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繡制虎頭靴 李鳳蓮讓“年代記憶”依然留在眼前

手工繡制虎頭靴 李鳳蓮讓“年代記憶”依然留在眼前

李鳳蓮在做蒲草扇

手工绣制虎头靴 李凤莲让“年代记忆”依然留在眼前

李鳳蓮和她製作的虎頭靴

家住柘城縣的78歲老人李鳳蓮,自幼可謂是心靈手巧,尤其在手工繡制虎頭靴上,絕對是一把好手。

如今,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虎頭靴,似乎真在許多人的記憶之中還能尋找到些許的模樣,但在李鳳蓮老人的手中,卻依然煥發出不凡的色彩。

悄悄學會的手藝

李鳳蓮手工繡制的虎頭靴,在柘城挺有名氣。

虎頭虎腦、吉祥可愛的虎頭靴,在民俗文化不斷升溫的時代裡,愈加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對於李鳳蓮來說,製作虎頭靴不僅是“老有所為”和“發揮餘熱”,更多的則是自童年延續而來的寶貴記憶。

出生於1942年的李鳳蓮,當時的家住在柘城縣城關鎮舊西門村。她告訴記者,當時自家附近就是柘城縣的老城牆,而且在附近的河中,還生長著許多的蘆葦和蒲草。

雖然從未見過那時的柘城,但是在老人的描述中,記者感受到了如畫般的美景。

李鳳蓮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弟弟,父親在縣城工作,母親一個人在家照顧著四個孩子,“那時候哪有賣鞋的啊,穿的鞋子都是母親一針一線做出來的”。

兒時的李鳳蓮,經常靜靜地看著母親為家人做鞋子。耳濡目染之下,居然“悄悄地”就學會了這門手藝。

“1952年,我10歲的時候才去縣實驗小學上了學。”李鳳蓮說,在她13歲的時候,就摸索著做起了布鞋,“沒有學過,只是照著母親做鞋子的樣子來做。”沒想到,自己摸索之下做出的布鞋不但樣子好看,穿著也舒服,從此李鳳蓮就喜歡上了自己動手做鞋子。

“那時候,女孩子都流行穿花布鞋。”李鳳蓮說,做花布鞋的時候,先要用麵糊將白布、麻布等一層層地粘在一起,然後用針納出布鞋底,“布鞋說是千層底,一層層的布,一針針地納,絲毫馬虎不得,這樣做出來的鞋子才能穿著舒服,而且耐磨!”

年代記憶

除了做布鞋,李鳳蓮還擅長用蒲草編制扇子。她說這同樣沒有正兒八經去學,而是偷偷地學來的,“小時候,我們村裡有個老太太是盲人,她經常用蒲草編制扇子和蒲草包,我就站在一旁看”。

會蒲草編制手藝的老太太是盲人,絲毫沒有發覺年幼的李鳳蓮站在一旁“偷學”。

“那個年代,蒲草包能賣5分錢一個。”李鳳蓮說,對於物資匱乏的年代來說,編制一個蒲草包或者蒲草扇就能賣幾分錢,也是挺“創收”的事情了。

此後,李鳳蓮參加工作,結婚,還生育了5個孩子。初始,因為5個孩子穿鞋子的需求確實不小,她依然選擇自己做來解決,“後來雖然有賣鞋子的,但是生活條件不好,也買不起啊,只能還是自己動手做了”。

在很長的時間裡,李鳳蓮都會親手做單布鞋、棉布鞋和布涼鞋來給孩子和家人穿。不管四季如何變幻,自己做的鞋子總是可以滿足家人的需求。

“改革開放以後,日子就過得越來越好了,穿的鞋子都是買來的了,也不怎麼做了。”雖然家人穿的鞋子不用做了,但是嬰兒穿的虎頭靴卻是難以買到的“稀罕物件”,李鳳蓮依然親手來做,“開始的時候也就是給親戚們做些,後來單位同事聽說後也讓我做”。

李鳳蓮說,在豫東,尤其是在柘城,遇到生孩子的事情,孩子的姥姥家就需要送去虎頭靴,“那時候要是姥姥家不送的話,婆家都不願意”。

在民俗的背後,虎頭靴還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穿上虎頭靴的孩子能夠虎虎生威地茁壯成長。

虎頭靴,是我國中原地區傳統手工藝品,因靴如虎頭狀而得名。其做工極其複雜,包括刺繡、拔花、打籽等多種針法。

虎頭靴是一種吉祥物,傳說虎頭靴能辟邪,保佑孩子平安,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虎頭靴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它體現出了一種中原文化特徵。

1994年,李鳳蓮從柘城縣工商銀行退了休。閒暇的時間一下子多了起來,她就更喜歡做些虎頭靴、編制一些蒲草扇了。

老人說,開始的時候,做的鞋子和扇子,都是送給親友的。但是後來做多了,沒事的時候乾脆出去賣一些。

老有所樂亦有憾

退休後,在家閒著沒事的李鳳蓮拿起了針線,一些熟人看到她手工繡制的虎頭靴非常好看,就勸她拿到集市上去賣。初出攤時,沒想到半晌工夫,就被搶購一空,這也更加堅定了她做虎頭靴的信心。在集貿市場上,只要她一出現,身邊就圍著一群人。有時候她因家裡有事未去集貿市場,一些知道她家庭地址的人,就找到家裡購買她做的虎頭靴。

“有一年,我在商丘的女兒家給她看孩子,閒著沒事的時候就把編制的蒲草扇拿到商都公園去賣,沒有想到居然賣出去了200多把。”李鳳蓮說,雖然此時不僅空調和電扇已經走入千家萬戶,就連各種材質的扇子也是琳琅滿目,但自己編制的蒲草扇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只賣一塊錢一把,不圖掙錢,還有挺多人喜歡的!”

說到蒲草扇,李鳳蓮也有一些遺憾。她說,隨著柘城縣北湖的治理,原先野生的蒲草已經沒有了。因為斷了原料,如今已經不再編制蒲草扇了,“就保留著一把蒲草,不捨得編扇子了,留著是個紀念”。

不過,對於虎頭靴來說,李鳳蓮卻一直在做著。她說,退休後,也曾經代做過小孩的棉衣,但因太繁瑣而放棄了,“棉衣做裡,做面,很麻煩”。

也許是對鞋子,尤其是虎頭靴情有獨鍾,李鳳蓮一直不曾放棄。老人自豪地說,她所做的虎頭靴“個頭大”“深”,造型美觀、好看。

“我做的虎頭靴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改進的,看著更好看,穿著也更舒服。”李鳳蓮說,因為自幼就是摸索著來做鞋子的,所以在工藝上也是逐漸改良的。

雖然手藝精湛,做的虎頭靴很受歡迎,但李鳳蓮卻遺憾地說,這門手藝並沒有能夠傳承下去,“別說孩子們都沒有學,估計除了我們這輩人以外,再年輕些的都不會做了”。

李鳳蓮說,因為年近八旬,自己的眼睛也老花了,雖然現在還在堅持做著虎頭靴,卻很難一直堅持下去了。她說,打算再做兩年,就不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