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說到“漢初三傑”,大家記住了國士無雙的韓信,記住了運籌帷幄的張良,但是卻很少有人記得排在“漢初三傑”之首的人既不是韓信,也不是張良,而是看上去最平常無奇的蕭何。蕭何憑什麼做功臣之首,他憑藉的是他的“老成謀國”。

蕭何的身份:帝國合夥人。

在劉邦的眼裡,其他人不過是功狗,也就是自己手裡的棋子,而蕭何不同,他是自己的帝國合夥人,兩個人之間是夥伴關係。

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漢高祖得天下,蕭何所得封邑最多,是功臣之首。為了這件事,很多功臣不滿,他們向漢高祖提建議:“蕭何這個人,又沒有立下戰功,憑什麼他的封邑最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記·蕭丞相世家》

在這些大老粗的眼睛裡,蕭何不過是個文弱書生弄墨之輩,寫寫文章空發評論。而我們的功勞都是在寫在身上的,因為衝鋒陷陣不畏生死、攻城略地,才有了今天的天下,為什麼皇帝陛下要封他為功臣第一,而不是重賞我們?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面對大家的質疑,劉邦知道自己不說出個合適的理由,這些莽撞之人恐怕不會心服,對於自己以後穩固朝局也會帶來不利影響,於是劉邦打了一個比方,講了一個故事。

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 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史記·蕭丞相世家》

劉邦說:“各位都知道打獵的故事吧?”大家回答:“當然知道了。”劉邦又說:“那你們知道獵狗嗎?”大家回答:“也知道。”劉邦說:“打獵追殺兔子的是獵狗,而發現獵物蹤跡,制定行動計劃的是獵人,諸位跟隨我不征戰,不過是供人驅使獵狗而已。至於蕭何,他是發動指示的人,也就是獵人。再者說諸位都是自己跟隨於我,最多也不過兩三個人,而蕭何把整個家族都發動起來,對我劉邦生死相從,這種功勞我劉邦是不會忘記的!”聽了劉邦這種說法,大臣們再也不敢有所怨言了。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實際上劉邦的話還透露出了一層意思,那就是告訴大臣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決定功勞高與低的是皇帝,而不是他們。在劉邦眼裡,蕭何是可以和自己討論大事的人,而其他人不過是供自己驅使手下。有功與無功及功勞大於,都取決於劉邦一人而已,如果再爭吵下去,就不要怪我無情,把你們當做走獸來對待了。

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史記·蕭丞相世家》

對於蕭何的功勞,除了劉邦的認可之外,鄂千秋也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以證明蕭何的功勞確實不是其他人能比擬的。這當然不是劉邦的授意,而是鄂千秋這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替劉邦找到了理由和藉口,當然鄂千秋是蕭何一黨也是一種合理的解釋。因此鄂千秋也被封侯,這是他善於察言觀色、揣摩上意的原因。

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蕭何到底享受了什麼待遇呢?它不僅列在功臣第一,而且可以帶劍入朝,入朝拜見時也不用和其他大臣那樣小步快跑。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會想到另外一個人,那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曹操,曹操在建安時期也有類似這樣的待遇,足以說明蕭何的權柄之大,在劉邦心目中地位之高。

蕭何的慧眼:劉邦最早的伯樂和投資人。

我們再將鏡頭拉回到劉邦起兵前,那個時候劉邦並不突出,只是沛縣的泗水亭長,職務在蕭何之下。而這個時候,蕭何就經常利用自己職務之便去袒護劉邦,並給予劉邦很多方面的幫助。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劉邦到咸陽去出差的時候,沛縣其他的官吏給劉邦三個大錢,而蕭何則給了劉邦五個大錢。那個時候,蕭何就是一個最成功的投資人,因為他投資的是人才。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史記·蕭丞相世家》

很多人說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如果沒有蕭何的引薦,韓信就沒有機會成為大將,更沒有機會展現自己非凡的軍事才能。而實際上蕭何的伯樂才能,早在跟從劉邦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來,他的伯樂慧眼最成功之處不是認出韓信,而是認出漢高祖劉邦。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蕭何對於劉邦的特別照顧,換來了什麼樣的回報呢?劉邦的起兵成為沛公之後,蕭何成為了劉邦的副手而參與決策。很多時候,如果劉邦不在,必須要人拿主意的話,這個主事之人就是蕭何。因此,蕭何實際上成為豐沛功臣集團的領袖,漢軍陣營中僅次於劉邦的二號人物。說的不好聽一點,如果漢軍中沛公劉邦因故去世的話,那麼能夠接替劉邦主持大局的人就是蕭何。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蕭何的見識也不是一般人能比,攻入咸陽的時候,劉邦手下很多人去搶奪金銀財寶,只有蕭何去把秦朝的法律文書收集起來,這為大漢建立之後的“漢承秦制”奠定了基礎。因此,當時勸阻劉邦不要在咸陽貪圖享樂的張良、樊噲固然是遠見卓識,但蕭何已經想到了打天下後的守天下問題,更是高瞻遠矚。

被猜忌的原因:對集權統治構成威脅。

能夠引起劉邦猜忌,並且要想辦法剷除的一定是有能力之人,就像“漢初三將”的韓信、彭越、英布,他們都是手握重兵戰功彪炳的異姓諸侯王。這些人跟從劉邦一起擊敗項羽而平定天下,他們看到了劉邦奮鬥的歷程和登頂之路,因此劉邦對於他們才一定要除之而後快。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能成為劉邦懷疑和針對的對象,足以證明很有實力,而蕭何這位劉邦的好戰友,最後也成為了劉邦的標靶。

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身邊有能人,鮑生看到劉邦屢次派人慰問蕭何,便告訴蕭何說:“陛下在外風餐露宿,還屢屢派使者慰勞你,這是起了懷疑你的心思。為您打算,最好把你家族裡善於統兵有軍事才能的人,都派到前線上去支援陛下,這樣對你一定會有好處。”於是蕭何聽從了鮑生的建議,劉邦因此而大感欣慰,從此不再懷疑蕭何有不臣之心。鮑生不過是蕭何手下門人,而他居然有如此見識,這充分說明作為大漢丞相的蕭何手下聚集了一群能人異士。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蕭何和呂后一起除掉韓信後,劉邦拜蕭何為相國,封五千戶,並派了五百人作為他的衛隊,大臣們都來慶賀,只有召平居然穿了白衣來弔孝。這個召平可不是等閒之輩,他在秦末的時候,曾經最早投靠項梁,是個頗有見識和眼光的人。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史記·蕭丞相世家》

召平為蕭何分析的很透徹,皇帝如今對外打仗,你在京中留守,你又沒有立下什麼功勞,他派人反覆慰問你,還給你賞賜並增加侍衛之人,這並不是真的慰問,而是對你不太放心,擔心你學韓信在後方作亂。

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則上心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召平不僅分析問題,也為蕭何拿出對策,他讓蕭何拿出家裡所有的錢財去慰勞前線的部隊,以表示自己沒有私心。這樣一來可以打消劉邦的顧慮,讓蕭何避免眼下的危機。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蕭何的危機並沒有徹底解除,因為直到這個時候,蕭何在所有人的眼裡仍然是一副清正廉潔、正氣凜然的好相國形象,這樣的形象讓劉邦絕對不能放下心來,因為一個人太完美、沒有什麼汙點的把柄,皇帝怎麼能對他操控自如呢?萬一這位蕭丞相振臂一呼,恐怕朝堂之內、市井之中,支持蕭何的人不在少數。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史記·蕭丞相世家》

關於這一點,蕭何並沒有清醒的認識,他身邊的能人卻給他敲響了警鐘,讓他通過自汙保身的方式,暫時躲過了皇帝的猜忌,但還沒有徹底打消劉邦幹掉蕭何的念頭。

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史記·蕭丞相世家》

劉邦還是找了個藉口把蕭何下了大牢,這個機會是蕭何給劉邦提供的,因為蕭何犯了為民爭利的錯誤,蕭何為何這麼做?目的只有一個:徹底打消劉邦的除掉自己的念頭。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果然蕭何被下獄後不久,就有人替蕭何在劉邦面前申訴了,這個人是王衛尉。這個人並不起眼,但他提蕭何說話,讓劉邦徹底放棄了進一步處置蕭何的念頭。因為王衛尉儘管官職不高,卻是劉邦的侍衛近臣,這樣的人都提蕭何說話,自己身邊和朝堂之上支持蕭何的人又有多少呢?加上蕭何年紀比劉邦還大,到了這個時候也已經是風燭殘年了,劉邦最後決定放棄處死蕭何的念頭,是經過了多方面考量的。

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對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參何如?”何頓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史記·蕭丞相世家》

老成謀國:為什麼能力並不突出的蕭何可以位居“漢初三傑”之首?

劉邦得天下後,漢初三傑之中的韓信被誅殺,張良選擇了避禍,只有蕭何做到了高居相位手握實權而禍不及身,這就是能力和實力的寫照。到了孝惠帝劉盈繼位後,蕭何病危之時,關於誰來做相國的問題,決定權在蕭何手中,而不是那個剛毅能斷的呂雉,更不是懦弱仁慈的劉盈,可見在漢代,相權的地位絲毫不下於皇權。由此看來,那個看似平庸的蕭何,排在“漢初三傑”之首也就實至名歸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