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約酒之——祭祀與酒

自遠古以來,酒便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在古代,統治者認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可謂是統治者們最重要的活動了,而酒在古代又是極為美妙的事物,當然首先得拿來奉獻給上天、祭祀給神明和祖先享用。酒與國家大事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一起約酒之——祭祀與酒


在古代,祭祀作為重要禮儀活動,是十分莊重、嚴謹的,因而對祭祀用酒也有著許多明確的規定。例如,早在古籍《周禮》中便寫到,在祭祀時,要用“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三酒”共八種專用酒來進行祭祀活動。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力很大的,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奉祀天帝鬼神,併為人祈福禳災。後來又有了“祭酒”,專門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在我國商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大量的陶製或青銅器製成的酒器,酒被大量用來舉行祭祀活動,可見當時飲酒之風已十分盛行,然而,也正是這酒葬送了商朝的百年基業。到了周朝,祭祀日益規範化,逐漸走向成熟。《禮記·禮器》中這樣寫道:“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表明當時舉行宗廟祭祀活動禮儀方面已經有一套嚴密的等級規則。

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也有拿酒來祭祀的習俗。而且祭祀活動同樣豐富多樣,這美酒裡寄託著人們對神的敬畏與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在蒙古族,曾有過祭敖包、祭尚西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其中,尚西在蒙古語裡是“神樹”的意思。在祭祀儀式上,人們要將五彩美麗的花布裝飾在樹杆、樹枝上,然後人們聚在樹下,由珊蠻巫師為人們誦經祈禱。還有一人扮作尚西老人,坐在神樹下,由一名祭祀活動中的主祭人員向他敬酒,進獻奶食品。敬酒是表示對氏族神靈的禮敬。他們相信天地萬物均有神靈,敬酒體現了蒙古族人們對神的虔誠敬意。

一起約酒之——祭祀與酒


由於生產力水平的制約,過去的人們都渴望取得農業大豐收,因而一些少數民族流傳下來一些農業祭祀的習俗,寄希望來年取得豐收。如哈尼族的“喝新谷酒”便是一種典型的農業祭祀習俗。每到收穫的時節,哈尼族人便選定一個好日子,由家長從稻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稻穀,將其倒掛在堂屋右方後山牆上,從中採下百來顆穀粒,將新收穫的穀物放進酒瓶裡,泡成新谷酒。然備辦美味可口的飯菜全家共飲,有的還請鄰居長輩男子來喝新谷酒。客人們唱起祝酒歌,然後全家老少端起酒杯,喝幾口新谷酒,據說這樣可使全家幸福安康,身體健康。

我國壯族還有祭土地神的活動,每當農忙後,全家攜酒和豐收的農物一起來到田野,祭供土地神,表達了人們豐收的喜悅和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

聚居於雲南的普米族崇拜多神,有祭山神、祭龍潭等多種祭祀活動。而這些祭祀活動又多離不開酒,如祭龍潭的祭品中要有酒,供上佳釀,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取得豐收。

而聚居於貴州、雲南一帶的仡佬族,也有豐富多彩的祭祀活動。每逢農曆三月三日,人都會舉行悼念祖先的傳統儀式——祭神樹,人們將神樹當成祖先的化身。每當祭祀時,仡佬族人都要虔誠地在神樹前要擺放十個碗、六雙筷、一碗用五穀煮成的飯、一個專用牛角酒杯以及一盤豬,作為供品。儀式開始後,按照習俗,要先點香燭,然後焚燒紙錢,主祭老人用一小木勺依次往十個碗中斟酒,並口念祭詞,誦經禱告,祈求老祖保佑全寨五穀豐登,閤家歡樂,等祭祖完畢,全寨人才能飲酒吃飯。

一起約酒之——祭祀與酒


生活在東北的將自然界中的多種神靈作為信奉對象。如山神“白那查”是鄂倫春獵人最崇拜的神靈之一。鄂倫春族的獵人在山上狩獵期間,每逢飲酒吃飯,都要先用手指蘸酒向上彈三下,口中禱唸著“白那查”多賞獵物,然後才飲酒吃飯。同時鄂倫春族人對火神“託奧博日坎”也十分崇拜。每年農曆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都點上一堆篝火,並在上面供上酒肉。初一一大早,人們還要對著灶火磕頭,祈求火神保佑。平時,每當吃飯時老人們都要首先向火裡投點食物或灑幾滴酒,表示供奉。

由此可見,酒,代表了收獲,代表了虔敬和祝福,代表了能溝通天地人間情感的靈物。酒成為了一種精神文化象徵物,反映了我國獨特的酒文化。

文章來自:http://www.17yuejiu.cn/duanzi/184.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