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國慶長假剛過,我看到假期中很多父母不是逼著孩子去補課,就是逼著孩子在家做作業。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孩子被迫學習,而不是主動學習,其學習效率必定非常低。長期如此,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會下降,之後父母再更加嚴厲地逼著他學習,其學習效率會更低,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所以,要想孩子學習好,必須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覺得至少有三個方面:第一是父母應該明白“自由才有自律”;第二是父母應該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第三是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下面就這三方面來具體談談。

第一,父母應該明白“自由才有自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自律”。那到底什麼是“自律”呢?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自律”就是“心理控制源”在其自我。換句話說,如果父母一直督促、逼迫孩子學習,那麼孩子的“心理控制源”就是父母而不是他自己,這樣孩子永遠都無法形成“自律”。

由此可見,“外在管教”的方式,是無法讓孩子發展出“自律”的。不僅如此,父母若過度使用權威逼迫孩子學習,那麼他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願意學習。

所以,父母若想孩子變得自律,那麼必須給孩子自由,讓他自由地去安排自己的學習。這樣可能一開始,孩子會陷入短暫的混亂,比如看電視時間過長,完不成作業,等等。父母這時就應該給他一些建議,引導他學會自主地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慢慢地,孩子就學會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也會變得更加“自律”。父母不能一看到孩子陷入混亂,就越俎代庖包辦一切,那樣孩子是永遠學不會“自律”的。

父母如何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第二,父母應該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學科有了興趣,他就會在學習中找到樂趣,然後主動去學習。

說實話,以我19年的學習經驗來說,我覺得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比如我上初中時,就對學物理特別感興趣,做物理題簡直做上了癮,經常做到很晚也不覺得累,最後我初中物理考試就經常得滿分。

後來上了大學,喜歡看美劇《老友記》,就突然對學英語特別感興趣,因為裡面很多笑點如果不懂英語就get不到。最後為了完整地看懂《老友記》,我把其十季的英文劇本都打印了出來,把生詞都標註好,然後拿著朗讀。別人學英語都是大清早跑到操場讀課文,我學英語就是躺在寢室的床上讀《老友記》劇本,一邊讀還一邊傻笑。所以別人學英語都很痛苦,我學英語卻覺得很有趣。我是覺得這種學習方法挺好的,最後我四、六級都是一次性輕鬆過關。(當然同時還是要做題,不做題是過不了的。)

所以,我覺得父母一定要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與其逼著孩子學習,不如多花點力氣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比如學英語,可以讓孩子去看看英文動畫電影,力爭把臺詞都看懂,還可以找幾個小夥伴分角色朗讀;學初中物理,可以在買網上那種物理實驗器材套裝,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做物理實驗。一旦孩子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他肯定就會主動去學,根本不需要父母再操心。

父母如何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第三,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

“人為什麼要學習?”關於這個問題,很多知名人士都給出了自己的回答,在中國流傳甚廣的回答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對她兒子安德烈說的一段話。

其原文如下:“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這段話看似講得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我認為這個回答非常有問題。其問題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這段話還是用“教訓”的口吻在講話,孩子很難接受。

這段話的潛臺詞是:“我是你媽,我年紀大,我懂得多,你什麼都不懂,所以你要聽我的。”這說到底,不還是在用“教訓”的口吻在講話嗎?而心理學家早就指出,父母若總是用“教訓”的口吻,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說話,那麼孩子是很難接受的。大家自己可以想想,若別人用“教訓”的口吻對你說話,你願意聽他說什麼嗎?你肯定會想:“你算老幾呀?憑什麼來教訓我?”其實同樣的道理,父母若想孩子把你的話聽進去,就應該尊重孩子,與他平等地溝通,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對他進行教訓和批判。

第二,“成績”和“未來”根本就是一回事。

中國父母要孩子考高分,不也是希望孩子以後能上名校,然後能找個好工作,有個更好的“未來”嗎?所以“成績”不就是“未來”嗎?那龍應臺說自己不是要“成績”,而是要“未來”,這跟賣菜大媽的觀點也沒啥區別呀!

第三,父母其實無法“要求”孩子用功讀書。

說到底,孩子用不用功讀書,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根本不是父母可以“要求”的。難道父母“要求”孩子考清華北大,他就能考上清華北大?這不是搞笑嗎?所以,父母其實只能“引導”孩子用功讀書,並不能“要求”孩子用功讀書。

第四,過上好生活並不是只有“讀書”這一條路。

一個成熟的社會必然有多元化的成長道路。比如很多知名人士也並沒有上名牌大學,如馬雲、周杰倫、毛不易、岳雲鵬……太多了,我就不說了。所以我覺得過度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是不對的。說到底,“讀書”只是一條路,到底選哪條路還是要看自己的特長是什麼。

大家可能會問,既然“龍應臺的回答”有問題,那更好的回答是怎樣的呢?我個人推薦“奧巴馬的回答”。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一次面向高中生的演講中,談到了“人為什麼要學習”。其部分演講內容翻譯如下:

“首先,我想談談你們對於自己有什麼責任。你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是有用之材,而發現自己的才能是什麼,就是你們自己要對自己負起的責任。教育則是為你們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

或許你能寫出優美的文字——甚至有一天能讓那些文字出現在書籍和報刊上——但假如你不在英語課上經常練習寫作,你就不會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天賦;或許你能成為一個發明家、創造家——甚至設計出像今天的iPhone一樣流行的產品,或研製出新的藥物與疫苗——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學課程上做幾次實驗,你就不會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天賦;或許你能成為一名議員或最高法院法官,但假如你不去加入學生會或參加幾次辯論賽,你也不會發現自己的才能。

而且,我可以向你保證,不管你將來想要做什麼,你都需要相應的教育。你想當名醫生、教師或警官?你想成為護士、成為建築設計師、律師或軍人?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職業,良好的教育都必不可少,這世上不存在不把書唸完就能拿到好工作的美夢,任何工作,都需要你的汗水、訓練與學習。”

實話實說,我覺得“奧巴馬的回答”比“龍應臺的回答”要好得多,而且奧巴馬的回答也很符合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實現”。所以學習的目標最終也應該是為了“自我實現”。所謂“自我實現”,是指實現個人理想,將個人獨特的潛能發揮到最大程度,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換句話說,“成功就是成為你自己”,成功不是有錢、有車、有房,而是成為你想成為的人。而在學校的“學習”正是提供了一個“成為你自己”的機會。

父母如何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