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近日,由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主演的《不完美的她》,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周迅飾演的林緒之,是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在找尋生母的過程中,她邂逅了與她“有著類似經歷”的穆蓮生。


這個講話脆生生的小姑娘,跟她的媽媽生活在一起。跟她們住在一起的,還有媽媽的男朋友尚武。


這個懂事的女孩,早已在生活的磨練中,學會了察言觀色。


為了生存,她用原本應該單純無憂的心,揣測著每個人的喜怒哀樂。


尚武對她百般虐待、捉弄,為了滿足自己的遊戲快感,他命令蓮生:遊戲中的槍聲一響,你就得應聲倒地;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尚武還把她裝進紙盒子裡“捉迷藏”,等媽媽回來找出她時,已經滿頭大汗、嘴唇發白了,可她卻安慰媽媽:真好玩。


媽媽跟尚武去海邊玩,把她一個人留在家,打電話的時候,她卻說:“媽媽開心,我就開心。”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在海邊、在遊樂場、在醫院,媽媽好幾次都想丟掉她。


這個小女孩心裡都知道。可她面對媽媽的時候,總是天真地笑;當媽媽轉過身的時候,她才忍不住地淚如雨下……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在穆蓮生的心中,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都是不重要的,必須時時刻刻為他人考慮,如果自己妨礙了別人,那麼她就立刻妥協,立刻犧牲自己。


她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小姑娘,在原本應該自然成長的時候,承擔了她這個年紀不該承擔的重擔,學會了委曲求全,學會了為他人著想。


可是,Professor實在不忍心誇她懂事,因為這麼好的一個小姑娘,需要的並不是一句誇獎,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擁抱!



很多人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可是穆蓮生的經歷,卻不禁引人深思:孩子真的需要那麼懂事嗎?


有人說:“沒有一個孩子是天生懂事的,懂事只是因為經歷了創傷。”誠然,過分懂事的孩子,無一不曾經歷創傷。穆蓮生如此,《狗十三》裡的女主李玩亦是如此。


記得在《超能幼稚園》中,4歲女孩朵朵的一番話,曾讓很多家長沉默。


她最不喜歡上的課就是舞蹈課,但她不敢讓家人知道。才4歲的她已學會為了爸媽開心,做自己並不喜歡的事。


在問及她的感受時,朵朵用了一個“乏”字。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從心理學角度看,過分懂事的本質是“壓抑、隱藏自己的真實需求,迎合他人”。


過分懂事的孩子,害怕不按父母要求的做,不討好父母,就得不到他們的寵愛。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們做出一系列超出年齡的“成熟正確”的行為。


愛太多,會成為孩子的負擔;但愛太少,則會讓孩子因不安而過分懂事。



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在生活中有很多。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真假自我”概念:“真自我”,以自己感受為中心;“假自我”,以他人感受為中心。太懂事的孩子,用別人的期待約束自己,把體面給了別人,把委屈留給自己!


《少年說》裡有一個16歲女孩,一直在“假自我”的束縛下負重前行。當她孤獨地站在高臺上,當眾喊出內心的壓抑時,全場默然: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因為懂事,我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為懂事,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臺下的媽媽,終於淚崩回話:你不用取悅所有人,堅持做你自己。


那些太過乖順懂事的孩子,壓抑自我,只為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


備受大家喜愛的胡歌,也有類似的經歷。


胡歌出生於上海一個工薪家庭,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胡歌的母親崇尚“挫折教育”,很少輕易表揚他。


那些讓胡歌名聲大噪的仙俠劇,媽媽看過後,只有淡淡的一句,“扮相還不錯。”


對他而言,媽媽的認可比拿獎更重要。從小習慣了順從母親的管教,長大後,胡歌的情感世界也被媽媽牢牢的管控著。


他曾在酒後,在微博宣洩情感: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在訪談中,主持人說:“如果自己真的喜歡一個人的話,即使家人不同意,也一定會為他對抗全世界吧?”


胡歌聽後笑了笑,說自己不是那樣的人,“我還是要顧全大局的,畢竟要過日子,如果硬要把她娶回家的話,以後怎麼辦?”


懂事的孩子,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樣子,可是卻在不斷壓抑自己的情感,失去了自己的喜好與快樂。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從小非常懂事的蔣方舟曾經說:對於一個小朋友而言,“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音樂APP中,《童年》這首歌有這樣一條熱門留言:


大街上,有個小男孩吵著要買棉花糖。


媽媽指著他手裡的小糖人,說:“剛買的孫悟空還沒吃呢,怎麼還要?”


小男孩不聽,賴在原地,非要買棉花糖不可。


媽媽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終於拿到了棉花糖,開心地對小糖人說:“大聖你看,你的筋斗雲來了!”


這短短的100字,讓人無比懷戀起天真無邪卻又帶一點“小任性”的童年,因為那就是孩童本來該有的樣子啊。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守規矩,而是來自於獨立思考,來自於聽從內心的願望。”

《爸爸去哪兒2》節目中陸毅的女兒貝兒,是一個鬼馬機靈、心直口快的小姑娘。

即使面對鏡頭,她也從來都不掩飾自己,想要什麼就大聲說。


貝兒活出了很多孩子羨慕的樣子:敢說、敢做、敢反抗、敢爭取。

貝兒之所以敢這樣,完全是得益於父母的教育。


陸毅從不要求貝兒要聽話,要做一個乖孩子,他對貝兒始終保持著一種平等的朋友姿態。

貝兒不好意思找小夥伴要蛋糕時,他鼓勵貝兒要主動表達。


對於貝兒,陸毅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讓貝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貝兒很乖,她懂得遵守規則,懂得寬容謙讓,懂得友愛他人。只是貝兒的“乖”裡,保留了孩子可貴的天真和銳氣。

小孩子就是應該這樣,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歡就大膽去爭取。

不要害怕出錯,不必小心翼翼討好別人,偽裝自己。


讓孩子成為自己,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周迅《不完美的她》引人淚目:7歲小女孩笑臉背後,隱藏多少心酸


Professor點評: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社會的演練場,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都畏首畏尾,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那麼進入社會後,會很難獨立自信,也很難獲得幸福。


文中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如侵必刪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