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寧波日報”徵文選登丨小稿子、大題目

小稿子、大題目

——我與寧波日報的一個小故事

邱明亮

今天,我看到了寧波日報頭版關於《“我與寧波日報”徵文啟事》,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的新聞生涯似乎和寧波日報聯繫也很緊密,雖然不是同一個單位,但是從我的內心來講,寧波日報在我的新聞工作當中給予了我人生難忘的支持和激勵。幾十年來,我養成了幾乎每天要看寧波日報的習慣,一天不看就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即使在遙遠的紐約和洛杉磯,每當晚上有空,我也會在手機上點來點去尋找寧波日報,看看寧波新聞。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開始踏入新聞工作崗位。當時覺得,給寧波日報投稿能夠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那時的寧波日報辦公地址是在縣前街的老房子,而報社的老領導、老記者、老編輯們就和寧波電臺的同仁們一樣的熱心,耐心幫助,孜孜不倦。我在寧波日報上發表了許多文章,要說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道不盡。

我和寧波日報之間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1980年11月12日我發表在《寧波日報》上的一篇小稿子,題目是《三放換來蟹滿街》。為什麼今天我還對這篇小稿記憶猶新呢?因為從這篇小稿能看出寧波日報思想解放、敢為人先,認真貫徹黨的思想路線的一貫工作方針。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在當時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簡單事情,需要有一個過程。當時在寧波、在象山,計劃經濟根深蒂固,買什麼都要憑票,買米要票、買布要票、買糖要票,就連買帶魚也要票。當時為了家裡能吃上幾根帶魚,我天矇矇亮就要起床去丹城街上的水產門市部排隊,拿上家裡的一本什麼簿子,買到了營業員就順手給你敲個章。等我趕到門市部已經是人頭攢動,人擠人亂哄哄的。有的時候人多魚少只能空手而歸。當時象山靠海的爵溪、門前塗、大徐等地的農民、漁民,落小海抓上來的小魚小蝦也不允許上市,說是資本主義尾巴、投機倒把,要沒收。價格只能聽國營水產品門市部的,哪有什麼市場價。有一次我去爵溪採訪,爵溪鎮政府的幾位朋友說起現在新的政策來了,國家允許農民、漁民把自己捕撈上來的小魚小蝦上街賣了,也可以讓他們賺幾個錢了。我一聽就感到這是新聞,回來就寫了這篇小稿。但是稿子發表不是很順利,廣播站編輯部的編輯雖然與我關係很好,可幾位老同志卻說不太好發表,不符合公有制的原則,慢慢來吧。我當時自己也不是很有把握,就把稿子寄給了寧波日報農村部,結果稿子在當年的11月12日見報了。

該稿在寧波日報見報以後,在象山卻引起了震動。先是縣委報道組的同志碰到我就問我這篇稿子是誰審查過了?聽說縣裡有同志發話了,這篇稿子最好不要登。而後,一位副縣長碰到我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現在好了,你是政策放寬蟹滿街了。”編輯部的同志也好心勸我:今後類似的稿子最好要先審查。

小稿子折射出大題目,衝破藩籬是要有一定的勇氣和膽略的。寧波日報無論是接受新事物,還是貫徹黨的新政策新措施上面總是走在前面。作為媒體人應該領先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創新,這是媒體人的應有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