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讀《文化苦旅》之信客

“信客”這一節內容,單獨摘出來進行品讀,覺得它就是一部完美無缺的小說,給人以很多感觸。

文中的信客,是連接上海謀生男人和家鄉妻兒的紐帶,把從上海備置的貨品帶回給家鄉的妻兒,再把家鄉的妻兒的消息帶去給上海謀生的男人,往返於上海與家鄉。雖然路途遙遠,很是勞累,但是信客卻樂此不疲、從一而終地做著這份營生。正如他自己所說:“一頭是沒有了家的男人,一頭是沒有男人的家。兩頭都踮著腳,怎麼也看不到對方。我是幫他們跑跑腿。”


專讀《文化苦旅》之信客


  • 信客的手足之情

信客受同鄉兄弟葉渡委託,給家鄉的妻子帶回一塊紅色綢緞。但是,途中,信客因為要給自己乾女兒送禮,為了吉利,從那塊紅綢緞上剪了一小條綁在禮物上。當信客像往常一樣,容光煥發地等待村人們來領物品,等著接受村人們的環繞和感謝時,迎來的是村人們的質問、懷疑、流言蜚語、打翻了對信客所有的信任......因為兄弟葉渡在紅綢緞上作了小圓圈的標記,但葉渡嫂收到的紅綢緞沒有小圓圈。信客不能再從事信客這一工作。


感情的脆弱程度是我們永遠也無法想象到的。手足之情就因為剪一小條布正好剪掉了小圓圈而被判死刑。其實,當葉渡在紅綢緞上畫小圓圈就說明他不信任信客,用小圓圈的伎倆來驗證信客,沒有把信客當兄弟,只是嘴上的兄弟。在生活中,葉渡這樣的“兄弟”一抓一大把,他不僅不信任你,還在暗地裡抹黑你。所以,有塑料姐妹,也有泡沫兄弟。


信客不做信客,成了守墓人。葉渡去登門道歉,但信客沒見。

老信客不想見他們。並非還在記恨,而是害怕尷尬。世上很多昔日老友的心結是沒法解的。即使內心已無障礙,卻也找不到語言程序和表情方式,那就只能放棄了。



專讀《文化苦旅》之信客


  • 信客的傳承和希望

信客不做信客,但他還想著這些”沒有家的男人“和”沒有男人的家“,他選了有文化的宋達接自己的班兒。把自己畢生的信客本領全盤傳給宋達,並送給了宋達幾句掏心窩的話:

天下禍害全在封閉。一封閉,處處可疑,處處防衛,大家就像刺蝟一樣。只有把那麼多路走通了,日子才會好起來。我走的早,摔倒了,你接著走,會走的比我好。

這幾句話是信客人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宋達的希望。但在話中,看到了一位胸懷大我、行俠仗義的英雄。他明事理、活的通透、思想和境界都在村人之上。雖不是時代的改革者,但他是時代的推動者。


宋達每次回鄉都會去拜訪信客,和信客探討所見所聞。信客都是肯定的態度。宋達為國軍送情報,拜訪文人蔡先生等,信客這樣說道:

“我們信客,平常送小信,但有時也送大信,那就是天下公信。”


宋達就是擁有這樣一位良師益友,送大信,當老師。當老師是對師傅精神的最好秉承,去教育下一代也成為有大我的接班人。當老師也是這個村,這個時代的希望,可以解除封閉,讓日子慢慢好起來。


專讀《文化苦旅》之信客


  • 信客的禮物

文章開頭寫信客是遠近幾十個村中識字最多的人,所以他的見識、境界都高於他的鄉人們,所以他被誤會也沒有去辯解、抱怨,而是做自己該做的。


信客送乾女兒的禮物是幾本優秀讀物,乾女兒受這幾本書的影響,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教育局副廳長。這位副廳長在演講時特別感謝這位改變她命運的信客。而且,她像大家展示了當時從紅綢緞上剪下來捆書的那根紅布條,她說那是文化傳遞的信號。


葉渡綢緞上的小圓圈就在副廳長的紅布條上,因為這個小圓圈,沒有了兄弟情,沒有了一位專業的信客,但卻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信客的禮物,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都不是上等的物品,但他送的是一份文化、眼界、改變。可以想象,信客在當時那種物質還不豐裕的年代,送出這樣的禮物,是多麼的與眾不同。也許在別人眼力,他是另類、不入流,但他確實那個時代的先鋒,有遠見、有智慧、有擔當。


專讀《文化苦旅》之信客


信客是時代賦予的職業,放在現在就是第三產業服務業,它本應平凡、辛苦。但是從事者“信客”卻讓它高尚、寬廣、有遠見......人本身可以改變職業的寬度和廣度,而不要被職業捆綁了人,只剩下職業守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