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国剧导演访谈」是骨朵网络影视近期发起的系列专题,我们邀请持有不同看法,具有代表性的导演,讲述创作经历,分享行业观点。

现实主义题材的风潮已吹拂了好几年,“悬浮剧”却也还丝毫没有褪却迹象。“悬浮”剧问题的根源在哪儿?创作者扎根生活写实创作真的有那么难吗?

我们特地邀请来的第三位讲述者,是以写实与生活化作品见长的导演汪俊。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导演 汪俊

口述│汪 俊

受疫情影响赋闲在家,在打磨新戏剧本的汪俊,最近还补了很多剧。在几年前的爆款仙侠剧里,他看到了古希腊戏剧中《俄狄浦斯王》式的宿命张力;推陈出新的爱情剧里,让他联想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些还在更新的剧作,“突破戏剧规律”给他看得“惊心动魄”的。

同样的作品,他总能以不一样的戏剧视角切入解读。这是吸收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储备扎实的体现。与从相关工种转行到导演职业的导演不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导演汪俊,有着明显的“学院派”积累。“念研究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从最早的戏剧开始看,多读那时候的作品,你就知道今天的所有故事,都可以找到母题。”他对骨朵回忆道。

不过他不认为这就是“学院派”,而是作为创作者,一定要打好的“地基”。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他的创作理念。为了让创作的人物与故事更让观众相信,以细节烘托氛围是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手法,细节深入,剧作扎实。所以他的戏总是精致和细腻得让人叹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性质的《苍穹之昴》,被拍出了历史正剧的韵味;庭院深深的《如懿传》被他拍成了女性于俗世的一首悲歌;2019年“爆款剧”《小欢喜》以三个高考生家庭展现出中国式家庭“浮世绘”,都是细腻生活流作品。

在现实题材作品“悬浮”频出的时候,他的经验分享更具有着参考意义。影视剧中的“生活感”、“真实性”,该如何打造?

以下是导演汪俊的个人自述: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有一天在家,跟我弟弟看电视剧。看完一场戏,我弟弟说,你看这个男孩一进门就说,“妈我找着工作了”,给兴奋的。一家人就都问他,你怎么找着工作的,工作都干什么的,一问一答的,说了好多。就是不问,你一个月挣多少钱?

这才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嘛。现实里儿子好不容易找着工作,爸妈肯定说,“太好了儿子,多少钱一个月?”,这才是最真实的,问啊!都不问。让观众在下面干着急,这不就是没有生活的逻辑。如果是编剧没写,导演也应该给爸妈加上这句词儿,为什么创作者要回避呢?这就是生活点滴的真实,真实恰恰就是这些细节堆积起来的。

其实我觉得拍古装戏也好,现代戏也好,你得营造一个真实的大氛围。

这能让观众有充分的带入感。就算一个阴谋、宫斗,发生在写实环境里,观众也会更容易相信。把生活气氛铺排好,细节做好,对于后面要传达的戏剧冲突也好,人物塑造也好,都是有帮助的。这是我的一个习惯,我希望我的戏不会让人觉得这个东西太假,深入不进去。所以在拍摄手法上,我是相对“写实”的。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苍穹之昴》严格讲是个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很多事情不可能发生的。比如慈禧在祭祖的宫殿里,仿佛穿越一样见到了乾隆。这蛮魔幻风格,但是在拍的时候做得特别真实,里面有很多细节的处理。我会通过营造后宫环境,让观众相信。比如慈禧喜欢在屋里堆很多水果,闻它的味儿,用它调节室内的空气。我从来不让慈禧坐在那儿不停地说台词,说话的时候,永远在做跟她有关的动作。比方说抽水烟,喂鱼,用滚珠美容,包括《如懿传》也是这样。让人物永远在生活状态里面,在做一些事,所谓的“手不闲着”

让整个人物感觉活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都是靠增加细节来的。但这些细节的增加和挑选,就需要做很多的功课。比如慈禧有什么爱好,她喜不喜欢抽水烟,会不会干什么,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有选择地赋予人物。要做到让人相信,就得花功夫去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赋予到人身上。这只要你能用功、用心就行了。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拍现代戏也是这样。我觉得拍现代戏,创作者永远在寻找和观众之间,在审美上的最大公约数。这个具体该怎么做,三天三夜也聊不完。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别离》播的时候,有人说汪导这个戏,所有的演员一进门就换拖鞋,就从这一点上这个戏值得追。我觉得这个要求太低了,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嘛。

生活中的人是什么样,剧里就该是什么样的。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我原来说过一句话,

我们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有些导演经常把一些真实的戏拍假了。拍假其实是因为导演太急于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他觉得正常生活的状态,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强烈的主观内容,所以拍的时候会让生活表面的东西变形、夸张,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传达出他要表达的东西。这我称之为“想法泛滥”。

如果作品整体是写实风格,其实创作者最应该做的就是“克制”。你确实有急于想要观众明白的道理,这些东西最好通过“生活”本身流淌出来,如果强加给人,无限强调某些东西,就容易假,就容易悬浮。这就是没克制住。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拍戏的时候,我会很注意这个东西。比方说《小欢喜》有场他们往泳池里跳的戏,就是“文洁,这都是小场面”那几场,也是相对夸张的地方,但是分寸都不过。在拍戏过程中,我一直都在自我审视。我在现场拍得是又哭又笑,但是拍完了一遍,我会想观众看到这段戏会怎么样,会跟我一样吗?能打动观众吗?我会复盘感受一下有没有“过分”,观众会不会相信。这就像有一个阀门在那儿,对导演来说很重要。

真的不能要“想法的脱缰”,把道理直接给观众。把观点传达给观众的前提是,要尊重生活的逻辑和生活的真实。破坏这个前提,就容易让观众很不舒服,跟一个喜剧不能挠咯吱窝让人笑一样的道理。我特别反对作者站出来跟观众说道理,那观众直接看一篇鸡汤文不就行了吗?创作者恰恰是要通过故事、细节、人物形象,来传达我们作者所要表达的。就像盐和水的关系,盐一定是“勾兑”化了之后,人才能喝进去,你不能干给人家盐吃。

这种“勾兑”,是导演一辈子都要学习的方式。把所有的道理融入到生活当中,非常生动的细节中,很鲜明的人物中,这才是本事。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如何“勾兑”,这也很复杂。我能说清楚的是,你要尊重生活,不要跟生活抢戏。戏是怎样的,你就老老实实按照它该有的拍。我们有好多想法,可能一场戏它是承载不了的。如果非要把想法全都放到这场戏里头,那就重新写。你要强调的东西,一定要在生活的逻辑上,人物正常的逻辑状态下完成,而不能像放大镜一样进行局部放大,这样做就容易产生悬浮。

导演大部分时候是需要冷静的。我们的艺术家们不缺激情,恰恰缺的是冷静、理智、深度。尽管各个导演的审美不一样,但我碰到太多的年轻导演,特别有激情和想法、特别艺术家,但恰恰这些东西是需要理性来过滤的。我也曾经满台子“不说人话”,现在可能过了那个阶段,但我发现有过这段经历以后,

结结实实地叙事,把剧本的生活逻辑呈现出来更重要。

这说起来容易,其实是蛮难的。但你说很难吗?好像也不是很难。但是我也老觉得纳闷了,太多人经常抛弃常识。有想法当然是好的,但实际上抛弃常识,表达的思想都是悬浮的。

拿生活来衡量,这个表演和这个戏的处理是准确的,这才算是可以了。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我们老是搞不懂很多关系。比方说微博上有个重大事件,大家都围观,我们立刻就觉得这个事应该搬到荧幕上,其实这是两回事儿。

热搜那是新闻效应,但影视它有充分的假定性。你把它搬到屏幕上,很可能就没有人关心了。一定要搞清楚生活的潮流和影视的关系,不是1+1=2那么简单。生活中有了,我们就一定要有,千万不要这么想。

如果生活中我们去拿个笔记本,到菜市场搜集素材,或者到人多的地方采访,然后就写出爆款了,那不可能的。经常有编辑跟我说,导演这个事儿是真事,不是假的。但是我的直觉判断,这个事写出来就会假。生活和创作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一定是既排斥又统一的两面,我们经常容易被生活的表象迷惑就在这儿。你试试这样写出来有人看吗?如果创作这么简单那就容易了,是吧。

生活中所有的东西,是要经过创作者们的选择和过滤的,有些东西没有意义必须要拿掉。一个好的创作者就需要具备这个能力,这是衡量创作者的一个重要标准。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千万不要简单的移植生活里的东西,千万不要。

你不要去看又出现什么事了,现在人家都怎么着了,年轻人都怎么样了,开始玩什么东西了,这不经过时间的沉淀,没有价值。什么叫时代的脉搏,怎么叫追赶潮流?千万别觉得眼花缭乱了那就是新的东西。其实不是年轻人玩的就一定是潮流,也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意味着是进步。创作者真正要关注的是生活的“潜流”,看看生活下面的东西是什么,这才是你的真功夫,只看面上的东西没有用。

对生活的选择和过滤是创作者的能力,这没有具体的方法,也没有任何可以言传身教的地方。就是你长年积淀下来的,包括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深度、学识、学历、对人的认识,还包括哲学、美学、心理学,综合这一切,都是影响你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常年累积,潜移默化的。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如果说纯技术的话,很多人都能达到。有些年轻导演跟我讲起导演理论来,一套一套的,好多东西我都没听说过,但为什么拍不出作品呢?因为他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专业的技巧吗?不是,他都懂,但是缺的是什么?缺的是技术背后的东西,那是什么?那是思想,这个思想是哲学的,美学的,是由你的积累决定的。所以电视剧很少有年轻的特别厉害的导演。这不是个技术问题。

多拍戏,多读书,多看作品,多研究人,多深入生活,没什么别的要求。有的导演的技术非常棒,真是技术很棒,某场戏拍得非常精彩,我承认我拍不过他,但是全剧拍下来,就有人会拍出让你目瞪口呆的戏,这个东西很奇怪。你不是干这一行的,你不知道,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里来的时候,你才知道很多东西是没法改变的。这个格局可能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建立起来,会影响到后来的创作。我相信有人会进步,有人一辈子都会在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一定是跟他成长背景,跟他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书越早读越好。俄罗斯一个大戏剧家说,“宁可没有,也要正”。所谓的正就是,我认为是正统的东西要学,不是说学院派,就是人类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的东西一定要看,不要学歪了。现在很多年轻导演歪了,就是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了,追求的东西花里胡哨的,是长久不下去的。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导演汪俊:现实题材怎么不悬浮?创作者永远不要跟“生活”抢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