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觉得是这样吗?

吴半山山神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出自论语里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并不难,只是区分小人和君子之间的定义才是最难的,人无完人这是事实,世界上再伟大的人都会有自己自私的一面,只不过区别在于私心跟大义之间的选择上的问题,当一个人站在自己立场上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且伤害其他人利益来实现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小人。

当一个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选择了站在大义的立场上考虑事情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君子,君子的定义是不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去伤害其他人的利益,小人的定义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点,不管大义还是什么,只要自己得利了,什么样的行为都能做出来,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为公一个为私。

君子喻于义对吗,其实是有道理的,为大义立场放弃私人小利的行为就是君子,君子选择是为了大局观念不为私人利益所蒙蔽,小人喻于利的意思就是抛弃大义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立场行为,甚至不惜义伤害他人利益为代价,小人其实和君子之间的区别就只是一层薄薄的纸片而已,选对了就是君子,做错了就是小人。

私心每个人都有,世界上没有不存在私心的人,其实小人多不多呢,当然也是不少的,并不是说不站在大义立场上就是小人,想要不做小人首先就要不能做出伤害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行为出来,小事利己大事利义,大义面前不能做伤害大义的事情,虽然当不成君子,但是也不用当小人。

当一个人为自己谋利的时候,不能说这个人就是小人,小人的定义是私人利益大于大义,正常情况下只要不伤大义的基础上为自己谋利都不算小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利益为主要的,弃大义于不顾的就是小人,小人中最可怕的是伪君子,君子取义伪君子利用取义来谋私利,所以说最难的不是抉择,最难的是看清一个人。


无法超越的足迹


因为“义”=“利”,所以“君子”=“小人”;


虎巍老师


大家好,我是风云,专注于文化领域。题目中的这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源于《论语.里仁篇》,表达出来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看法。

★ 译文的意思是说君子比较看重道义或者情义,而小人会比较看重利益。

★ 像题主的疑问真的是这样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1,从古代儒家思想来看待这句话

孔子的《论语》对于我们了解儒家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是有很大的帮助。这句话在当时的古代,实际上对于君子和小人分的是比较清楚的,或者是泾渭分明。但孔子只是说出了区别,但没有去一锤定音,所以两者之间会存在着变化,并不是绝对的,君子有可能成为小人,而小人通过改变也会成为君子。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义和利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也反映出孔子关于人教育的一些观点。

2,从我们现代的社会来看待这句话

现代我们的社会,无论是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是繁荣的文化,都处于相对开放和发达。君子更是代表着有休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一类人;反之小人是那些做坏事,道德败坏,或者带来不良社会风气的人。义和利如今不是完全的对立面,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财富,同样也可以心寸善良和正义;有的人确实注重朋友情义但好吃懒惰,靠着父母谋生,这样的人同样会得不到大家的赞同。

3,我的思考和启迪

通过古今的对比,其实我们现在既要努力的创造物质基础,有稳定的收入可以照顾家庭父母,同时也要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文明,去回报社会,做一些公益。这样的话,大家会在义和利之间找到平衡,也能远离小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以上就是我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完整看法和理解了,希望对题主以及大家有帮助。

风云I说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出自《论语·里仁》。

这句话是有一定普世道理的,让我们从一些事例分析一下。

一、抗战时期,人们面临着民族大义和自身利益的抉择。有些人宁死不屈,誓死捍卫自己和民族的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生命之歌,可谓践行了君子为正义献身的高尚情操;有些人,贪生怕死,在敌人的诱惑面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出卖朋友、兄弟以及民族利益,变成了让人唾弃的汉奸。

二、文天祥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南宋末年,面临着元军南下入侵的危险,文天祥力主抗元,却遭到宦官董宋臣的反对,却劝宋理宗迁都。董宋臣考虑问题不过以自己利益为重罢了,怕打仗丢了性命、养尊处优的生活不保。而文天祥从国家社稷大义出发,力主斩杀董宋臣,统一人心,抗击外族入侵。

最终,宋朝在小人当道的情况下,面临覆灭,文天祥被捕入狱,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不为所动,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诗歌。

董宋臣的小人行径和文天祥的正人君子之风就是鲜明的写照。




侠客行古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知晓并遵循义,小人知晓并追逐利。

“君子”最初用以指称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一般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但自孔子始,“君子”更多地被赋予了道德的意义,德行出众者被称为“君子”,反之为“小人”。在儒家传统中,“君子”成为一种介乎士和圣贤之间的人格理想,它标志着道德人格的确立。“君子”有志于追寻和实践作为价值理想的“道”,并把“道”而不是权力或利益等视为生命意义的根本。

“小人”最初用以表明人的社会身份与地位,通常指被统治者或地位低下之人。后世又以人的德行高下来界定“小人”。德行卑下者被称作“小人”(与“君子”相对),“小人”只关注和追逐个人的权力或利益,为了获取私利不惜违背道义,缺乏对“道”的理解与尊重。

因此,笔者更赞同赋予“君子”与“小人”以道德的意义,两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义与利的权衡之间如何抉择。舍利取义即君子,舍义取利则小人。

笔者拙见,不当之处请指正。


木子皿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注釋

喻:曉。

譯文

孔子說:「君子所曉喻的是義,小人所曉喻的是利。」

此章的君子可以位言,亦可以德言。

以位言,君子是在上者,小人是在下者。在上位者,應當曉喻於仁義,在下位者則當曉喻於貨利。這也並不是說在上者必喻仁義,在下者必喻財利。此只以在上位在下位者所應當曉喻者言。

以德言,君子爲有德者,小人反是。棄貨利而曉仁義則爲君子。曉貨利而棄仁義則爲小人。

程子曰:「君子之於義,猶小人之於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

陸象山曰:「人之所喻,由於所習,所習由於所志。」

君子小人之論,在古代有,現代也有,將來還是有。君子有德有位可謂眞君子。德位相對,則德爲本。所謂大德者必得其位。小人則與此相反。


祖述文


“君子欲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是正确的。它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孔子的原话,代表着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君子是儒家树立的读书人的模范形象,与之相对应的小人就是其反面的典型。

在儒家的学说中,号召人们以君子的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尽力去做一个君子。以小人的行为来警醒自己,通过与君子对比,劝诫世人远离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首先要知道“喻”的含义,喻与义和喻于利,可以看出“喻”在这句话里面是动词。

最古老的字典《广雅》里说:喻,通知、告也。那么君子喻于义的含义,就是君子要用“义”来告知、来劝解、来开导、来教育。

为什么要用“义”来进行劝解呢?因为儒家学说中君子的核心品质就是讲“仁义”。

仁义思想是一个完美君子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是一个君子对自己的言行的规范,是君子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这个与小人喻于利的内心之外的利益和利害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孟子的文章当中,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劝诫君王或者读书人要讲仁义。

小人喻于利,“利”是利益和利害,与君子相对的小人,他们对自己在思想道德上没有要求。因此要用君子身心之外的利益和利害来告知、来劝解、来开导、来教育小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的儒家学说在对世人的教育方法上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所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这其实是灵活变通,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相对应的方式方法的一种聪明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教条主义和循规蹈矩,也是儒家思想能够传承几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君子和小人的都比较少见。像曾国藩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很少,曾国藩说“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圣贤是君子的优秀的代表。

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既是君子又是小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就看其内心那个部分占主导支配的地位。我认为只要取得的“利”是不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就可以了。能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没有必要每一个人都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们在与世人打交道的时候,就要根据对象是是君子多一点,还是小人多一点来采用不同的方法。


良知修行


品行高尚的“君子”,也曾干过错事,甚至是非常大的错事;罪大恶极的人,也干过让人感激一辈子的好事。从而也说明人不可能一生只做好事,或者一生只做坏事。君子看重道义,也需要利益,否则君子难以生存。小人虽重利益,但做事也会讲规则,即使是潜规则,正所谓鼠有鼠道。

于是就有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是在遵守道义的前提下,取得合法合规合理的钱财的。而小人是只要能获得利益,可以置法律法规和道德而不顾,即使是坑蒙拐骗、杀人越货,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君子做事先问是否符合道义,小人做事先问有没有利益。有些人的发家史,可以说是“昔日龌龊不足夸”,成为富豪后,金盆洗手了,从事合法行业,也做公益慈善事业,受到社会和民众的颂扬和赞誉。


李连明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看重的是“义”,这里的义是指大义、道义和仁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无利不往。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古人云:君子可以舍生而取义,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因此有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中,都有一个无形的潜意识的排序,有的人把个人利益排在首位,当个人利益跟他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牺牲其他的价值来满足和达到个人的利益,这个准则基本会涵盖他生活的始终,在矛盾冲突时自动跳出来取舍,这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

而另外一种人,在他的价值观体系中会把大义置于首位,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来捍卫这种大义,他通常会更多考虑他人,即使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他会顾虑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如果有,他会果断放弃,这就是君子之为。


林深鹿见


孔子分而治之,让不同的人,明确不同的道理。这方法是对的。让社会精英,官员(君子)们明确社会道义,才能起到引领百姓的作用。让普遍百姓(小人)明白自身利惠所在,就能稳定民心,社会就能相对稳定。孔子还有一段话,与这段话是同样的意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官员的立身之本是德,百姓的立身之本是本职(农耕时代的土地);官员要追求作社会的典范(刑),百姓只要得到应得的利益(惠)就可以了。孔子的学说,是建立在与小人百姓为敌的基础上的。但他对社情民情研究的细致和深刻程度,是令人敬佩的。这些研究,对于现实社会管理,治理也是有某种借鉴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