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深夜發文談母親: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聲“爸媽”能有迴應

01

今日,微博上有一條感人至深的熱搜視頻。

45歲的杜永華是四川南充人,2018年8月,他的母親被查出患有老年痴呆,伴有三級高血壓、腦梗。為了方便照顧母親,他把母親帶到了重慶,帶著母親去上班。

杜永華對母親照顧得很細緻,外面餐館的米飯太硬,杜永華就每天會蒸好米飯帶在身邊給母親喂著吃。

有一次,他帶母親出門時,無意中給了母親一棍木棍,母親拿起棍子就打他。

從那以後,杜永華帶母親出門,不再牽著母親,而是給母親一根小棍子,他走前面,母親跟在後面,拿棍子趕著他走。

杜永華覺得這喚起了母親小時候打自己的回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母親意識漸漸恢復,能認清他是誰了。

剛開始,杜永華的母親控制不好力度,會把他打得很痛,但他從來不生氣,笑眯眯地任由母親打。


馮小剛深夜發文談母親: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聲“爸媽”能有回應

在視頻裡,杜永華母親吃飯的時候,用手裡的筷子打他,杜永華一邊捱打,一邊高興地笑。

有人問他,被捱打了怎麼還那麼高興,他笑著說:“這個年紀還能被母親打,還不高興啊?”

視頻的最後,杜永華讓母親親親他,他母親輕輕地在他臉上親了親。

這份母子情,讓人羨慕、感動。

年輕的時候,我們為了生活忙碌奔波,無暇顧及父母,等我們生活和工作慢慢走上正軌,已是人到中年。

而父母一年年衰老,這時,還能有父母在身邊,哪怕她會打,會罵,那也是幸福的!

不久前,還有這樣一對母女。

107歲的媽媽在鄰居的邀請下去參加喜宴,酒席開宴前,桌上放著一碟喜糖,老人拿了一顆糖放進口袋裡。

回到家後,老人從口袋裡掏出糖,遞給自己84歲的大女兒,84歲的女兒從母親手上接過糖時,笑得像個孩子。


馮小剛深夜發文談母親: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聲“爸媽”能有回應

無論兒女多大年紀,在母親的心裡都是孩子。而兒女無論年紀多大,只要母親在,就可以做一個孩子。

糖隨時都可以吃到,但耄耋之年還能吃到母親給的糖,得到母親的疼愛,那份幸福是無價之寶都換不來的。

有父母疼的孩子是幸福的。人到中年,還有父母在身邊更是大大的幸福。

只要父母在,就有家可回;只要父母在,就有人給我們託底;只要父母在,累了,苦了,有可以歇息的港灣;只要父母在,心是篤定的......


02


老舍先生說: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去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12月15日深夜,61歲的馮小剛轉發了網友的一條微博,配文說:

“怎麼樣才能接受離別呢?


我母親患腦血栓在床上躺了十六年,我們早就按她的心願給她準備了後事,但當她已經耗盡了活著的體力和生的慾望的時候,當她離開我們的時候,我還是難以接受。


娘在家就在,娘沒了我就是孤兒了。

馮小剛深夜發文談母親: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聲“爸媽”能有回應

馮小剛的這番話,戳中了很多網友的淚點。

馮小剛的母親去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從苦難中解脫了。

即便如此,哪怕母親已經離世多年,再提起母親,馮小剛還是無法接受。

有一句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一旦離世,心就空了一角,再漫長的時間也無法淡化那哀痛。

今年,胡歌在生日那天的最後一分鐘,發了一篇長文悼念母親,他說:

連續一週,總是夢見你。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不是日有所思,不知你來夢裡見我,要翻過多少座山,趟過多少條河。如果很遠,很辛苦,就別來了吧,我知道這個日子對你很重要。


放心吧,我吃了蛋糕,吃了面,還收到了許多的祝福。回吧,我一切都好,回吧,我不會忘記,你在夢裡的叮囑。


馮小剛深夜發文談母親: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聲“爸媽”能有回應

字裡行間都是對母親的思念,看得人想哭。

事業再成功,失去了母親,沒了最想分享的人,喜悅終歸帶著遺憾。失去了父母,家還是原來的家,卻又不再是原來的家。

發小說,以前每次回孃家,母親都會提前準備好她和孩子愛吃的菜,早早地坐在大門口迎接她們。

母親去世不久後,她回孃家,像往常一樣,一進門,一句“媽,我回來啦!”脫口而出,卻再也聽不到那聲帶著歡喜,帶著寵溺的“哎”,那一刻她內心一片荒涼。

有個網友說:

至親離去的那一瞬間,通常不會使人感到悲傷,而真正會讓你感到悲痛的是,打開冰箱看見的那半盒牛奶、窗臺上那隨風搖曳的綠蘿、那放在床上摺疊整齊的被子、還有那深夜裡洗衣機傳來的陣陣喧譁。

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在說有些人再也見不到,摸不著了。

03


知乎上有一個點擊率很高的問題:“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老了?”

一個高讚的回答是:當父母離開自己的時候。

隨著年紀的增長,看了很多,也親身經歷了很多離別,但唯有父母,離別的場面是想也不敢想的!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高亞麟和焦俊豔討論到父母時說的那樣:“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沒了,你將直面死亡。”

這句話出自《百年孤獨》,原話是:

“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好象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可惜,這些道理總是要人到中年才理解!

作家畢淑敏說:“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

有一位朋友在北漂,她年邁的父親和弟弟在老家生活,父親的身體不好,她每天都會打電話回去和父親聊幾句。

但她每次看到弟弟的電話都會緊張、恐懼,因為她怕,怕弟弟會給她報噩耗。

但是,噩耗還是傳來了。年初的時候,她父親突發心梗去世了。

父親去世後,她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悲痛裡,伴隨著悲痛的還有自責和內疚,她責怪自己為什麼不多回家看看?為什麼不帶父親去見見他最懷念的戰友?為什麼不再努力一點,把父親接到身邊儘儘孝......

作家畢淑敏還曾說過:“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這世上有些愛可以重來,有些人可以等待,但對父母缺失的愛是無法彌補的。

馮小剛深夜發文談母親:人到中年,幸福是喊一聲“爸媽”能有回應

《論語》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要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父母一年年在衰老,我們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當面喊一聲“爸”“媽”的機會會越來越少,盡孝要趁早,千萬別切身體會什麼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作者:心妤心語 一個生活在北方放人南方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