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1932年2月19日,共產黨員李延祿領導的一支700人的抗日救國軍,利用有利地形設伏,以犧牲7人的代價,殲滅日軍天野旅團3500多人,取得九一八事變後第一次空前大勝利。


從敦化到寧安有條鑲嵌在懸崖上的通商古道,道路一側是嶙峋的怪石,懸崖下是激流洶湧的牡丹江,道路全長2.5多公里,險峻的地形,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牆縫。

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2月16日,李延祿決定利用牆縫地區有利地形伏擊日本鬼子,戰鬥能否取得勝利的關鍵,是鬼子會不會走牆縫這條路,因為在牡丹江對岸,還有一條通往寧安的道路,雖然有些繞遠,但路況要比牆縫好得多。

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李延祿


在這次戰鬥中,29歲的獵人陳文起功不可沒。


陳文起加入李延祿的部隊時間不長,部隊在牆縫埋伏了兩天,還沒有見到敵人的影子。陳文起等得不耐煩,陣地離他家不遠,當天晚上他偷偷的溜回家中。


午夜時分,鬼子突然進了村兒,把陳文起抓了起來。鬼子見他身材魁梧,還有一條獵槍,懷疑他是抗日軍人。當著全村人的面兒,把他綁在樹上打的遍體鱗傷。陳文起一口咬定自己就是獵人。


既然是獵人,肯定熟悉當地的地形,於是鬼子給陳文起鬆了綁,要求他頭前帶路,並送食物給陳文起吃,但他擔心有毒,一口都沒有吃。


陳文起帶路,連夜出發,早晨8點多,關東軍田野旅團一部4000多名日軍,以及他們的輜重車隊,全部進入牆縫伏擊圈。

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鬼子兵


早已嚴陣以待的李延祿一聲令下,700多名戰士一起把手榴彈丟下山崖,頃刻間爆炸聲連成一片,鬼子的行軍隊形被打亂,死傷狼藉。


一側是高聳的懸崖,一側是深不見底的大江,退路被炸壞的輜重汽車堵得嚴嚴實實,出路也被抗日武裝封鎖的水洩不通。


這樣的環境中被困在路面上的鬼子無遮無攔,進退兩難,只能被動的捱打。對岸一路鬼子趕來增援,他們隔江用迫擊炮和擲彈筒對懸崖上的抗日武裝進行打擊,可是山勢太過陡峭,炮彈落回到路面上,造成擁擠在一起的日軍更大傷亡。

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再說陳文起,鬼子遇到伏擊後自顧不暇,他熟悉地形,身手敏捷,及時的攀上懸崖,成功脫險。


可當陳文起看到戰友們在痛擊敵人,自己卻赤手空拳,竟然不聽戰友們勸阻,又跳入敵群中,撿了兩條鬼子丟下的步槍。


陳文起剛想走,發現鬼子已經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雖然他在搏鬥時把兩個鬼子扔下懸崖,但終究寡不敵眾,被敵人五花大綁。一個日本指揮官認出是陳文起把他們帶進伏擊圈,便威逼著陳文起走在前面去衝卡,陳文起不為所動,破口大罵。


惱羞成怒的鬼子指揮官,手持軍刀在陳文起身上捅了170多刀,陳文起怒目圓睜,罵不絕口, 最後一個鬼子兵用刺刀挑開英雄的胸膛,陳文起壯烈犧牲。

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戰鬥進行了六個多小時,日軍派出飛機來助戰,對伏擊部隊的陣地狂轟濫炸,但飛濺的碎石,和從山崖上滾落凌空爆炸的重磅炸彈,給猥集在牆縫裡的鬼子造成更大的傷亡。


下午四時許,抗日武裝彈盡糧絕,活下來的500多名鬼子才僥倖逃出生天。


抗日武裝在打掃戰場時,發現了日軍三個集體火葬點兒,和一大堆遭焚燬的槍支殘件,還有幾輛被炸燬的卡車。


繳獲被焚燬的槍支散件兒送回到後方兵工廠去維修,最後組裝修繕得到完整的三八式步槍1500多條。


另外在戰場的另一端,又搜出了被日軍埋藏完好的三八式步槍2000多支。


當年三八式步槍從1905年生產定型,一直使用到了二戰結束,日軍整整用了40年。視為天皇賜予,士兵只能人手一支,槍在人在,槍毀人亡。

犧牲七人  殲滅日寇三千五百多   九一八事變後首次大捷


李延祿指揮的抗日武裝一次繳獲了三八式步槍3500多支,說明在這次戰鬥中被殲滅的鬼子至少3500人以上。


參加伏擊敵人的抗日武裝犧牲七人,受傷34人。創造了自“九一八事變”以來日軍傷亡人數最多、我方損失最小的戰鬥記錄,牆縫之戰也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第一大捷。


牆縫戰鬥結束後,李延祿借勝利之威再接再厲,首先在松蔭溝伏擊戰中,斃傷日兵數千人。7000多人天野旅團,在牆縫戰鬥中元氣大傷,這一次更是雪上加霜,逃出生天只有400多人。


這400多殘兵敗將,數日後在關家小鋪戰鬥中被擊斃100多人;在高嶺子戰鬥中又被擊斃200多人。最後活著逃回敦化的日軍已不足百人。


在這次戰鬥中立下大功的陳文起,犧牲時只有29歲。據說他的後人迄今尚在,生活在吉林省敦化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