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读《文化苦旅》之信客

“信客”这一节内容,单独摘出来进行品读,觉得它就是一部完美无缺的小说,给人以很多感触。

文中的信客,是连接上海谋生男人和家乡妻儿的纽带,把从上海备置的货品带回给家乡的妻儿,再把家乡的妻儿的消息带去给上海谋生的男人,往返于上海与家乡。虽然路途遥远,很是劳累,但是信客却乐此不疲、从一而终地做着这份营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头是没有了家的男人,一头是没有男人的家。两头都踮着脚,怎么也看不到对方。我是帮他们跑跑腿。”


专读《文化苦旅》之信客


  • 信客的手足之情

信客受同乡兄弟叶渡委托,给家乡的妻子带回一块红色绸缎。但是,途中,信客因为要给自己干女儿送礼,为了吉利,从那块红绸缎上剪了一小条绑在礼物上。当信客像往常一样,容光焕发地等待村人们来领物品,等着接受村人们的环绕和感谢时,迎来的是村人们的质问、怀疑、流言蜚语、打翻了对信客所有的信任......因为兄弟叶渡在红绸缎上作了小圆圈的标记,但叶渡嫂收到的红绸缎没有小圆圈。信客不能再从事信客这一工作。


感情的脆弱程度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想象到的。手足之情就因为剪一小条布正好剪掉了小圆圈而被判死刑。其实,当叶渡在红绸缎上画小圆圈就说明他不信任信客,用小圆圈的伎俩来验证信客,没有把信客当兄弟,只是嘴上的兄弟。在生活中,叶渡这样的“兄弟”一抓一大把,他不仅不信任你,还在暗地里抹黑你。所以,有塑料姐妹,也有泡沫兄弟。


信客不做信客,成了守墓人。叶渡去登门道歉,但信客没见。

老信客不想见他们。并非还在记恨,而是害怕尴尬。世上很多昔日老友的心结是没法解的。即使内心已无障碍,却也找不到语言程序和表情方式,那就只能放弃了。



专读《文化苦旅》之信客


  • 信客的传承和希望

信客不做信客,但他还想着这些”没有家的男人“和”没有男人的家“,他选了有文化的宋达接自己的班儿。把自己毕生的信客本领全盘传给宋达,并送给了宋达几句掏心窝的话:

天下祸害全在封闭。一封闭,处处可疑,处处防卫,大家就像刺猬一样。只有把那么多路走通了,日子才会好起来。我走的早,摔倒了,你接着走,会走的比我好。

这几句话是信客人生经历的总结,也是对宋达的希望。但在话中,看到了一位胸怀大我、行侠仗义的英雄。他明事理、活的通透、思想和境界都在村人之上。虽不是时代的改革者,但他是时代的推动者。


宋达每次回乡都会去拜访信客,和信客探讨所见所闻。信客都是肯定的态度。宋达为国军送情报,拜访文人蔡先生等,信客这样说道:

“我们信客,平常送小信,但有时也送大信,那就是天下公信。”


宋达就是拥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送大信,当老师。当老师是对师傅精神的最好秉承,去教育下一代也成为有大我的接班人。当老师也是这个村,这个时代的希望,可以解除封闭,让日子慢慢好起来。


专读《文化苦旅》之信客


  • 信客的礼物

文章开头写信客是远近几十个村中识字最多的人,所以他的见识、境界都高于他的乡人们,所以他被误会也没有去辩解、抱怨,而是做自己该做的。


信客送干女儿的礼物是几本优秀读物,干女儿受这几本书的影响,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教育局副厅长。这位副厅长在演讲时特别感谢这位改变她命运的信客。而且,她像大家展示了当时从红绸缎上剪下来捆书的那根红布条,她说那是文化传递的信号。


叶渡绸缎上的小圆圈就在副厅长的红布条上,因为这个小圆圈,没有了兄弟情,没有了一位专业的信客,但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信客的礼物,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不是上等的物品,但他送的是一份文化、眼界、改变。可以想象,信客在当时那种物质还不丰裕的年代,送出这样的礼物,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也许在别人眼力,他是另类、不入流,但他确实那个时代的先锋,有远见、有智慧、有担当。


专读《文化苦旅》之信客


信客是时代赋予的职业,放在现在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它本应平凡、辛苦。但是从事者“信客”却让它高尚、宽广、有远见......人本身可以改变职业的宽度和广度,而不要被职业捆绑了人,只剩下职业守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