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最近爆發的武漢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媒體不停的呼籲大家要注意衛生,要戴口罩,最好不出門,不去人群密集的場所,目前多地已經封城。

現在我們都知道口罩對預防傳染病很有用處,但是你知道是誰設計了中國第一個口罩嗎?你知道是誰推廣用口罩預防傳染病嗎?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伍連德

他就是伍連德,一個不該被歷史遺忘的人。

他是第一個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衛生學家,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

他在中國主持興辦了20多所著名的醫院和醫學院校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中央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東北陸軍總醫院(現中國人民解放軍202醫院),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前身)……;

他還先後發起成立了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防癆協會;

他主持並主辦了中國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

他曾是第一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他甚至上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轉餐檯”的發明人;

而他在中國幹過最驚天動地的事就是在百年前臨危受命,領導並戰勝了肆虐中國東北的肺鼠疫,拯救了中國大地無數的生命!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左一伍連德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檳榔嶼,父親伍祺是廣州人,給他取名伍連德,意為兼備五種美德。

伍連德自幼聰慧且刻苦好學,17歲時他就考上了英國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學習醫學,並拿到了英國女皇獎學金,在劍橋讀書的五年零三個月裡他幾乎囊括了學校所有的獎項。1903年,年僅24歲的他就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畢業照

臨危受命

1907年,他接受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聘,回國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職)。與梁啟超、辜鴻銘、胡適等人交往甚密。

1910年冬,肺鼠疫在西伯利亞與中國東北一帶爆發,可怕的瘟疫擴散迅速,一路南下,直逼京畿,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

當時清政府尚無專設的防疫機構,沙俄、日本均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甚至以派兵相要挾,進而控制東北三省。迫於形勢,經外務部施肇基推薦,清政府派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到東北領導防疫工作。

伍連德在他後來的回憶錄裡並沒有提及自己是否有過一番思想掙扎,只說:“施肇基的估計是:除非中國採取嚴厲的防疫措施,制止疫情蔓延,否則,俄、日將採取行動,並最終演化成為一個外交事件。”

走馬上任

哈爾濱收到的第一個疫情報告的時間是11月7日。兩名捕獵旱獺的華工從滿洲里來到哈爾濱,這兩位礦工卻突發高燒,不停地咳鮮血,身上出現了紫紅色的斑點,當地的醫生們對這種奇怪的病症束手無策,很快兩位礦工就死去了,還傳染了同住的4人。瘟疫在哈爾濱蔓延開,傅家甸成為重災區。

起初傅家甸每天還只是一兩例染疫的報道,至12月中旬每天4~10名,到了12月下旬便增至每天數百人。由於傳染人數增加太快,專業檢疫人員無法親自檢查每一個病例。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鼠疫的死亡病人被放置在隔離區

為了逃避警察檢查和強制性消毒,有些病患家庭在夜間將患者屍體拋在街上,第二天早上警察把這些屍體收集起來埋在亂墳崗子;臨時徵集來的護士、看護婦、消毒工和埋葬工,雖都被要求穿戴防護服和佩戴口罩,但都置若罔聞,導致不少醫護人員也被傳染。

大多當地行政長官對現代檢疫、防疫知識幾乎一無所知。如最初負責傅家甸檢疫、防疫的地方官是一位典型的傳統文人。伍連德抵達後第二天與其見面,早上9點鐘趕到縣衙門,居然還在客廳等候了半個多小時。伍連德與之交談後的印象是:“正是這種無知導致了形勢的複雜化,並使疫病向更遠的南方蔓延。”

所幸從奉天來的姚醫生和孫醫生畢業於盛宣懷創辦的天津北洋醫學堂,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接受西方現代醫學訓練的人。北洋醫學堂是一個英式醫學院,專門從香港、廣東和福建以及天津招收會英語的學生,用英語授課。

當時各種報紙報道這場大瘟疫時,都稱之為“百斯篤”——這是“鼠疫”的日語音譯。這場蔓延東三省的瘟疫究竟是不是鼠疫?對伍連德來說,他迫切需要用科學的方式對這些猜測給出準確的回答。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做動物實驗

到達哈爾濱後伍連德得知傅家甸一名與當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於瘟疫,他決定解剖屍體。

當時中國對現代醫學完全無知。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解剖屍體無疑是對死者的大不敬,而且從法律上講也是不被允許的。伍連德決定秘密進行。

這一次的屍體解剖,是中國第一例有記載的病理解剖。在伍連德等人的推動下,1913年11月22日,北洋政府公佈了關於屍體解剖法規的總統文告,隨後頒發了詳細規則,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官方准許屍體解剖的法律性文件。

通過做血液化驗,伍連德在貝克顯微鏡下清楚地看到了一種橢圓形的疫菌——毫無疑問,流行在傅家甸的正是鼠疫。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伍連德立即向北京外務部發去電文報告此事並且提出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鐵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離疫區傅家甸;向關內徵聘醫生等。

基於觀察和種種事例伍連德大膽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無需通過動物媒介,這是在人與人之間通過飛沫和呼吸傳播的急性肺部炎症,他將此命名為“肺鼠疫”。

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伍連德設計了一種極其簡單的雙層紗布囊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戴上它就可以隔離病患,成本費僅需當時國幣2分半錢。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伍氏口罩

後來,在瀋陽召開的國際鼠疫研究會上,各國一致贊成採用這種口罩。至今,醫務人員仍在使用這種口罩,並稱之“伍氏口罩”。

但在當時的醫學界,以日本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為首的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鼠疫是由鼠傳染給人的,對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簡單:滅鼠。

伍連德拜訪了很多外國領事館,向大家講了他的“肺鼠疫”理論,呼籲群起防治。然而,除了美國領事羅傑·格林之外,幾乎沒人相信他的話。 而伍連德人際傳染的“肺鼠疫”理論,也遭到了同行的抵制。

治疫大戰

時任天津北洋醫學堂首席教授梅斯尼之死,震驚了哈爾濱。這件事使得周圍的人不再對他的“肺鼠疫”理論不屑一顧。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特殊時期的伍連德,正如他後來所形容那樣,“扮演了一個龐大組織總司令的角色”,“給醫生、警察、軍隊,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在伍連德的指揮下,傅家甸被分為4個區。為了成功地執行分區防疫計劃,從長春專門調來了由1160名士兵組成的步兵團。每個區的居民可以在本區內活動,要去別的區域,必須申請特別准許證。嚴格的警力,使得“任何人偷越封鎖線幾乎都是不可能的”。

按照收治病人的病情,診病院分為疫症院、輕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醫處幾種。既為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了治療,又避免他們之間交叉感染。“疑似病房”的提法是伍連德首創的,直到現在我們還在使用。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疫區建立的“疑似病院”

傅家甸的防疫措施為整個東北做了一個表率。在後來的奉天國際鼠疫大會上有人總結:“在新的防疫機制建立之前那個月,死亡人口總數為3413人,在新的防疫機制建立的時候,幾乎每天死亡200人,但在30天后,死亡記錄為零。”

斷絕交通

當時的哈爾濱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集散地和交易市場。

正值年關,按照中國人傳統,這些買賣人必須要千方百計回鄉過年。一旦大規模的春節返鄉潮開始,瘟疫勢必會傳播到關內。

鼠疫爆發之初,人口流動並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1月11日,也就是梅尼斯死去當天,東三省總督錫良給北京軍機處發了一份急電。他以“萬萬火急”籲請朝廷封禁滿洲交通:“此次疫症,因東清、南滿火車往來蔓延甚速……(應)於火車經過大站添設病院、檢疫所,凡乘火車由哈赴長、由長赴奉之商民,節節截留,一體送所檢驗,過七日後方準放行。”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滿洲鐵嶺,阻斷交通後,被臨時隔離的人們

之後,清政府在山海關設立檢驗所,凡是經此南下的旅客都要在此停留5天予以觀察。1月15日,陸軍部更派軍隊駐紮山海關,阻止入關客貨;1月21日,又下命令“將京津火車一律停止,免致蔓延”。至此,關內外的鐵路交通完全斷絕。

功成名就

哈爾濱鼠疫之後,伍連德又轉戰長春、瀋陽等地,經過努力,到4月底,東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滅。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學手段,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行動。

這一年,無論關外的《盛京時報》、《滿洲日報》、《奉天公報》,還是關內的《北京日報》、《申報》、《大公報》,乃至眾多日俄媒體,幾百份報刊連篇累牘地報道著滿洲鼠疫,以至於鄭孝胥感慨“竟成世界新聞”。

經此一役,伍連德名聲大振。。《遠東報》評價:“其能以如此有效者,皆賴伍醫士連德之力。”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萬國鼠疫研究會

1911年4月3日至28日,“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今瀋陽)召開,來自英、美、法等11個國家的34位醫學代表參加大會,這是近代在中國本土舉辦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學術會議。

各國專家對東北抗鼠疫行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梁啟超也對伍連德稱讚不已:“科學輸入垂50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國士無雙:科學防疫第一人伍連德

1913年他在醫學頂級雜誌柳葉刀上發表文章, 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人。

在研究會上,日本細菌學家北里柴三郎企圖壓服中國醫生接受他做會議的領導者。

而另外11國的專家公推伍連德為大會主席。歷史上第一次有人被譽為“鼠疫鬥士”。

1959年,伍連德返回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安度晚年。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帶著他的故事永遠告別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