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九)收服東突厥人心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九)收服東突厥人心

天可汗

此前,魏徵等大臣認為突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把這些心有異志的東突厥部眾遷至內地,恐會成為日後隱患。故此,魏徵等堅決主張把他們遷回原來的住地。然而,對魏徵一直言聽計從的唐太宗,否決了魏徵的意見,轉而同意了大臣溫彥博的主張。把內遷的東突厥十餘萬部眾安置在河南朔方(今內蒙古南部烏審旗一帶),保全原有的部落架構,仍由其酋長治理。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生產為主。

為了化解曾經的敵意,籠絡歸降的東突厥部眾人心,使其為唐朝所用。唐太宗向昔日的強敵世仇東突厥,慷慨大方地播撒著浩蕩的皇恩。作為戰勝方的唐朝,主動將戰死漠南的東突厥士兵遺骸予以掩埋,並令人祭奠。更難得的是,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並無一絲偏見和誨辱。反而對他們推心置腹、開誠佈公,用博大的胸襟去懷柔這群落魄、潦倒的東突厥部民。在唐太宗的特意眷顧下,飽受饑饉、戰亂苦毒的東突厥部民們,終在豐腴肥美的河朔沃土上,得尋安生樂業的所在。不僅如此,本著不計前嫌,用人不疑的原則,一大批東突厥貴族首領得到了唐朝的優厚禮遇和器重委任。平心而論,唐太宗以上種種仁義之舉,世所罕見。真真讓東突厥降眾感受到,唐朝是誠心誠意地接納了他們,也誠心誠意地將他們視作大唐的子民。

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唐太宗用他的人格魅力和滿腔熱誠,終於換來了東突厥上層的誓死效忠。其中就包括: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執失思力等東突厥名將。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九)收服東突厥人心

阿史那杜爾

阿史那社爾本東突厥王族,處羅可汗次子,素以智勇聞名。率本部東突厥民眾內屬後,被唐太宗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即禁軍高級武官。後來在平定高昌的戰役中,阿史那杜爾為唐朝履歷功勳。為表彰其功,唐太宗特賜予寶刀和絲織品,封阿史那杜爾為畢國公。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九)收服東突厥人心

阿史那思摩

阿史那思摩系東突厥貴族,伊利可汗曾孫。定襄會戰中,頡利可汗大勢已去,其身邊人馬大都散去,各自逃命。唯獨阿史那思摩伴其左右,一起被擒。唐太宗嘉獎其忠義,封他為右武侯大將軍,化州都督,讓他於黃河南邊統領原頡利可汗的部眾,不久改封其為懷化郡王。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九)收服東突厥人心

契苾何力原是鐵勒可汗,後來契苾何力率部眾內屬,唐太宗任他為左領軍將軍,也為唐朝屢建功勳。一次隨唐太宗出兵,契苾何力被敵軍刺傷,唐太宗親自為他敷藥。契苾何力不顧傷情,包紮傷口後,再次出戰與敵拼殺。契苾何力的母親和弟弟都在涼州,一次唐太宗讓他回去探望,並安撫部眾。那時漠北薛延陀部強盛起來,契必何力的母親、弟弟都欲投奔薛延陀,其部眾也有準備去的。契苾何力回去後見到這種情況大驚,表示要忠於唐朝,不願跟從他們去。他的部眾就把他抓去見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在真珠可汗面前,契苾何力毅然拔刀割去自己的左耳,起誓說:“哪有唐朝的烈士受屈於你們的,天地日月,願知我心!”唐太宗得知後,為契苾何力的忠義感動落淚。當即遣使曉諭薛延陀,願將女兒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為妻,以換回契苾何力。赤膽忠心的契苾何力因此得以回到朝中,官拜右驍衛大將軍。

征服漠北之唐滅東突厥汗國(九)收服東突厥人心

執失思力

執失思力初為東突厥執失部酋長,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執失思力歸順唐朝。此後一心侍唐,誠竭臣子之忠義,極盡臣子之能事。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十月,唐太宗在皇宮後苑追打兔子,執失思力上前勸諫說:“陛下為四海父母,乃自輕,臣竊殆之”。唐太宗聽了不以為然,又要追鹿。執失思力脫下官帽,解下玉帶,跪在地下苦苦勸諫,“陛下要以國事為重,還是不要貪戀鷹犬遊樂吧!這樣下去是會玩物喪志的”。唐太宗深受感動,接受了他的勸諫,並把高祖第八女九江公主嫁給執失思力。執失思力遂官拜駙馬都尉,封爵安國公。

當然唐朝委以重任的,遠不止以上這幾位東突厥將領。史載,突厥各部首領凡來到長安的,都拜為將軍(高級武官,在大將軍之下)、中郎將等官。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達到一百多人,幾乎佔了朝廷的一半。當時在朝廷上,常常可以見到突厥酋長身著唐朝官服帶刀守衛。長安城內遷住進很多突厥人,據統計,有近萬戶人家。再往上說,不止這些突厥人,還有很多其他民族的胡人將領。同樣為唐太宗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感激涕零之餘,自是對大唐忠貞不渝,披肝瀝膽。唐太宗病逝時,朝中胡人將領個個悲痛欲絕、如喪考妣,紛紛請求自裁殉葬,到冥界去追隨天可汗,以報答太宗的知遇之恩。後在唐高宗一再勸勉下,殉葬之事方免。

唐朝時期,為保大唐安寧,甘冒鋒鏑之險,衝鋒陷陣,斬將奪旗的胡人將領,實在太多太多,數不勝數。就連後世的宋人也說,“夷狄之臣”來到中原的,就以唐代為多。我們不能不說,正是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為日後的盛唐氣象,奠定了基礎,開創了風範。也正是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真正發展為一個多民族和睦互融的統一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