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永遠記得,你呼吸的每一個瞬間,

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小小小小的火》題記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小小小小的火》是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如果說《無聲告白》表現的是華裔家庭子女面對孤獨生存處境之時的內心掙扎和無聲吶喊,那麼《小小小小的火》則無疑是走向勇敢反抗與自我拯救的嶄新文學之旅。


1

在《火》一書中,伍綺詩擺脫了以往單一的華人家庭視角,將筆觸延伸至美國主流的白人家庭與其他種族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相互吸引、相互喜歡和相互分離,通過他們之間的情感與心理成長軌跡,表達出了嶄新的文化構想:那就是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應該掙脫規則與思想的自設藩籬,去奔赴理想,用行動去踐行內心自由之聲的呼喚。

在這本書中流浪藝術家米婭母女的故事無疑是最打動人心的部分。米婭本身在某種意義上正是作者伍綺詩的代言人。在米婭的身上有著為實現攝影藝術追求,不走尋常路的執著與無畏。米婭的父母都是實用主義的中產階級,在他們的眼中一切脫離“有用”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理喻的。但是他們偏偏碰上了一個從小痴迷於攝影藝術,尋找美、發現美、記錄美,並不斷地為頭腦中的各種表現美的意象而狂喜、興奮的女兒。

由此,他們拒絕女兒改變父母為其設置的求學路線,在米婭不顧反對毅然選擇攝影藝術專業之後,絕情地斷絕了對米婭的一切經濟援助,倔犟的米婭也從此開始了自己獨立打工、求學追夢的流浪藝術之旅。

在米婭的家庭裡,還有一個唯一讓她割捨不下的人,那就是弟弟沃倫。正是沃倫陪伴著米婭一起走過了孤獨的童年,讓她在追求攝影藝術的孤獨旅程中擁有著一份彌足珍貴的親情陪伴。然而殘酷的現實讓沃倫最終走向了死亡,這個時候正是米婭的人生之路出現岔道口的時刻。在艱難的打工生涯中,為了換取學費,年輕的米婭選擇了為一個無法生育的家庭代孕。正是這一飽含人倫糾葛的現實處境,讓她在得知弟弟沃倫死亡之時,選擇了另一條近乎自我懲罰卻也不乏生命溫情的人生之路。

米婭放棄了用代孕換取學費的選擇,也同時放棄了學業。一個人懷著身孕,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流浪藝術生活。她一個人生下女兒珀兒,從此帶著女兒一起在不斷地遷徙與流浪的旅途上,一邊創作一邊生活。直到他們遇到了理查德森夫婦一家並租住了他們的房子,開始在西克爾高地暫時地穩定下來,這個時候的珀兒已經開始了高中學習生活。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2

作為單親家庭成長起來的珀兒,她渴望穩定的生活,希望擁有穩定的學校、固定的玩伴和同學,擁有屬於自己的社交生活。然而米婭的流浪藝術生活無法滿足女兒的願望,甚至就連珀兒的身世,她也不知如何去告訴她。她們只是活在一種相依為命的艱辛生存之中,為了藝術創作,她不得不犧牲生活中的很多東西。可是珀兒不同,青春的荷爾蒙就像滋生在身體內小小的火苗一樣,已經在她的生命裡燃燒了起來。所以,當米婭感覺疲憊至極想要停留下來的時候,她們選擇了西克爾高地理查德森家的出租屋落腳。

西克爾高地對米婭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居所,是可供她白天打工之餘進行攝影創作的小房子。對珀兒來說,這裡的一切卻是全新的。因為她在這裡遇到了理查德森家的大房子和大房子中的四個同學兼玩伴。他們是理查德森家的大女兒萊克西和小女兒伊奇,還有長相帥氣的崔普和從一開始就特別喜歡珀兒的穆迪。

正是穆迪把珀兒帶進了理查德森家的大房子,而理查德森家的大家庭氛圍又給了一直跟隨母親四處流浪的珀兒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讓她對這裡有了依賴感。甚至在默默中喜歡上了外表風流瀟灑的崔普。米婭也敏銳地發現了女兒對理查德森家的依賴,為了能夠監護到女兒的成長,她接受了理查德森夫人的邀請,做了這個家庭的僱工,每天為全家人做飯、打理房間衛生。同時為了生活,米婭還在外面兼職,以便付得起她們母女的生活開銷。

由此,米婭和女兒珀兒在無形中參與了理查德森一家的生活,也在與西克爾高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生著全面的接觸與融合。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在經濟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他們之間的相互碰撞勢必會製造出新的衝突與矛盾,這也便成為這部小說的精彩之處與核心部分。

3

不得不說的是,理查德森家正是西克爾高地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家庭。他們相信一切事情都必須按照預先制定的規則來運行,包括個人事業的發展,家庭子女的生育,甚至於房屋塗料的顏色,花園草木的生長高度……

富裕的收入、體面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按照預定的軌道有條不紊地運行是理查德森太太引以為傲的資本。

在這個大家庭中唯一令理查德森太太失望和不安的是小女兒伊奇的誕生與成長,她不但在孕期就出現了種種令母親憂慮擔心的身體發育徵兆,即便在出生之後,也從來沒有讓她安心過。或者說小女兒伊奇違反母親心理預期的各種身體疾病徵兆,打亂了理查德森太太喜歡安逸舒適的生活狀態,讓一直待在生活淺水區的她變得反感、易怒,驚懼、不安。所以理查德森太太對小女兒一直不是特別待見,這種不待見並不是說她不愛自己的女兒,而是因為她不習慣自己一直以來所遵守的處世原則被莫名其妙地打破。因此,小女兒伊奇從出生以來一直就是理查德森太太眼中的不安定因素,因為她的孕育和生長曾經讓母親受盡了不安與折磨。可這實際上並非伊奇的錯。她本身是無辜的,如果要追問真正的問題根源,那也只能是理查德森太太內心中所潛藏的那份對於追求夢想、打破常規、直面挑戰的非常規生活的本能抗拒。

米婭和女兒珀兒來到西克爾高地,珀兒逐步融入到理查德森家孩子們的生活中,甚至米婭也在西克爾高地發揮著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她幫助華人女工爭取其女兒撫養權的行為,無疑引起了理查德森太太極度的不適。於是一場悄無聲息卻又硝煙瀰漫的關於生活理念的戰爭便徹底拉開了帷幕。

華人女工在無法維持生存的條件下遺棄了自己的女兒,作為理查德森太太閨蜜的麥卡洛太太卻因為無法生育及時得到了這個孩子。華人女工在重新獲得工作之後又後悔了,想再度爭取回女兒的撫養權。一場在華人貧窮女工和美國白人家庭之間關於孩子撫養權的訴訟官司,在各方媒體的推波助陣之下展開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理查德森太太才開始將米婭這個她本來根本看不起的流浪藝術家,當做自己的對立角色,列入了自己的調查範圍。理查德森太太利用作為記者的職業優勢,開始在暗中全面調查米婭母女的身世,由此得知了米婭年輕時期的代孕隱私和珀兒的出生故事,準備以此來威脅米婭放棄對華人女工的援助,獲得撫養權官司的勝利。因為這樁官司麥卡洛太太一方的律師代表正是自己的丈夫理查德森先生。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4


正當理查德森夫婦四處調查米婭母女身世和與華人女工緊鑼密鼓地打官司的時候,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卻正在淪陷。那隱藏在青少年心靈和身體中充滿荷爾蒙氣息的小小的火苗正在醞釀成為一場讓這個家庭固有規則和秩序全面坍塌的燎原之火。

在理查德森家的四個孩子中,穆迪喜歡著珀兒卻又一直只是暗中默默地喜歡,珀兒喜歡崔普卻是一種乾柴烈火般地燃燒;還有萊克西和黑人少年的戀愛、懷孕與打胎;伊奇對於米婭獨特的藝術氣質和善解人意的友善的狂熱崇拜。當萊克西以珀兒的名義去醫院打胎後,米婭又以友善和理解的方式讓處於驚慌失措中的萊克西得到了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撫慰。

當這所有的一切徹底暴露在了理查德森太太面前的時候,她只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果斷讓米婭母女離開西克爾高地。以此來挽回自己在對子女教育上一敗塗地的頹勢。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女兒伊奇得知米婭母女被趕走之時,難以剋制內心的憤怒放了一把火徹底讓曾經令珀兒無比留戀的豪華居所變成了一片火海。然後,她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尋找米婭,跟隨米婭,奔赴心中理想生活,擺脫父母規則束縛的旅程。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5

伊奇曾將父親代理的爭奪華人女工孩子撫養權的官司稱之為:偷孩子的。而在米婭的內心中,她曾經犯下的代孕的錯誤,最後之所以沒有達成交易,也是因為她在弟弟突然車禍死亡之後發現了親情的可貴。

她在帶著珀兒漫長的流浪旅途中發現:作為父母,你的孩子不只是個人,還是一個處所,好比代表永恆的納尼亞世界,你現在的人生,對過去的記憶、對未來的渴望都存在於那裡。每當你望向他,就會看到這個世界,想起他小時候的樣子,憧憬他未來的長相,甚至像3D圖那樣同時看到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世界讓你目眩神迷,假如你知道如何到那裡去,它會成為你永遠的避難所。一如聖經之中所說的那樣: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

伊奇之所以對米婭如此痴迷,萊克西最後又對米婭如此信任。正是因為在米婭的心目中對生活有著完全不同於理查德森家的認識。我們的生命不能只在自身利益和規則限定的淺水區閒適地遊蕩,而應該為了生命的價值,為了創造的衝動,為了藝術的美,而永不停息地燃燒和追求。

一如米婭在離開理查德森太太之時對她說的那樣:你看不慣,對不對?我覺得你實在缺乏想象力,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和你不一樣的生活,為什麼大家都不去住大房子,擁有大草坪、漂亮的汽車和在辦公室的工作。為什麼別人會和你選擇不一樣的東西?這讓你感到恐懼,讓你覺得難以把握,因為你放棄了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你究竟放棄了什麼?喜歡的男孩?出遠門的機會?還是整個人生?

麥卡洛太太的官司贏了,但是在某一個夜晚,華人女工還是在所有人熟睡之中悄悄地帶走了自己的孩子。帶走的時候,那個孩子竟然一點哭鬧都沒有,然後她用提前預定的機票直接飛回了廣州。

是的,有時候巨大的物質利益,安逸的成長環境,並不能代替血緣的心靈感應。生命有著他本身的奧秘,更有他必須被尊重的尊嚴。那就是對人類千百年以來所賴以生存不息的血緣屬性和對生命自由與創造力的永恆追求。

當伊奇出走之後,理查德森太太才突然明白,知道伊奇去向的人正是被自己親手趕走的人。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流浪,她的心第一次裂成碎片。伊奇——那個從一出生就在給她不停地惹麻煩的小孩,終於選擇了遠走高飛。她一直以為這個孩子和自己完全不像,代表了她的反面,但伊奇所繼承的其實正是很久以前壓抑在她內心深處反抗的火苗。

可是為了堅守她一直以來信奉的規則和秩序,她卻在做著幫助閨蜜爭奪別人孩子的惡行,還自詡為正義。她不遺餘力地調查米婭母女的隱私,甚至為此不惜動用有違法規的手法,她不惜一切地壓制伊奇身上渴望自由的行為,僅僅只是為了讓一切事情都運行在自己掌控的範圍之內。但她為此放棄了曾經的夢想、理想的大學、在更高的平臺上展示自己價值的機遇。甚至,在最後喪失了自己本以為可以永遠握在手中的親情。

原來人並不能掌控一切,我們唯一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夢想與能力和一顆勇敢奔赴夢想的火熱靈魂。

6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膩溫婉的筆觸,再次道破了人類成長過程中被規則遮蔽的美麗。

《小小小小的火》雖然並沒有直接描寫青少年成長中因為種族不同所遭受的歧視,但她通過華人貧窮女工的現實處境,以微妙的手法向我們傳達出了權貴階層的自大與冷酷,這無疑是現實批判主義文學在作者寫作實踐中的新表現。

在這部作品中無論是米婭充滿迷人氣質的藝術創作才能,還是她身上所具有的洞察人心的善良與理性精神,甚至於她在孤獨的藝術之路上艱辛跋涉的不屈與孤傲,都表現出了當代獨立女性身上充滿個性色彩的一面。米婭的形象有著殘酷的現實生活在她身上留下的寂冷質地,也有著常年在藝術創作中浸染的溫暖與明朗,堪稱伍綺詩筆下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

《小小小小的火》英譯文意為無處不在的小火苗,它既可以喻指青春成長中本能的慾望之火,也可以喻指生命成長中的創造之火、理想之火。它是溫暖明亮的,又具有毀滅一切的能力;它是滾燙濃烈的,又具有描繪璀璨理想的偉力。

火的存在就在於它不受約束的自由奔放,也在於它將溫暖傳遞到遠方的喜悅與希望。

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願我們都是那個心持微火的人。

華裔女作家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享譽文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辛峰,80後草根作家,筆名傷心碧、千恨百媚。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書評專欄作者;省作協會員。好清靜,喜讀書。著有長篇小說《西漂十年》,文學評論集《文字的風度》即將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