的兩個館要對外開放。2022年,整個工程要全部完工。”站在浙東運河文化園的施工現場,張寅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排定了工程進度倒排表,將掐著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建設任務。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走訪了國內著名博物館,學習博物館展陳規範和成功案例,同時考察了本地多家民間收藏館。”邱志榮告訴記者,從去年12月開始,在紹興市文史研究館的指導下,紹興市鑑湖研究會已經對應大綱開展了41個專題的研究,共收集資料約200萬字,圖片照片5000餘幅,有關圖書1000冊。“我們不僅起草大綱框架,徵求了國家、省、市專家意見,形成徵求意見稿提交到市有關部門,並修改完善;還配合市水利局、建築設計單位提出館外文化布展建議,配合市政府決策諮詢委開展了古橋博物館調查。”

眼下的當務之急,當屬文物徵集。在厚達120多頁的《浙東運河博物館陳列大綱》中,記者看到了一份文物資料收集建議。譬如史前浙東水運考古發現、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碑文、曹娥江大閘地質鑽探樣本、明代水則牌等等。

“這些文物、資料、圖、照、老構件,有些是政府館藏,或藏在圖書館、博物館中,有些散落在民間,需要全面徵集。”邱志榮建議。而記者從市文廣旅遊局瞭解到,他們將盡快開始文物徵集工作。

除了徵集,浙東運河博物館的文物已經有了比較好的基礎儲備。“浙東運河博物館的場外文化設計,與紹興運河園的提升是一體的。”在邱志榮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浙東運河文化園施工現場旁的運河園。這個修建於2003年的浙東古運河紹興運河園,全長4.5公里,6個景區面積為20萬平方米,是一個集歷史、文化、生態、休閒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運河園林。

“你看,這裡面的許多老石材以及石構件,經過重新整理後,可以精選一部分,從運河園室外移入博物館室內的。”記者跟著邱志榮一路走去,看到了湯紹恩、乾隆、光緒手跡石刻等珍貴文物,石橋、石凳、石獅,以及涼亭、牌坊、華表和古樹名木等諸多形式與運河息息相關的文化元素。碧波盪漾,墨香兩岸,一步一景,步步入勝。

此外,城中村改造中由政府回收的老石板,在這次浙東運河文化園的建設中也將有用武之地。記者從越城區房徵辦瞭解到,他們在拆遷過程中非常重視傳統建築及構件的保護和利用,從2017年4月至今,已回收石板17000多平方米。

與此同時,淡水魚水族館的魚類收集工作也即將開始。“幾年前,當時的市水政漁業執法局對紹興的魚種進行過一次詳細調查。結果顯示:紹興本地魚類品種是100多種。當時還出版了一本《紹興魚類圖鑑》,這為我們這次籌建淡水魚水族館打下了良好基礎。”戚正樑告訴記者,淡水魚水族館的布展設計及施工一體化招標,將於5月舉行。“活體魚與一般展品是不同的,在進入水族館之前需要一個暫養過程,讓它們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