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鶴、君樂寶們悄然壯大,但國產奶粉真的翻身了嗎?

  經過多年發展,國產奶粉的品質的確得到了提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嬰幼兒配方乳粉合格率為99.79%,其中抽檢境內的114家企業生產樣品1721個批次樣品100%合格。


飛鶴、君樂寶們悄然壯大,但國產奶粉真的翻身了嗎?


  對此,喬音直言:“我並不認為他們(國產奶企)超越了進口品牌,奶源是道德問題,但是配方奶裡的配方怎麼加、加多少、為什麼加,沒有人去做這個費時費力的實驗和研究。”他強調,從效率上看,國際奶企的集約化生產度更高,因此國產奶粉的成本更高。

  而在多樣化經營和抗風險能力方面,國產奶企的情況似乎也不容樂觀。李雨桐舉例,一些奶企產品單一性強,如若遭遇品控問題或其他風險,公司將會出現較大波動。

  2019年做空機構GMT Research發佈研報稱,指中國飛鶴高營收和盈利,但多年未支付股息,存在欺詐風險。由於在資本運作和品牌營銷上的不規範行為,除了飛鶴外,還有澳優、輝山等國產奶企也頻頻遭遇做空機構圍堵。

  其中,輝山乳業在2016年遭遇渾水做空後,雖然當時前者對於指控予以否認,但在三個月後市場就傳出輝山乳業大股東挪用30億元賬上資金投資房地產,資金無法回收,造成資金鍊斷裂的情況。

  受此影響,輝山乳業當時股價一度重挫超過90%,並且同一年,公司被迫進入破產重整程序,董事長楊凱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被法院列入“老賴”名單。

  接下來,國產奶粉面臨挑戰還有更多。

  國產奶粉的主戰場——低線城市正在迎來越來越多的奶粉巨頭。以美贊臣為例,2018年6月,美贊臣攜手京東,發佈新市場拓展戰略,要藉助京東的平臺進入城鎮甚至鄉村市場。

  實際上,瞄準低線市場的,除了美贊臣,外資品牌中的達能、菲仕蘭、惠氏等都在加速下沉。

  尤其是作為上市公司的飛鶴、君樂寶,要保持高速成長,除了繼續深耕低線城市,勢必要進入外資品牌密集的一二線市場。但在那裡,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投入去博取消費者的認可。

  而隨著政策紅利褪去,同時二胎紅利消退及生育率下降,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逐漸進入存量階段,對於國產奶企來說,意味著將與外資品牌短兵相接,競爭更加激烈。

  “所有紅利完全吃完了以後怎麼辦?”喬音認為,要拼技術,拼底蘊,拼人才等等各個方面都要上去。

  當下,疫情在中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全球,形勢依然嚴峻。這對於國產奶粉來說,有多大的利好?

  短期來看,喬音認為利好有限。“畢竟,從去年開始,大家的生意也不是特別好,經銷商手裡的庫存都不低”,他分析,而每家廠商的供應鏈都做的比較好,從生產到物流配送都有足夠的掌控力,也可以做很多預案;但如果疫情持續更長時間,就不好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