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1932年2月19日,共产党员李延禄领导的一支700人的抗日救国军,利用有利地形设伏,以牺牲7人的代价,歼灭日军天野旅团3500多人,取得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次空前大胜利。


从敦化到宁安有条镶嵌在悬崖上的通商古道,道路一侧是嶙峋的怪石,悬崖下是激流汹涌的牡丹江,道路全长2.5多公里,险峻的地形,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墙缝。

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2月16日,李延禄决定利用墙缝地区有利地形伏击日本鬼子,战斗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是鬼子会不会走墙缝这条路,因为在牡丹江对岸,还有一条通往宁安的道路,虽然有些绕远,但路况要比墙缝好得多。

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李延禄


在这次战斗中,29岁的猎人陈文起功不可没。


陈文起加入李延禄的部队时间不长,部队在墙缝埋伏了两天,还没有见到敌人的影子。陈文起等得不耐烦,阵地离他家不远,当天晚上他偷偷的溜回家中。


午夜时分,鬼子突然进了村儿,把陈文起抓了起来。鬼子见他身材魁梧,还有一条猎枪,怀疑他是抗日军人。当着全村人的面儿,把他绑在树上打的遍体鳞伤。陈文起一口咬定自己就是猎人。


既然是猎人,肯定熟悉当地的地形,于是鬼子给陈文起松了绑,要求他头前带路,并送食物给陈文起吃,但他担心有毒,一口都没有吃。


陈文起带路,连夜出发,早晨8点多,关东军田野旅团一部4000多名日军,以及他们的辎重车队,全部进入墙缝伏击圈。

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鬼子兵


早已严阵以待的李延禄一声令下,700多名战士一起把手榴弹丢下山崖,顷刻间爆炸声连成一片,鬼子的行军队形被打乱,死伤狼藉。


一侧是高耸的悬崖,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大江,退路被炸坏的辎重汽车堵得严严实实,出路也被抗日武装封锁的水泄不通。


这样的环境中被困在路面上的鬼子无遮无拦,进退两难,只能被动的挨打。对岸一路鬼子赶来增援,他们隔江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对悬崖上的抗日武装进行打击,可是山势太过陡峭,炮弹落回到路面上,造成拥挤在一起的日军更大伤亡。

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再说陈文起,鬼子遇到伏击后自顾不暇,他熟悉地形,身手敏捷,及时的攀上悬崖,成功脱险。


可当陈文起看到战友们在痛击敌人,自己却赤手空拳,竟然不听战友们劝阻,又跳入敌群中,捡了两条鬼子丢下的步枪。


陈文起刚想走,发现鬼子已经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虽然他在搏斗时把两个鬼子扔下悬崖,但终究寡不敌众,被敌人五花大绑。一个日本指挥官认出是陈文起把他们带进伏击圈,便威逼着陈文起走在前面去冲卡,陈文起不为所动,破口大骂。


恼羞成怒的鬼子指挥官,手持军刀在陈文起身上捅了170多刀,陈文起怒目圆睁,骂不绝口, 最后一个鬼子兵用刺刀挑开英雄的胸膛,陈文起壮烈牺牲。

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战斗进行了六个多小时,日军派出飞机来助战,对伏击部队的阵地狂轰滥炸,但飞溅的碎石,和从山崖上滚落凌空爆炸的重磅炸弹,给猥集在墙缝里的鬼子造成更大的伤亡。


下午四时许,抗日武装弹尽粮绝,活下来的500多名鬼子才侥幸逃出生天。


抗日武装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日军三个集体火葬点儿,和一大堆遭焚毁的枪支残件,还有几辆被炸毁的卡车。


缴获被焚毁的枪支散件儿送回到后方兵工厂去维修,最后组装修缮得到完整的三八式步枪1500多条。


另外在战场的另一端,又搜出了被日军埋藏完好的三八式步枪2000多支。


当年三八式步枪从1905年生产定型,一直使用到了二战结束,日军整整用了40年。视为天皇赐予,士兵只能人手一支,枪在人在,枪毁人亡。

牺牲七人  歼灭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捷


李延禄指挥的抗日武装一次缴获了三八式步枪3500多支,说明在这次战斗中被歼灭的鬼子至少3500人以上。


参加伏击敌人的抗日武装牺牲七人,受伤34人。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伤亡人数最多、我方损失最小的战斗记录,墙缝之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大捷。


墙缝战斗结束后,李延禄借胜利之威再接再厉,首先在松荫沟伏击战中,毙伤日兵数千人。7000多人天野旅团,在墙缝战斗中元气大伤,这一次更是雪上加霜,逃出生天只有400多人。


这400多残兵败将,数日后在关家小铺战斗中被击毙100多人;在高岭子战斗中又被击毙200多人。最后活着逃回敦化的日军已不足百人。


在这次战斗中立下大功的陈文起,牺牲时只有29岁。据说他的后人迄今尚在,生活在吉林省敦化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