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地产)项目都在建图书馆,为什么没人超过阿那亚?


文旅(地产)项目都在建图书馆,为什么没人超过阿那亚?

文旅(地产)项目都在建图书馆,为什么没人超过阿那亚?

自从阿那亚“孤独的图书馆”爆红后,全国各地的文旅项目、文旅地产纷纷群起而效仿之,但几乎没有看到有哪一个项目的效果超过阿那亚。与此类似的是,有众多的项目去模仿乌镇、模仿袁家村,但也没有看到有哪个项目能够达到乌镇、袁家村的水准。对于这类现象的通俗解释是,模仿没有创新好、与自身项目不符合、细节做得不到位·~~·。但是究其根本,这些都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认知与解释,而没有深入到事务的本质。也就是没有从为什么的逻辑去思考问题。

阿那亚“孤独的图书馆”之所以爆红,一是抓住了当时自媒体的红利,而后自媒体的红利越发平常与减弱了;更为主要的是,“孤独的图书馆”抓住了大批都市白领、文青的心理诉求:我是孤独的,孤独是有品位的,我要别人懂我的孤独,还要让人知道我的孤独,在低调地炫耀“孤独”的同时,要别人认同我,找到我的同类。如果我们的认知到了这一层次,就不会去模仿孤独的“图书馆”,却可以建造很多其它的载体去迎合孤独、表征孤独、传播孤独;更可以去表达其它心理痛点、其它心理诉求。

第二个重要的认知是关于系统论的认知。一个图书馆,它的选址、它的造型、它的美学主张,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这些都做到位,才能达到目的。但众多的模仿者,只有其型,而没有把握住其灵魂,所以只做成了一个建筑,没有与用户达成心灵与情感的默契。再比如,乌镇的戏剧节也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从演员(明星、名导、专业演员,大学生、业余爱好者,创作团队)到节目(经典的、草根的、国外的、国内的、当代的、古代的)再到其它产品,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共同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体系。而众多模仿者却只做了一两件事,又做的不到位,怎么可能会有效果呢?


文旅(地产)项目都在建图书馆,为什么没人超过阿那亚?


总之,面对一个现象,我们多问几个层级的为什么,可能就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会有创新,可能会与众不同。这有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且可以不停地抽象下去,挑战自己的认知、经验等等。如为什么要建孤独的图书馆?因为要表达一群人的孤独?孤独为什么还要表达?因为人害怕孤独,渴望认同?为什么渴望认同,因为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每一个层级的发问,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而且越接近底层,答案越具有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思路越多。

系统性思考问题,首先要知道我们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对目的或结果有什么影响。比如乌镇戏剧节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内容体系,以此带动景区的升级,带来新的、更多的用户。所以才有了从演员、导演到内容组合的全方位系统。如果没有明星名导名戏,便没有影响力;如果没有大学生、草根节目,便失去了众多非专业用户~~~。

文旅(地产)项目都在建图书馆,为什么没人超过阿那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