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祕密

覆盤2018年的電商行業我們會發現,社交電商以絕對的姿勢“碾壓”其他物種,成為電商行業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勢力。


社交電商,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勢力


社交電商以人與人的信任關係為基礎,通過用戶的分享及信用背書,完成流量的聚集。在張良倫看來,社交電商的出現重新定義了每一個消費者和用戶。在社交電商領域,每一個用戶都是購買者,同時也是分享者。

“社交電商經歷了2.0版本的迭代。”貝店總經理顧榮曾這樣說。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在他看來,社交電商的1.0中,每個人都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小中心,但還是一箇中心化流量的玩法,要靠用戶自己去建立供應鏈、獲取流量。

而今天是社交電商的2.0時代,平臺更多的是做基礎設施,默默的在後端做好供應鏈、選好品,用戶作為個體走到前臺。


1個季度1億訂單,貝店刷新紀錄


社交+電商成為挖掘潛在流量的有效方式;而無處不在的社交生態鏈,更是為社交電商平臺成為獨角獸提供了可能。貝貝集團緊抓自身優勢出發,將社交電商作為發展的主要方向,基於對市場和用戶的觀察,藉助貝貝在研發和供應鏈、倉儲上的積累,和貝貝在媽媽客群上的優勢,於2017年8月推出社交電商平臺——貝店。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客群的特點,也決定了貝店模式的特點。與環球捕手、雲集等選擇高客單價、高毛利商品不同,貝店把自己的業務定位在品類更加廣泛的家庭消費平臺,希望做的是滿足用戶日常生活當中剛需、高頻的商品。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2018年,貝店實現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刷新國內社群電商訂單紀錄,會員用戶已達4485萬。

根據國內權威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公司Questmobile公佈的數據,貝店APP在增長速度、月活、人均使用次數、人均使用時長等關鍵數據均位居國內社群電商第一。此外,貝店在品牌供應鏈深耕、電商扶貧、品牌建設等方面同樣成績斐然。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社交電商新樣本,貝店打造流量爆款


(一)帶你買遍全球好貨

貝店注重品質感的打造。形成嚴苛的產品審核流程,把控貨品品質。同時,貝店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全國倉儲面積超十萬方,分佈於華東、華南、華北等地。同時貝店與順豐、四通一達進行戰略合作,實現數據互通,配合貝貝集團強大的大數據和技術能力,平臺可以以最高效、安全的運作方式將包裹送到消費者手中,確保用戶體驗的高品質。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在商品體驗服務上,2018年12月貝店在銷商品超過16萬,覆蓋日常生活中需要的12個品類。這16萬商品是整個行業當中第二名的40倍,讓消費者在貝店平臺上就能滿足所有的購物需求。這16萬商品,覆蓋了四個大洲,19個國家,真正實現了貝店的承諾——帶你買遍全球好貨。

(二)買貴就賠

曾經承諾貝店全網價格最低,截止2018 年12月31號,價格優勢率99.8%,真正實現接近100%實現價格最低價,同時上線了貴就賠,真正讓那些商品實現買貴就賠,而且是實現實際到手價買貴就賠。對比價格優勢來看,貝店的價格優勢是13%,商品的到手價比全國主流的社交電商平臺低13%,同時再加上店主優惠,我們的價格將在行業中接近78折。

少數預售商品除外,24小時發貨率接近98%。2018年通過上百名貝店的商管、體驗運營、巡倉團隊,實現了品質退款率接近1/3的降幅。這都是貝店對所有消費者的承諾,真正希望讓買家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商品。

(三)無社群不電商

貝店以人為中心,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社群,在這個社群中自己就是中心,而每個人都有一個社群,而每個人又都是這個社群的中心,每個人都是一個很大的流量入口。貝店用去中心化的方式獲得流量,同時通過中心化的方式,貝店自有的供應鏈、自有的營銷、自有的商家體系為用戶服務,用去中心化的方式獲得流量,中心化的方式提供服務。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開貝店相當於開一家自己的網上超市。開貝店相當於開一家自己的網上超市,貝店採用自營+品牌直供的模式,與數萬個源頭品牌直接合作,店主無需囤貨、發貨,由貝店統一採購、統一發貨、統一服務,確保消費者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

(四)“一縣一品”

2018年,貝店“一縣一品”計劃已打造近百款“網紅”農產品,僅在11月就售出上億斤。該計劃不僅幫助了數十萬戶農民直接增收脫貧,也為消費者帶來了品質最佳的農特產品,帶動平臺增長,最終實現三方共贏。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貝店充分發揮社交電商優勢,賦能於農,通過產地直供、建立標準化口徑,實現扶貧效果和用戶體驗的雙保障。同時也聚合更多社會資源,讓企業和幫扶地區的經濟都得到持久發展。

11個小時將平和柚子銷售了140萬個;12小時江西的贛南臍橙銷售量突破50萬斤;上線3小時就售出了8萬斤來自三穗縣的金秋梨……僅在2018年11月單月在貝店平臺銷售的的農產品銷量就已經超過1億斤。


瘋狂賣貨,也要敲響警鐘


2018年,是社交電商全面爆發的一年。貝店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社交平臺流量去中心化特點,迅速打通上游供應鏈,通過精選優質爆款商品、平臺支持和社會化分享,實現快速的社交裂變,最終以精細化平臺運營完成銷售閉環,對人貨場完成重構。

隨著貝店的發展,如何快速擴張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1月29日,《財經》新媒體記者就調查披露,消費者如想成為貝店店主,需經過原貝店店主邀約,並以最少398元購買指定頁面內的產品。每發展一名新店主,上線便可獲得100-200貝幣的收益。

由於貝店指定的“入門會費”商品多屬小眾品牌,價格虛高。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行為已具備傳銷的特徵。當作為“入門費”的商品價格遠高於真實價值時,即可定義為傳銷行為。但是,由於當前監管欠缺、認知落後等原因導致上述現象屢禁不止,與此同時,消費者急功近利的行為也為傳銷的發展提供了溫床。

援引《財經》調查,貝店“398元開店殺熟,野蠻模式擴張”“商品價格虛高,所售產品或存隱患”“話術誘導,監管有待完善”。

據公開資料顯示,此前環球捕手等多個平臺,因運營模式中存在“拉人頭”、“多級分銷”等問題遭到了相關部門處罰。不少行內人士就表示:“這種通過‘拉人頭’形式,就是在利用傳銷的模式在運營。”社交電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將現有流量進行轉現,而社交電商平臺要做到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注意是否擁有良好用戶結構。

2019,社交電商狂歡繼續。2月12日CCTV2財經頻道就報道:“網購新模式崛起,社交電商用戶規模超2億,從業者超3000萬”,行業增長速度約50%。


單季度訂單量突破1億,貝店爆發式增長背後的秘密



社交電商的紅利雖然已經接近尾期,競爭卻很激烈。但不可否認的是,社交電商在未來將會成為主流商業模式。無論過去或現在,機遇與挑戰始終並存。無論是拼多多還是貝店,只要品質過硬,不斷突破,終有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